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關林景區,作為洛陽人,你可能非常熟悉,門扉木雕、彩繪石刻、簷角脊獸,仰望那些高大的建築時, 一些小景致, 同樣蘊藏古老而神奇的東方藝術,和小編一起來品品吧!
遊走在蒼柏林立的關林景區,石獅雕塑隨處可見。景區大門兩側,有一對明代石獅赳赳而踞,連接儀門與啟聖殿之間的「石獅甬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
「石獅甬道」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年間增設了石獅甬柱,甬道兩側加上大殿前的月臺上,共有108頭石獅子,百獅百態,均精雕細琢,體現了中原石刻的卓越成就。
平安殿門上的十二幅木雕畫令人拍案叫絕,「桃園結義」「水淹七軍」「單刀赴會」……生動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每幅木雕畫講述一個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
抬頭仰望莊嚴肅穆的殿宇樓閣時,不知你是否留意到,屋頂簷角處那些排列整齊的「神獸」?它們造型奇特,為古建築增添了不少美感和神秘色彩,這些「神獸」就是脊獸。
中國古建築大多為土木結構,屋脊上覆瓦片,匠人用瓦釘來固定簷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除了實用功能,這些脊獸也有裝飾和標示等級的作用。一般來說,古建築上的脊獸數量越多,代表等級越高。例如,在故宮的古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建築便有10隻脊獸。它們各有寓意,且都有神奇的「本領」,有的能鎮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帶來好運。
這些「神獸」的形象、叫法,各地有所不同,也各有各的傳說。洛陽關林管理處副處長寇瑩根據資料和民間流傳的說法,對這些脊獸進行了一些研究。脊獸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放置在屋脊上的構件,其中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就拿關林來說,可見的有鴟吻、仙人、龍、鳳、獅子、天馬、狎魚等脊獸。
細心觀察會發現,在關林景區的建築中,有兩種「仙人」形象——大門和儀門屋簷上的「仙人」,均為身著長袍騎於鳳之上的文人形象,即「騎鳳仙人」;而關於三重殿宇屋簷上的「仙人」則是身著盔甲、呈蹲坐狀的武士形象。
在古建築中,一般將「騎鳳仙人」安排在首位,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塊瓦件,因四個房角各有一仙人,故有「四仙人」之說。而三重殿宇簷角的「武士」,在關林景區周邊村鎮,有一種有趣的說法:百姓把這四個人稱作「四短人」,認為這四名「短人」品行上各有瑕疵,把他們放在高高的簷角上,與關羽的「忠義」形成鮮明對比,有敦品勵行的作用。
下次遊覽類似的景區古建築時,不妨留心觀賞這些脊獸,說不定一看就入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