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年代久遠,聽起來響噹噹的寧化古城更像一個大的村落。如今這裡座古城是山西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當地政府主持重建後,古城保存了原有的古建風貌,同時對村莊做了規劃和修繕,整個村莊重煥生機,吸引了周邊很多遊客觀光旅遊。
古城牆
寧化古城坐落在寧汾河東岸山坡上,城池依山而建,汾河水在古城腳下蜿蜒緩緩東流。
寧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代城池,自漢代始設行政建置以來的兩千多年間,當地歷經設置為化「軍」、「府」、「州」、「郡」、「縣」、「道」、「鎮」、「所」、「堡」、「城」、「區」,及當代的公社、鄉、村等行政治所駐地,風雲變幻,跌宕起伏。
重建的軍署
在邊塞文化交匯、軍政指揮樞紐、古代城市建築、石窟石雕藝術、宗族佛教傳承等諸多領域,為我們留下了深厚廣博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文明積澱。
源源不斷的汾河不僅可保障城池供水永無困窘,還以「護城河」的特殊功能,成為護衛寧化城無可替代的天然屏障;而且自隋唐盛行汾河水上木筏運材直至民國年間,曾經是寧武府、縣以至晉北通往省會太原的唯一水上航線。
除了水上運輸,在古代,寧化古城所坐落的汾源谷地,還是晉北通達太原的陸上重要通道。
無論中原大軍北上戍邊,還是北方民族南下進襲,以至商貿互市往來,都從這裡過往。
如今縣際公路幹線、縣鄉公路支線仍循舊跡而過;而寧化城距離忻保高速公路寧武縣的出口不足15千米,距離蘆芽山風景區只有30千米,距東寨鎮也僅20千米。
歷經風雲變幻,到21世紀初開發前,寧化古城基本保留的明代格局是:在寧化城內外,至今尚存千戶所衙、古城牆、古城怡薰門、關帝廟、城隍廟、聖壽寺、隋陽宮、教場及城內地下暗道遺址,以及汾河對岸與城遙相對應的萬佛石洞等遺蹟。
在寧化古城殘斷的城牆截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歲月的痕跡:核心為隋代石料砌成,中間是宋代城磚,最外層包裹著明代的城磚。
順著寧化古城缺口走下山坡處,便是寧化城的南門外,距離汾河幹流岸邊很近。這裡就是明代裁去的關廂部分。改革開放前已改建為寧化學校,院內倒臥著一通「重修聖壽寺記」的明代石碑。說明這裡原來就是聖壽寺的遺址。
鄉老說:這裡就是他們祖祖輩輩傳說的「隋煬帝汾陽宮」。新中國成立前是一座大寺院,後來改建成寧化小學校,前幾年新學校建成搬遷後,就荒了。
破敗的村落破敗的城牆、古老的木門、怒目的石獅、隨處可見的明磚清瓦,已經無法完整還原這裡曾經繁華與榮光;蒼老的城門、石砌的甕城、殘缺的敵臺和馬面,特別是北面一段完整而雄偉的城牆,又無不透露出這裡曾經的不凡。
重建的軍署做了博物館
作為扼守汾河交通走廊的重要軍事堡壘,寧化城從秦漢到明末,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戰爭與融合。開發前的寧化古城雖然破敗殘缺,但作為一個獨立的村落,依然保留著古代城池的清晰輪廓。殘垣斷壁的城牆,基本維持原貌的舊式房舍,清石鋪設的街面,隨處可見的古磚舊瓦,潛隱著尚待破譯的許多奧秘迷蹤。
如今,寧化古城雖然沒了往日的氣派,殘留的宋、明、清三代建築舊址、明清磚砌城牆遺存及關帝廟、寧化萬佛洞明代石窟寺、朝陽洞、旦板洞等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有過非凡的輝煌。
村裡的老房子老巷道
近年來,隨著扶貧開發的持續深入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當地政府對古城實施整體性保護、精細化修繕、低衝擊更新、家園式管理,打造「留形留人留鄉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寧化古城活化3.0版本。
修舊如舊,古城和民居完整的結合在一起
古城建設按照宋朝年代的建築風格、傳統風貌和文化品位,以小街小巷、市民市井、民俗民風為元素,留住本色、打造特色,儘可能使用原有的門窗、磚石等材料對歷史建築進行「繡花」般地修繕和恢復,堅持「原貌原味」,做到「修舊如舊」,充分展現古城昔日的風採,確保古城修復之後能與原有風貌協調一致、融和一體,延續古城的歷史根源、歷史紋理、歷史文脈和歷史記憶。
汾河上的吊橋
設計團隊深入了解古城所包含的精神理念、生活方式和文化商貿傳統,了解歷史往事、了解意願心聲,努力在「潤物細無聲」中促進古城提質。
「這不僅是供遊客遊玩的地方,更是當地居民生活的地方。」主持工作的鄉長堅持這樣的重建理念。汾河之水養育著寧化村的村民,而村民又用辛勤的雙手,把家園穿扮得更加美麗宜居。
古城重建除了建築物的修復還開展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同步建設周邊溼地公園,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個變化,用千針萬線繡出更具活力和魅力的寧化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