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綜述)從「三區三州」之變,謀策「關鍵之地」未來之變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從「三區三州」之變,謀策「關鍵之地」未來之變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如何實現決戰決勝成為今年兩會熱詞。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來自「三區三州」的全國人大代表談起他們家鄉的今昔之變,謀策「關鍵之地」的未來之變。
「三區三州」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川滇甘青四省藏區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這片約佔中國三分之一國土面積的區域是中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難啃的「硬骨頭」。從某種意義上講,「三區三州」是事關中國能否如期實現既定目標的「關鍵之地」。
交通曾一直是制約「三區三州」發展的最大短板。「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80%以上區域位於高海拔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90後」傈僳族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回憶,過去自己從家門口到最近的公路需要步行一個半小時,2019年一條3公裡長的道路修進了村。人修建了路,路改變了人,有了這條公路,村裡的農產品走出大山更方便了。
李金蓮家鄉的巨變源自中國率先打響的新一輪交通建設大會戰,藉此「三區三州」亦迎來「交通之變」。2019年12月31日,在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阿布洛哈村打通了對外通道。該村最後一公裡通村公路預計今年6月前通車。
脫貧給「三區三州」帶來的變化遠不止於此。尤其是「三區三州」發生的「公共衛生之變」,夯實了其應對防控突如其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基石。
說起在家鄉戰「疫」的經歷,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藏醫院副院長江吉村說,中國藏區疫情最嚴重的道孚縣在疫情發生後快速改建綜合性醫院,建起方艙醫院,73名確診患者百分之百治癒,診治中甚至還用上了5G技術。「道孚戰『疫』中,有大量來自我們藏區的醫療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擺在中國面前的決戰任務依舊繁重,當前剩餘的52個貧困縣大多位於「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成為攻堅時刻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打硬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最後關頭的如何爭分奪秒,攻城拔寨,不少代表講述了自己心中的謀勝之策。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介紹,四川剩餘的7個未摘帽貧困縣全部集中在涼山州,「住房之變」是他們脫貧重點。當前四川剩餘150個在建集中安置點正加快推進,現有貧困縣6月底前將完成脫貧攻堅工程項目建設和問題整改,實現所有貧困戶搬遷入住。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過去老師要追著上門讓老鄉送孩子讀書,現在大家都爭著把孩子送到好學校。」談及家鄉「教育之變」,全國人大代表、涼山州昭覺縣慶恆村黨支部書記吉克石烏回憶,脫貧攻堅以來,她所在的這座只有446戶村民的小村莊已走出了17位大學生。當前涼山15年免費教育全覆蓋,遠程教育正大力推進,未來會有更多學生通過「屏幕」改變命運。
「三區三州」民族文化、自然資源、旅遊資源富集,「產業之變」多與此相關。青稞、犛牛肉、藏香豬、葡萄、枸杞等特色農產品成為產業扶貧重要抓手,多位非遺傳承人製作的羌繡、藏陶、藏香產品遠銷海外。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昌都寺活佛新甲旦真介紹,過去藏區傳統文化主要在寺廟傳承,而近年來當地新設非遺傳習所,讓普通農牧民子女免費學習唐卡、雕刻、藏香,在傳承藏區古老藝術的同時增收致富。「傳承的人多了,傳承的路子也更寬了,可能未來逆行白衣也會成為我們唐卡、石刻的『主角』。」
當前電商已成為「三區三州」脫貧的重要手段。展望電商帶來的「鄉村之變」,阿壩州茂縣的羌族全國人大代表王安蘭說,疫情衝擊下遊客減少,當地不少果農開始嘗試「直播帶貨」,政府也開設了多次公益電商直播。全國兩會結束後,自己將繼續在家鄉探索更多雲直播、雲帶貨模式,和當地的果農、創業青年一起,把地方土特產賣得更好、銷得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