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政商參閱微博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記者:朱麗娜
部分內容來自:新華社、證券時報
5天僅801人次黃金周內地訪港人數暴跌99%
據新華社,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喜逢,香港迎來四天小長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期間訪港遊客不足1000人次。
受疫情影響,今年香港國慶、中秋小長假「含金量」不足。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數據,10月1日當天,內地訪港遊客僅93人次。
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披露的數據顯示,10月1日至5日,內地赴港的遊客人數分別為93人次,154人次、186人次、225人次、143人次,合計801人次,相比去年國慶期間入境香港的內地旅客累計約為67萬人次,同比暴跌99%。
疫情暴發前,尖沙咀、旺角、銅鑼灣一帶熙熙攘攘,無論是大型商場,還是小型店鋪,節假日期間都擠滿了拎著大包小包的遊客。然而今年遊客罕至,不少商家感慨,這個假期「既不旺丁也不旺財」。
一名在銅鑼灣一家免稅店工作的化妝品導購員說,今年國慶假期生意一落千丈,半價都沒人來買。從3月開始,免稅店陸續推出多場大促銷活動,此前備受內地消費者歡迎的美妝類產品只需半價就能購買,然而疫情阻礙了遊客的腳步,商家希冀的「大搶購」也遲遲沒有發生。
9月30日在香港拍攝的國慶標語。圖片來源:新華社 王申 攝
由於來港旅客數量大幅減少,香港多個行業生意慘澹,往年的十一黃金周變成了「寒冬周」。尖沙咀海港城一帶是遊客購物勝地,往年非節假日都會被擠得水洩不通,但今年「十一」期間,幾乎無人光顧。
零售業連續下跌19個月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9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256億港元,同比下跌13.1%,跌幅較7月下跌23.1%收窄,但仍錄得連續19個月下跌。
從類別來看,珠寶首飾等奢侈品以及藥物、化妝品為重災區。數據顯示,8月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藥物及化妝品同比分別下挫37.8%、39.8%;服裝銷售同比下跌29.6%;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的跌幅甚至達到42.9%。
全球諮詢公司AlixPartners董事總經理Michael McCool直言,長期以來,香港的奢侈品消費主要由內地企業和遊客主導,去年香港的社會事件令內地遊客人數減半,疫情之下又實施了旅遊限制,內地旅客幾乎歸零。至於何時恢復,主要視內地遊客的反彈速度,以及反彈後能否持續。
相比之下,由於社交距離限制及員工在家工作,8月超級市場貨品銷貨價值同比上升10.8%,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升10.1%,其他未分類消費品升5.9%,汽車及汽車零件升4.2%,家具及固定裝置升8%。
「回暖」實為假象?
然而,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向記者表示,8月份數字回暖實屬假象。她指出,去年同期,受社會運動影響,零售業已受到極大的衝擊,去年10月的跌幅高達24.4%。如果以相對正常的數字來做同期比較,例如2018年時,其實並未出現明顯好轉的跡象。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在本地第三波疫情下,8月零售銷售表現仍然疲弱。儘管按年跌幅明顯收窄,但主要是由十分低的比較基數所致。
展望未來,由於經濟狀況繼續受壓,訪港旅遊業短期內不大可能迅速復甦,零售業的經營環境仍然困難。發言人指出,隨著本地疫情趨穩的勢頭持續,本地消費氣氛或會進一步改善。
「目前疫情雖然有所放緩,市民紛紛外出消費,但卻是「旺丁不旺財」。儘管人流較早前有迅速的增長,但實質對商家並無太大幫助,對珠寶鐘錶業、衣物配件業及藥妝業影響不大,這些商品都非日常必需品,市民對相關產品的購物並無太大興趣,反而惠及生活類別的行業就較多。」她坦言。
四分之一店鋪面臨倒閉
今年中秋節適逢十一國慶日,長假原本是香港零售業的「黃金檔期」。以往十一黃金周,內地遊客佔香港整體消費約30%。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觀察,受一桌四人「限聚令」影響,大部分香港市民均選擇留在家中與家人團聚。
謝邱安儀坦言,10月小長假有助於帶動日常家居類別消費, 但不認為整體會出現報複式消費, 並預期10月的零售跌幅將達到10%-20%。
她表示,大批零售業員工持續面臨減薪,店鋪不續租而關閉的情況與8月類似,由於香港特區政府此前推出「保就業」計劃,裁員情況未有惡化。然而,她預期,到11月「保就業」計劃結束後,一旦再次暴發疫情及業主未有大幅減租,相信到年底會有四分之一店鋪倒閉。
一直以來,十一黃金周都是香港珠寶銷售業的旺季。然而,香港太子珠寶鐘錶集團主席鄧鉅明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業界已經「習慣」慘澹市況,並預期今年國慶假期的銷售額同比下挫60%-70%,但由於去年已處於低基數,預計今年的生意額實際上僅為2017年至2018年正常市況水平的15%左右。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講座教授劉遵義預測,新冠疫情令香港今年上半年的實際GDP減少6.4%。受疫情影響,他預計,2020年全年香港的實際GDP將損失高達11.4%。
「黃金周」過半:澳門遊客人次同比減少87.4%
長達8天的國慶中秋假期已經過半,澳門特區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一黃金周前4日到訪澳門旅客總人次為77092人,同比大跌87.4%,其中來自內地的旅客為72684人次,同比減少86.2%。
其中,10月4日到訪澳門的旅客為18747人次,同比下跌87.8%,其中內地旅客為1.76萬人次,同比減少86.4%,相比前兩日人數有所下滑。
據了解,拱北口岸假期期間的通關人流平穩,口岸並無出現大量遊客排隊的現象,過關人流仍以澳門本地居民為主。
受新冠疫情影響,內地赴港澳自由行1月底暫停辦理籤注,對澳門博彩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8月26日起廣東省恢復辦理旅遊籤注,全國則於9月23日起恢復辦理旅遊籤注。
內地旅遊平臺「攜程網」數據顯示,自9月22日起,該平臺上澳門的各類旅遊產品搜索量開始暴增,最高漲幅一度達500%。然而,國慶「黃金周」期間澳門並未迎來期待已久的旅遊小高峰。
2003年中央逐步開放內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港澳「個人遊」(俗稱「自由行」)。目前,中國內地共有4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自由行」方式赴澳門旅遊,遊客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綠色「澳門健康碼」即可免隔離入境澳門。去年,內地遊客到訪澳門共有2792萬人次,佔整體遊客人數約70%。
博彩業艱難復甦
受新冠疫情持續影響,澳門博彩業復甦緩慢。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公布,9月份博彩毛收入錄得22.11億澳門元,同比銳減90%,連續下挫12個月。但是,9月的博彩業收入環比則大幅反彈66.2%。今年前9個月,澳門博彩收入386.05億元,按年跌82.5%。
受疫情拖累,作為澳門支柱產業的旅遊業遭受到空前的衝擊。今年上半年團隊旅客同比暴跌近95%至25.3萬人次。根據澳門大學發布的「2020年澳門宏觀經濟預測」,澳門今年GDP或出現-55.7%至-59.1%的大幅萎縮,而政府收入將縮減到713億至929億澳門元。
圖/人民視覺
為了吸引遊客來澳門旅遊消費,澳門特區政府此前推出「擴客源、興經濟、保就業」計劃,為內地遊客發放共計2.9億澳門元的消費券,並聯合澳門航空等多個商家推出酒店、機票等多項優惠活動。
澳門經濟財政司長李偉農日前表示,9月23日內地重啟赴澳自由行是經濟復甦的重要轉折點,但鑑於海外疫情複雜,旅客數量和博彩業收入短期內仍有波動,期望旅客在短期內暴增並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