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的富士山並沒有高高在上拒人千裡之外的的姿態,相反,她與朝日夜月,春櫻秋楓等平凡甚至柔弱的意象相結合,成就了非凡的魅力。
日本自古以來便將富士山與許多意象組合起來觀賞。富士與櫻花,富士與紅葉,富士與青松等,都是非常傳統的富士組合。
富士山的意象延伸
薄薄的晨霧中天色開始變得明亮,剎那間新一天的陽光綻放開來,一個燦爛奪目的光球出現在富士山的山頂,就像是大山吐出了一顆晶瑩的寶石。這便是富士山的奇景之一,「鑽石富士」。
「鑽石富士」不僅指富士山頂出現朝陽的一瞬,還可以指夕陽西沉時落入山頂的一瞬。
清晨的「鑽石富士」是炫目的青白色光芒,而落日時的「鑽石富士」則有著紅黃調和的濃厚的光暈。
據山梨縣觀光推進會介紹,看富士山旭日東升的最佳地點為山梨縣內增穗町高下地區,富士河口湖町本棲湖龍嶽地區,以及身延町的富士見林蔭路或身延山等地區。而觀賞富士山夕陽西下的最佳地點為山中湖村。
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一睹「鑽石富士」奇景。
從橫濱的家裡拍的「鑽石富士」,日出之前還有雲,卻戲劇性地放晴,成就了此景觀。
「鑽石富士」是富士山與太陽的組合,而富士霽月一相逢,巍峨的山體託起一枚圓潤的珍珠,則成就了小巧溫柔的「珍珠富士」。
珍珠富士(滿月與富士) 攝於千葉縣館山城山公園
而人們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都有富士山的影子。從圓筒中看到的富士被稱為「屋桶富士」;
從洞中看到的富士山被稱為「隧道富士」,既可以指從真正的隧道中看到的富士,也可以指從遺址的洞穴看到的富士山;
從橋墩、鳥居看到的富士也屬於 「隧道富士」,葛飾北齋所作的《富嶽三十六景》中不少作品都是從這種角度描繪富士山的。
隧道富士
現在,富士山更是成為與繁華都市相搭配的美景,在高樓間眺望雪頂的高山,或是山腳下新幹線列車疾馳而過,都已成了新時代的經典景觀。
「富士山漸漸與我不可分離」
東京大學空間信息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員,日本地圖中心常務理事,地理研究所長,地圖地理鑑定委員會委員長,「山嶽展望與地圖論壇」(FYAMAP)代表。如今,有著諸多頭銜的田代博與富士山的結緣卻屬於意外之喜。
就職不久便不幸遭遇了交通事故,田代博以復健為契機開始了登山活動,在跋涉中迷上了遠方的富士山。
以山嶽瞭望圖為開端,田代博對山嶽瞭望相關的事項進行了詳細調查並整理成書。尤其是富士山成功成為世界遺產以後,田代博多次作為富士山展專家活躍於日本媒體,並出版了《富士山發現入門-越知越有趣瞭望指南》等多部關於富士山及山嶽瞭望的著作。
田代博自作富士山可視地圖
他的網站每日更新富士山的風景照片,除了鑽石富士等難得一見的富士山美景之外,還有許多日常的富士山圖片,瀏覽網頁,就像每天都在富士山旁邊生活一樣。
「託了富士山的福,可以和學生們更親密地交流。」
田代博原是神奈川縣公立高中教員,原筑波大學附屬高中教員。近年來還相繼擔任NHK高中講座地理講師,還是聖心女子大學,明治大學,御茶水女子大學非常勤講師。
從田代博的職業經歷中可以看出,他幾乎教了一輩子書。
42年的教師生涯裡,他與學生們一起探求地理學的奧秘,思想行走在大山之巔。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他也像老師講課一樣耐心回答了我們的問題,引導記者拓寬思路,並且對年輕人表達了熱切的期望。
interview 田代博
「把富士山作為人生的榜樣,去學習,去努力吧。」
1951年生於日本廣島,日本地理學家,地理教育者。以研究富士山聞名。每天一張富士山的實景照片是他網站的最大特色;教師經驗豐富的他循循善誘,引導人們去發現有趣的富士山。
你是在怎樣的機緣下對富士山感興趣的呢?
田代博 我出生於廣島縣尾道市,小學五年級搬家到東京時,在火車上第一次看到了富士山。山麓隱沒在晨霧中,而山頂卻明白可見。
之後在東京大田區短暫居住,也常常於冬日的黃昏看到西邊天空裡富士山黑色的剪影。那時候的記憶作為初體驗保存下來,心裡對富士山多了許多懷念。
而最直接的契機應該是當年交通事故後的康復訓練。我當上教員的第一年就遭遇了交通事故,那時候除了做常規康復訓練,還根據醫生的指示開始登山。
走過箱根的外輪山後我爬上了金時山山頂。那天秋高氣爽,在山頂可以非常清楚地望見富士山。大概就是那時候迷上了吧,總覺得挺懷念那時候見到的富士山。
這是驅使你繪製富士山地圖的原因嗎?
田代 是的,之前我對富士山也沒有那麼關心,只覺得是眾多山中的一座罷了。1986年我在登山雜誌《嶽人》中發表了地圖,富士山才對我有了特殊的意義。
那段時間剛開始使用電腦,我用與以往不同的手法進行調查,繪製的地圖被叫作「富士山可視地圖」,標明了日本可以看到富士山的範圍。
地圖收到了一定反響,對看富士山這件事感興趣的人很多,這一點是我沒想到的。接觸機會多了感情就會增加,對山也是如此。富士山漸漸與我不可分離。
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外形美麗而且獨特。在你看來富士山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田代 富士山地處溫帶,加上海洋季風的影響,季節變化非常顯著。夏季冰雪消融露出紅褐色山體,冬季則受季風影響積雪堆積至山腳。不同時節有不同的景色,獨具魅力。
而且,富士山有非常獨特的地理特徵。三大板塊(亞歐板塊、北美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會合於此,這在全世界都比較罕見。而地下大量的玄武巖質巖漿經多次噴發形成了如今的富士山。世界上有很多比富士山高的山,但是「靠自己的力量」從0米海拔變成高山的則非常少。
即使在東京,人們還是每天都能看到富士山,富士山離日本民眾生活真的很近呢。
田代 是的,富士山的獨特還體現在「從首都可以看見國家最高峰」這一點。全世界196個國家中,從首都能看到本國最高峰的屈指可數。比如在北京,人們是看不到珠穆朗瑪峰的。
此外,日本有20個縣(包括東京都)可以看到富士山,而在這些地區居住的人口約4000萬,也就是說,約三分之一的日本人可以每天看到富士山。
從各種地方都可以眺望富士山,這也是富士觀賞的特徵之一。在自己家,在通勤列車中,在辦公室,到處可見欣賞富士山美景並以此為樂的人。
從後視鏡,玻璃窗之類的地方看到的富士山被稱作「鏡子富士」 ,在汽車或火車中看見的富士山被叫作「車窗富士」,飛機上看到的富士山則是「機窗富士」。
多年前,我也在從北京飛往成田機場的航班上遠眺過美麗的富士山。富士山不僅可以和太陽月亮組合起來,還可以和高樓大廈的都市生活很好地組合起來。
這樣每天都與第一高山相處,人們對富士山的感情會有什麼不同嗎?
田代富士山位於靜岡和山梨兩縣,因為就在附近,所以富士山對那裡的住民來說非常平常,並不怎麼關心,反而是離富士山遠的地方對富士山更加推崇,比如東北地區的福島縣是能看到富士山的地區中緯度最高的地區,在那裡,能看到富士山的土地價格會搶手得多。
在古代的日本,人們對富士山的信仰會更加濃烈吧。
田代 是的,富士山雖然美麗,但她是活火山,所以古代,人們對富士山的敬仰和畏懼之情更明顯。
為求火山安定,各地都廣設淺間神社,祭祀富士山神——淺間大神。
而平安時代後期以來,富士山噴發活動減少,漸漸成為日本古代山嶽信仰與密教等融合而成的道場。人們的參拜方式由「遙拜」轉變成「登拜」。
朝聖登山活動也非常盛行,無法親自前往的人也會製作微型富士山——「富士塚」來參拜。
在江戶時代有以富士山為信仰的組織「富士講」,其教義在關東地區廣為流行。
但我認為現在把富士山作為信仰對象的日本人也許並不多。
比起宗教,也許從本質上來說,現在人們把富士山當作水和空氣一樣普通的東西,因此才不珍惜。
現在富士山周圍的過度開發,自衛隊演習場等比比皆是。如果真的那麼重視富士山,應該有其他的方式與富士山相處吧。
在東京都經常能看到以富士命名的道路等,這也是人們對富士山感情的體現吧。
田代 這樣的地名被稱為「富士見地名」,而這樣傳統的富士見地名其實是在不斷減少的。都道府縣級別比較的話,現存最多富士見地名的是東京都(72處),第二名是靜岡縣(68處),第三名是神奈川縣(45處)。比較讓人意外的是,富士山坐落地之一的山梨縣只有25處,排名第六,而完全看不到富士山的地方有較多的富士見地名,比如北海道,有21處,排名第七。
東京都內富士見地名中,約三成都是「富士見坂」,但是山手線內18處的富士見坂中只有護國寺的富士見坂一處能真正看到富士山。其他有名的富士見坂還有日暮裡的富士見坂,在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會議中得以保存,但富士山申遺成功之前,該地建成高層公寓,已經望不見遠處的富士了。
日暮裡富士見坂 攝於2013年3月,大廈建成後現已看不到富士山
富士山成為了世界遺產,登山觀光的遊客非常多,你對富士山的保護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嗎?
田代 像我之前所說,古代人敬畏富士山,因為她是活火山,現在也一樣還是要注意這一事實。311大地震,對地殼的影響也許還將長久存在。
本來登富士山是沒什麼限制的,但考慮到遊客不斷增加的現狀,相關機構採取措施也是無可奈何。
目前已經開始加強對自駕遊車輛的限制,而更加廣泛地考慮富士山保護的話,周邊觀光地的景觀也應被列入考慮範圍之中。比如電線、電線桿、廣告牌等也容易影響富士景觀的美感,應該更廣泛地應用埋入式電纜。
富士山周圍現存不少自衛隊軍事演習場,為了富士山景觀的保護能不能搬遷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有句話是「仁者樂山」,你追隨富士多年有什麼感悟嗎。
田代 「仁者樂山」非常高深呢,我自認為還沒有達到那種心懷仁厚、堅定不移的境界,但是這麼多年,慢慢積澱著對富士山的感情,自己也不知不覺中被富士山感化吧。
有許多人也像我一樣,望著富士山,便被治癒,心中重新充滿力量。我想這是一種「見力」,富士山將無窮的「力量」無私地賜予「見」到她的人。
此外,望著富士山,讓我覺得自己能夠找回自己。高興的時候,悲傷的時候,甚至生氣的時候,不知為何,富士山讓這些感受更加真實。在這巨大的山上有我自身的投影。
富士山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做高中教員的時候,富士山是我與學生們交流的紐帶,知道我喜歡富士山的學生會跑來告訴我今早又看到富士山了,還有學生會傳給我他拍到的富士山的照片。課堂之外能和他們關係親密,其實都是託了富士山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