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劇翻紅,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了。
從每年暑假必上熱搜的《還珠格格》、《家有兒女》,到疫情期間被推上視頻搜索第一的周星馳電影,似乎大家都在用為老劇貢獻流量的方式,對抗如今「大流量低口碑」的電視劇市場。
但有些現在看來經典的老劇,首播時也遭遇過這種困境,但後來憑藉自己創意的劇情、精湛的演繹、緊密的敘事邏輯,硬生生扳回一局,期間加上市場的變化,才能發酵出令人懷念的餘味……
2000年,《西遊記後傳》一經播出,就紅透了大江南北,首播的時候甚至打敗了《鐵齒銅牙紀曉嵐》,成為了當年的收視亞軍。但當時的豆瓣評分慘澹至3.9,被一眾原著迷抵制,還有粉絲抱怨「為什麼沒有零分的選項?」如今升到7.8分,B站上架的「無鬼畜版」也引來無數人圍觀,也算得上是一種「逆襲」了。
它「水逆成功」,也給衍生劇、改編劇一些啟發:
忠誠於經典
2000年的《西遊記後傳》,是讓觀眾又驚喜又「痛苦」的一部片子。驚喜在於全新的劇情,讓大家把對《西遊記》的情懷以及意難平都得到了投射。師徒四人修成正果後過的是怎麼樣的生活?那些妖魔鬼怪被制服後就天下太平了嗎?
但是它的改編同樣被原著迷們詬病,認為完全將人物給曲解了,純粹追求曲折離奇的劇情和聳人聽聞的效果,尤其是當初心軟慈善的唐僧有了法力之後就搖身一變,斬殺妖魔絕不手軟!再加上為了湊時長而不斷重複的特效、武打動作,眼花繚亂影響觀看體驗。
它的「神」在於對經典作品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解構,創造出一個顛覆我們印象的西遊世界,但無論如何依舊保持了揚善除惡的內核, 忠實「氛圍」,也忠實「世界觀」,在邏輯上也嚴格對接了西遊做出的設定。
成佛後的孫悟空依舊是一個敢於「破壞」的人,為了幫助小白龍的姑父涇水龍王翻案,被佛祖收回了金箍棒後欲再次大鬧天庭,還是那個「踏南天,碎凌霄,如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孫行者。唐僧當初面善心軟沒主意,但不代表是個「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的念佛人」,成為旃檀功德佛後的斬殺妖魔,不過是回歸無畏求法的高僧形象罷了。八戒依然是那個動不動就想放棄的人,但如從前一樣為了大義堅守搖搖欲墜的信念,而且多了理性、克制。沙和尚在西遊研究界裡素有「冷語可昧」的性格,這次時不時也能罵出一些「精彩」的話。
主角們的這種成長看似很魔幻,可實際上還是遵循的以前的人物性格,吻合人物修成正果後的變化方向。
《西遊記》的故事核心是師徒四人在打怪中求真,一路斬妖除魔攢夠經驗,不僅普度了眾生,也完成了自我的涅槃。你可以從官場角度去解讀人物之間的糾葛,也能窺見人性於劫難中的變化。而《西遊記後傳》也是一場神魔之間的戰爭,集齊舍利解救天界,讓世間免了妖鬼橫行的苦難,比《哈利波特》中集齊魂器的橋段還早了7年。它構建的魔幻世界裡,屍位素食有之,波詭雲譎有之,在這個意義上,與《西遊記》的世界觀基本一致。
改編不是亂編,《後傳》中除了眾角色的法力、性格之外,許多劇情發展的細節上與原版進行了無縫對接。六耳獼猴就是一直埋伏在孫悟空身邊的黑衣人,他當初雖被孫悟空打死了,但因為當年大鬧閻王殿,孫悟空將所有猴子從生死簿上刪掉,所以他在死後魂魄不知歸處,才被無天發現從而收編到自己手下;孫悟空被困「遺忘之淵」,周圍全是腐皮化骨的弱水,但因為八戒是天蓬元帥,掌管天河所以不會被腐蝕……
大膽解讀、顛覆
在尋回舍利,護送佛祖的過程中,各路仙佛妖魔依次登場,從上古時候的燃燈佛祖、鎮元子、東華帝君,到佛祖座下的觀音菩薩、金翅大鵬、文殊、地藏;以及天界任職中的哪吒、二郎神、託塔天王、太上老君,三界外的火神共工;魔界收編的牛魔王、九頭蟲、黑袍、黑蓮聖、六耳獼猴等等。這些神魔的出現,或根據《西遊記》中的線索與伏筆,或是對中國神話體系的還原,組建了更完整的神魔三界。
這樣的梳理足以滿足觀眾對東方神話的好奇,也解開了《西遊記》中留下的諸多懸念。
錢雁秋《西遊記後傳》的劇本,就是從《西遊記》政治特點的角度來寫的,加上他自創的懸疑推理劇新風格,把恐怖、懸念、武打動作等融入了故事中,對西遊神魔故事進行了顛覆性的延續。
開場以無天為代表的魔,意在想要推翻他覺得虛偽的佛界的秩序。
無天在還是佛教菩薩緊那羅的時候,被世尊優婆羅陀派去傳教。他來到了一座小城裡,受到百般阻撓,讓他能在三天之內,讓城裡的「三大難搞」從善才能傳教。
但當緊那羅讓小偷世家的阿溜改邪歸正並剁手明志,讓惡霸阿刀畏懼幻境棄惡從善,讓妓女阿修信服從良後,城主卻並不遵守信用,認為緊那羅在妖言惑眾,要殺了他。阿羞為了救緊那羅,又為了遵守不讓別人再碰自己的誓言,獻身城主後自殺身亡。
身為緊那羅的無天是一個極會洞察人心的菩薩,知曉七情六慾對世人的影響。在他看來,只要能勸人向善,傳教便不必拘泥於形式,能渡人,能救人才叫「好生之德」。
可他回去想要請世尊復活阿羞時,沒想到世尊不僅不復活阿羞,還認為緊那羅「六根不淨」,將他趕出了佛門。
世尊這一舉動讓緊那羅開始懷疑自己深信不疑的佛門,是不是真的能夠普度眾生?佛界制定的條條框框不是違背了眾生平等的宗旨嗎?心如死灰的緊那羅對愛去的阿羞說:「你用你的死還證明天上虛無的神,是多麼齷齪。」然後漸漸墮入魔道,成為無天,發誓要推翻現在的秩序。
以佛祖為代表的佛界,在孫悟空為了涇水龍王的冤屈求到佛殿上的時候,先是遭到門徒小僧阿難、迦葉的刁難,認為「佛門以出世為懷,不可動輒便去管天庭的事」,之後佛祖呵斥孫悟空的話更是印證了這番言論。告到天庭之上,玉帝以孫悟空為佛界仙聖不該插手天界之事為由,拒絕沉冤昭雪。
眼見索取公道無門,悟空又一次大鬧天宮。這時如來佛祖趕到天庭,調停了此事,並為涇水龍王洗刷了冤屈。平息風波後,佛祖誇讚孫悟空剛正不阿,並宣布「今日起三界眾佛之內,唯有一人可以不參佛不朝見,此人就是鬥戰勝佛孫悟空」。
當時他已經預料到神佛兩界即將經歷的浩劫,語重心長地對孫悟空說:「從今而後,我佛門安危由你一人擔承。」事實證明,佛祖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準確的,也很懂如何任用孫悟空這樣的有義之事,洞察人心的能力不在無天之下。
無天與佛祖之間的矛盾,可以當做一場政治博弈。一個想要實現自己心目中真正公平公正的三界,卻罔顧蒼生性命導致六道哀嚎遍野;一個要努力維持天下的平衡,卻因為極善縱容了他人之惡——他們這種極端的形象,一頭一尾將《西遊記》原本藏著掖著的,抨擊當局的觀點起底得乾乾淨淨!
人物塑造的驚喜
在善惡絕對臉譜化的年代,《西遊記後傳》沒有試圖以善去抨擊惡,而是塑造更加多面立體的角色,大膽理解將欲與純、邪與善並存。
比如投胎前的佛祖會容忍索要人事、阿諛奉承的阿難、迦葉,投胎後變成喬靈兒真實地走下神壇,演繹了一場佛說的「貪嗔痴恨愛」。
為佛祖歷劫而出現的兩個重要女性角色,白蓮花和碧遊,成了神話劇裡一次塑造豐滿女性形象的嘗試。即使很多人不喜歡正邪交戰中的情愛戲,也不得不承認,因為情感的滲入這部劇才有了煙火氣。
《西遊記後傳》還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反派流——理智型反派。無天黑化之前經歷過了自我矛盾與掙扎,連燃燈對他也是抱有同情態度的。對於孫悟空,他是出自對對手的敬佩,多次相鬥多次手下留情,對他來說孫悟空就是自己想成為的人:純粹而無畏。當無天說他看不慣如來那套假慈悲的虛偽時,悟空竟然脫口而出:我們兩個很像,如果你不是魔羅,我們也許是朋友。
有人說原著裡悟空是有人性的妖,後傳裡悟空是有人情味的佛。取經、成佛,入佛門體制都沒有改變他的熱血桀驁,是永遠的帶著少年氣的英雄。可成熟,也是英雄的標誌。《西遊記後傳》裡的孫悟空智商、情商在線,面對強大的敵人不再想著舉起金箍棒簡單粗暴地打過去,而是尋著蛛絲馬跡找到事情的根源,舉一反三地學著六耳獼猴的招數打入敵人內部,出其不意地扳回一局。
但他還是那個不信仙佛、師父,只信公理與正義的孫悟空。
人物個性的延展,是《後傳》帶來的驚喜。
《西遊記後傳》能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給人帶來一股餘味,靠的不僅僅是情懷。對於改編或者衍生劇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一味地去「創新」或者「反轉」,而是善用經典作品中能給觀眾帶來記憶的元素,大膽設定,增加作品的可看性,也給人物塑造增加可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