我一直堅信,歌曲本身存在於自然之中,歌手只是將這些旋律找出,組合,最後通過歌詞,語言的形式,將這種旋律展示在我們的可識別範圍之中。
民謠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音樂類型,陳粒,謝春花,花粥等都是我比較喜歡的歌手。但是最近花粥的歌比較火,說實在的,《盜將行》《出山》之後,我對花粥的音樂就失去了好感,不是因為她的音樂不好了,是我覺得自己心中的珍藏音樂被曝光,覺得不習慣而已。
民謠應該小眾,應該只迎合小眾人,這是我對民謠的理解。
除了小眾以外,我覺得民謠是不應該帶有悲傷的。因為唱民謠的人,都是有詩情畫意的人。這些人對生活的理解程度,要高於普通人。就像郝雲在《我是唱作人》中那首《我們需要相互親吻》一樣,明明是應該傷感的歌,卻讓人感覺那是自然的勸慰。
《我們需要相互親吻》,這是我覺得民謠應該有的形式,郝雲在演唱前也說,這首歌,只是我將我自己的一個小故事記述出來而已。沒錯,民謠的形式應該少些積極修辭,簡單的故事寫出來,這才是民謠。
多年以前我救了一隻受傷的鴿子,我希望她能變成姑娘來找我,多年來我一直在找帶傷的姑娘,最後結髮愛人離開了,哦,她就是那隻鴿子。這就是《我們需要相互親吻》所要表達的思想,你感覺郝雲只是在自然的敘述一件事,但是歌曲中的無奈,我覺得你能夠體會到。
最後郝雲用自己的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抱一抱身邊的愛人吧,說一說她愛聽的話,我們的生活需要親吻,生活沒那麼無聊。所以整首歌下來,你就會在郝雲營造的氛圍中,被他的大叔嗓默默勸慰了。
從現場周筆暢,胡海泉等人的反應來看,郝雲這首歌是被認可的。可能有人也會說,郝雲這首歌是口水歌,那沒辦法,正如《樂隊的夏天》張亞東所說,你無法讓每一個人承認一個東西,一件事情。但是沒關係,只要你有你自己的一群受眾就好了。
所以在昨晚的《我是唱作人》中,我把郝雲的這首《我們需要相互親吻》列為全場最佳。如果你不承認我的觀點也沒關係,因為我無法讓每個人都和我一樣,喜歡同樣一件事,只要有那麼一兩個志同道合的,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