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4年步入小學,2000年進入初中,2003年考入高中,2006年參加高考。強調這些時間節點,主要是為了說明一件事:實施「教材多樣化」之後,參加高考的莘莘學子,普遍開始使用嶽麓版、北師大版的教材了;而我的12年中小學學習生涯,所用教材除了英語是外研社版本,其他科目幾乎全是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可以說這12年人教版教材與我是朝夕相伴的。「人教版」這個字樣,已經鐫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了。
今逢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70周年。人教社在春末夏初面向全國發起了「我與人民教育出版社」主題徵文活動,徵文內容可以是一段關於人的回憶,也可以是一段關於書的情緣。作為出版新人的我,自然想到要寫點兒「人教版」的事情。思來想去,還是講三個故事吧,講講人教版教材最大的優勢——人文關懷。
故事一 小學語文——《奴隸英雄斯巴達克》的啟示
人各有志,價值觀念千差萬別。我對現今影視劇中那些「流量明星」無感,可是我竟然也曾經有過「演員夢」「編劇夢」。這要從一篇形式特殊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奴隸英雄斯巴達克》說起。
這篇課文第一次給我呈現了什麼是劇本:不是只有對話,還要包括人物的神態、動作、服裝、布景等諸多元素。後來我自己曾經嘗試著編寫以自己和幾個兄弟為核心人物、架空歷史的劇本,雖然只是「小玩鬧」,卻也是「正兒八經」的——連標點符號的使用,都要按照這篇斯巴達克的課文作範本。
走進大學之後,有什麼想不通的事情,我往往會通過自問自答來排解,而這些自問自答的內容則是一出出獨幕劇的劇本。以至於後來,連自我調解學習、工作中的煩惱和壓力的時候,我都要學習這篇形式上很特別的語文課文呢!
這篇課文是劇本的形式,所以當時的語文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作業——熟讀課文,第二天語文課上找同學脫稿表演。由於課文所選取的劇本,是以斯巴達克帶著一眾不願受壓迫的奴隸衝出角鬥場,角色不好把握,所以斯巴達克是由兩人飾演的:起義爆發之前是我的同桌,他如今是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最後一幕揭竿而起的斯巴達克,是我主動請纓的。
到了講臺上,我帶著玩具手銬、手裡拿著可以伸縮的老年人晨練用劍、口袋裡裝著從收音機上擰下螺絲的天線:先是用伸縮劍「砍倒」了周邊的「羅馬士兵」,並憑著這把伸縮劍「砍斷」了道具手銬,然後孫素轉身把天線拿出來當標槍,衝著教室門扔去,再加上第一排同學打開教室門的幫助,最後跑到了教室外走廊上。「演出」結束後,老師和同學都覺得真的是有一種衝出牢籠的成就感。先不管所謂的舞臺有多大、觀眾有多少,拜這篇課文所賜,我總算在臺上實現了自己的「演員夢」!
這篇課文呈現的英雄斯巴達克,連並之前《三國演義》的老年姜維、初中音樂課學習的嘎達梅林,成為我最為推崇失敗的三大悲情英雄——文天祥、漢尼拔雖然也很悲情,但是擠不進前三名。所以許多時候我遇到挫折,最多是埋怨幾句話,卻從來沒有在內心深處感覺不公平——想想斯巴達克大起義最輝煌時聚集了12萬人,卻依然以失敗告終;想想姜維九伐中原有幾次眼看要成功,卻因小人讒言被迫班師……我遇到的挫折再大,可是跟這些悲情英雄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啊!
換句話說:正因為我學習了劇本《斯巴達克》的片段,了解了斯巴達克以及與之類似的姜維等英雄的悲壯與孤寂,小小年紀就學著體驗這些悲情英雄的心理活動,才使得我學會了怎樣樂觀、豁達地看待挫折、面對生活。
我們崇尚英雄,可是往往只看中成功的英雄,或者是悲情英雄的成功之筆。相比來說,類似《奴隸英雄斯巴達克》這篇課文,就是悲情英雄的成功之筆,在一定意義上要比突出那些「一將成名萬骨枯」的成功的英雄更富有時代特色。
因為教書育人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呈現給孩子們一個董存瑞、黃繼光的形象,孩子們雖然知道這些革命先烈犧牲了,同時也知道革命成功了,從而產生出自豪感,這個傳統不能拋棄;在此基礎上,我們也需要呈現給學生一個輝煌狀態的斯巴達克,同時要告知孩子們斯巴達克的悲劇結尾,學生就會在好奇心之下去探索。在小學階段不宜給孩子們講太多小人讒言害死英雄這類悲情教育,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們展現英雄輝煌的過程和悲劇的結尾,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究。
總之,通過《奴隸英雄斯巴達克》這篇課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切實體現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個宗旨。
故事二 初中數學——離開人教版教材的「苦難」歲月
我的初中是濟南市舜耕中學,在那裡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同學們的整體素質,是我整個求學時代(包括大學時期)的巔峰;但也有一段非常苦難的記憶。造成這一段記憶「苦難」的原因,就是我們學了一套實驗版數學教材,並非人教社的版本。
一套教材的更換,值得讓我把初中歲月用「苦難」二字來形容嗎?聽了我的故事就不會懷疑了。
《集合與簡易邏輯》這部分內容,正常情況下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級上學期的內容,可是我們在初中一年級下學期就與之不期而遇了。請讀者朋友們想想這個道理:明明高一才適合學習的內容,讓我們未說先唱、未走先跑,而且是我們學校抽取了四個班——將近兩百六十名同學被提前過高要求了!
不僅如此,這套教材是在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試之後開始學,到了初三模擬考試之前又被改回普通的人教版教材,而這期間的數學考試成績簡直是慘不忍睹。學那麼難的內容,不論數學基礎怎樣,紙面成績都會受到影響啊——要知道,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時候,學校都是給我們四個班另出一套題的!
特別是我這樣的文科生,普通教材第一次期中考試才七十分上下,已經被拉開差距了;學了實驗版教材後,面對三四十分的試卷,我有苦難訴啊!雖然連好學生也沒能倖免成績下降了,可他們最起碼都保證及格了、過關了;我呢,普通教材勉強及格,實驗教材從未及格!當我們看到學普通數學教材的同學們在做作業,總是會有無限的羨慕!不論是課後作業還是考試,有些時候明明用普通教材的公式能解答的題,卻非要讓我們用集合與邏輯等高難內容來解答!
可是,中考前夕的模擬考試即將來臨的時候,老師突然又宣布不再使用實驗教材了,我們這四個班「受難」的同學都在大呼冤枉,特別是我這類人和尖子生——我這樣的人喊不合理,是因為要帶著一連串數學不及格進入高中;尖子生喊不合理,是因為他們完全有可能拿滿分的美夢落空了。於是,中考結束後,我們這四個班的學生發出了同一條感慨:離開人教版數學教材的日子,實在不堪回首!
由這件小事,我們看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材,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講究人性化、科學化的優勢;而穿過人教版教材的課程內容,我們看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堅持「三個面向」的擔當,「人民教育出版社」這幾個字本身已經不只是一塊名號了。
故事三 高中歷史——從失敗的代課到經典的發言
我的高中歷史老師在一個周三的晚自習單獨找我談了話,他認為我的歷史基礎應當多讀史論、史評方面的書籍,並附帶嘗試著搞一些考證性的東西。
此後隨著交流的深入,我就暗自嫉妒我的歷史老師知識的淵博,甚至把自己和老師分別比作小說中的周瑜和諸葛亮。
終於,有一天的歷史課,輪到學習甲午戰爭了,老師因公事出差,我作為課代表直奔講臺,代替老師把這節課講完了。後來老師跟我們一起溫習甲午戰爭,我才知道:雖然我的知識儲備與同學相比算是豐厚的,可是講課的功力終歸要用十年二十年的積累來換,在講課經驗上我比老師差了太多。同樣的課文,我和老師分別得到80分和95分,這之後我找到了新的技巧。後來,老師要我們評價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我用嚴謹的邏輯「慷慨陳詞」講了一大通:
「抗日戰爭的成功是國內與國外力量兩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我們不能像前些年的一些言論那樣妄自菲薄。我們要事先明確三件事:(1)抗戰前,中國喪失完整的主權已經90年了(1840-1931),而歐戰開始的時候德、法兩國都是完整主權的國家,因此中國能艱苦卓絕、抗戰到底已經是奇蹟了;(2)法國貝當政府是德意法西斯的傀儡政府,是法國政壇的主流,主張獨立的戴高樂只能在敵後開展零散的鬥爭,而中國不僅有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抗戰,還有國民黨中的愛國將士血灑沙場(武漢、上海、徐州、長沙、宜昌均是如此);(3)法國、德國是強大的工業國,連日本都是工業化國家,可是中國的絕大多數人民吃了上頓沒下頓、工業水平往好了說只是處在起步階段,以貧弱的國力和頑強的精神殊死抗爭,導致日本在抗戰後期的徵兵都已經面向20歲以下的少年了(可見日本的戰力已經耗不起了)。綜合這三點,中國的抗戰必勝已成定局,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美、蘇兩國對日作戰,只是加速了日本的失敗,絕不是主要因素!」
當老師和同學們給我這輪發言鼓掌結束後,我才告訴大家:我把宋體字、楷體字都當做了宋體字,有些楷體字甚至被當成了黑體字,然後把配套的歷史教學參考書(也是人教版)能吸取的吸取、有不同意見的都進行了標註,經驗不夠技巧湊。
邁入齊魯書社,我最初的任務是協助審核歷史教輔讀物。當我面對這些教輔和參考資料的時候,除了審核與編校,我還想在這些教輔中找到能激發我探索知識的動力,就像當年歷史老師給我們布置的作業一樣。可是無論北師大版的初中歷史教輔,還是嶽麓版的高中歷史教輔,都沒有刺激到我探索歷史上那些因果關係的題目;而穿過人教版教材的課程內容及配套的教學參考書,我們看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堅持把「三個面向」落到實處和一貫秉持的人文關懷。
結束的話
藍天野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曾指出: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間「人民藝術」拿掉,只留下「北京劇院」,就等於拿走了北京人藝的靈魂。同樣道理,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這七個大字,也是一個字也少不得,因為「人民教育」四個字指明了這家出版社的宗旨和方式——通過教育的方式為人民服務。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再次翻開那曾經見證了我們的成長過程、記錄了我們讀書歲月中一個個精彩瞬間的人教版課本,崇敬之心、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人教版課本早已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生命中記憶的永恆。
對我來說,課本中那些耳熟能詳的古老的寓言、神奇的傳說、睿智的人物、難忘的故事經久不衰,歷歷在目。人教版課本的內容雖然不斷更新,但對於「三個面向」的堅守和人文關懷的體現,讓我們懂得這樣一個道理:課本不只是開啟文化知識視野的窗口,還教會我們怎樣去書寫自己的人生;反過來講,通過明白這些道理,我們也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宗旨和方式做了歷史見證。
今日之中國,非但是一個政通人和、大國崛起的時代,更是文化高度自信前所未有、傳承文明繼往開來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實現民族復興偉大的歷史時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也已經70周歲了,謹以此文祝願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