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評誰是世界最醜的鳥,非它莫屬,烏鴉都要比它漂亮至少一百倍

2021-01-20 自然使者

圖文:肖輝躍

從瑪多到玉樹,沿路依然是白雲、草場和翻不完的埡口。但是,這一段我們卻沒有打瞌睡,那雙狐狸的眼睛讓我們沒有時間去打瞌睡。

大張的眼睛小,但是又精又亮。茫茫草原,在飛馳的汽車上,他竟能用肉眼掃到一隻數百米外的小小藏狐。

那隻藏狐正在草坡上邁著碎步,在洞和土坷垃間搜尋高原鼠兔。它的後腹和尾前端還有尚未換完的舊毛,拖著一條灰白相間又蓬鬆的漂亮大尾巴。它始終側面朝著我們,它的側臉並不帥,有點長,看上去有幾分狗的模樣。發現我們在關注它,它加快了碎步,一直往山頂奔去。奔到山頂時,它轉過頭來掃了我們一眼:鄙視、茫然、怨念、微笑、狡猾、冷漠……五六種表情堆集在那張方臉上。然後,帶著一臉的神秘消失在山那邊,讓我們在山這邊傻笑、傷感、遺憾。

我們真是要傷感。沿路車輛極少,而在我們前方突然停了三四輛超長貨車,像一道長城似的堵住了我們的去路。我們按喇叭,那些車主還一個個兇著臉朝我們「噓」。我們下車,正準備與司機理論,卻發現公路邊站著兩隻十分醜陋的傢伙——高山兀鷲。

如果要評最美的鳥,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會閃過無數美鳥的形象,我也會在壽帶、虹雉、紅腹錦雞、太陽鳥、蜂虎中反覆衡量,可能五年十年都舉棋不定。但是,如果要評最醜的鳥,那就非高山兀鷲莫屬,連烏鴉都要比它漂亮至少一百倍。

醜不是你的錯,但你至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跑出來嚇人。高山兀鷲好像全然不知這些,還覺得它長得又高又大又壯很了不起似的。它竟公然站在馬路上曬翅膀,一邊曬還一邊轉著光禿禿的腦袋,左顧右盼,對來往的車輛和司機頻頻拋著媚眼。一些膽小的外地司機開著車,忽然看見它,會嚇得一路加速衝到玉樹才敢踩剎車。那些停車觀看的,一定是膽大不怕死的。

一隻在曬翅膀,另一隻把頭緊縮在脖子裡,佝僂著腰身,尾巴向下垂著,時不時把那禿頭扯出來望一望,一雙死灰一般的眼睛不懷好意地打量人幾眼。

路基腳下,赫然還有三隻高山兀鷲,看毛色與外形,應是三兄弟。在它們腳下,一個水坑裡倒著一頭犛牛。  

那頭不幸的犛牛是過馬路時被一輛貨車撞死的。

現在,犛牛躺在水坑裡,水面上能看到的就是一副骨架,小半個身子和內臟淹在水中。空氣中散發出一股難聞的臭味。

猜不出是誰第一個嗅到死亡的味道,也猜不出犛牛那半個身子是誰先搞走了。現在看到的是,兩隻高山兀鷲在路邊曬太陽,三隻高山兀鷲在路基處徘徊,一隻黑色的藏狗正將整個頭顱埋到犛牛肚中,一隻渡鴉在藏狗身旁跳來跳去。

藏狗實在看不出有什麼驚人之處。論外貌,和它表兄藏獒相比,就像家驢與藏野驢,一個是武松,一個是武大郎。為了表明它出身的不凡,它特意在前胸紋上了一個新月圖案。它可能也真是不凡,方圓幾百裡、幾個縣,我們就看到一隻這樣的藏狗。

藏狗一直埋頭吃,那「三兄弟」就跳,快跳到犛牛身邊時,藏狗突然抬起頭,恍惚間,它胸前那個新月標誌讓它化身為一頭黑熊,「三兄弟」急忙往後退。

藏狗又將頭埋入犛牛肚中,這次它碰到一根難啃的骨頭了。它撇著頭,拼命去咬那根骨頭,骨頭紋絲不動。啊,機會來了,「三兄弟」立刻撲過去。大哥在頭部撈到了一塊肉,二哥在胸部撈到了一根肋骨,三弟也在尾部也就是藏狗腳下撈到了一節腸子。渡鴉也趁機撈到了一塊碎肉。

藏狗還在和那根骨頭較勁,「三兄弟」和渡鴉又跑過去撈了一把。它們撈第三把時,藏狗突然清醒過來,丟了骨頭一個轉身追過去惡狠狠地吼了幾聲。「三兄弟」先前還將頭昂著,將翅膀扇得譁譁地響,當藏狗將牙齒都露出來後,它們就乖乖退到了馬路上。

也許對付那根骨頭讓藏狗耗盡了精力,也許是已吃飽了,它追過去後並沒有立即退回來,而是懶洋洋地在路基下散步。「三兄弟」又撲著翅膀跳過去。

它們才不過啃了幾口,藏狗又回來了。不過,這次它沒有去趕它們,而是挑了那根骨頭繼續啃。那真是一根難啃的骨頭,而那「三兄弟」對付骨頭的水平顯然遠在它之上,每根骨頭都剔得乾乾淨淨,玲瓏剔透,只有象牙可與之媲美。特別可恨的是那個「大哥」,竟然還拿起一根骨頭當牙籤用。

藏狗越啃越來氣,跳起來就撲到「大哥」身上,「大哥」忙輕身一躍,連牙籤都不要了,躥開一丈遠,停下來,老實巴交地看著藏狗。藏狗還是不解氣,「騰」地又跳起來,揮起前掌又朝「大哥」拍去,「大哥」又跳開一丈遠,停下來,再次可憐巴巴地看著藏狗。藏狗惡狠狠地瞪了「大哥」一眼,回頭去啃它的骨頭。「大哥」弓著背,背著雙翅,悄悄朝犛牛靠近,還沒站穩,尾巴毛就被藏狗扯掉了兩根。它踉蹌著退了兩步,被逼起飛了,一邊飛一邊皺著眉頭。

它飛到遠遠的草地上,揀了個最低洼的位置蹲下來,滿臉說不出的委屈和無奈。在那裡,零零散散地站著它的幾個朋友,都一臉同情,甚至帶有幾分嘲弄的表情看著它。那幾個朋友,如果有藏狗在,是從來不去冒險的。

好了,「大哥」都被趕走了,那兩兄弟就更只能靠邊站了,這份美食只能由藏狗獨享了。然而,還是有主持正義的。一個大貨車師傅終於忍無可忍。眼看那「三兄弟」被趕走了一個,剩下的都可憐地站在他的車胎旁曬翅膀,他打開車門,撿起一塊石頭就朝藏狗砸去。藏狗正埋頭啃牛排咧,冷不防被砸了腦袋,還沒摸清門道,又一塊石頭砸過來。

它跳起來,躥上公路,朝著貨車就一通狂吠。貨車師傅又撿起一塊石頭朝它砸去,這次砸中了它的一條腿。它一邊吠著,一邊踮著一隻腳,一拐一拐地夾著尾巴逃了。它做夢也沒想到,那些高山兀鷲竟然還請了打手來幫忙。

藏狗往前跑著,其中一隻曬翅膀的剛好轉過身來,迎面碰到了藏狗齜牙咧嘴地朝它奔過來。它嚇了一跳,連翅膀也來不及收,索性張開翅膀一副視死如歸狀。藏狗本來就已被打昏了頭,突然碰到一隻翅膀大開的高山兀鷲,只怕翅膀下還藏著什麼暗器,連頭都沒抬,就一溜煙兒跑了。

渡鴉是藏狗走了以後第一個跳到犛牛身上的,它得抓緊時間搞幾手好貨。在高山兀鷲的大部隊到來之前,它已經吞了三塊腿肉、一段小腸、半葉牛肝。最後,它遠遠地飛到草地上,享受午後的暖陽。

曬翅膀的終於搞清了情況,不過已經遲了點,犛牛的屍體旁至少站了它十個兄弟朋友,還有三四個朋友在外圍觀望。它們為了爭搶牛肚的位置正打得不可開交,抓頭,戳眼,踢腳。先來的霸著不讓後來的進,後來的就死命往裡擠。最後,不要說那些剔得如象牙般的肋骨,就連犛牛的皮都沒有了。空氣中那股臭臭的味道也神奇地消失了。

那個擲石頭的貨車師傅非常開心,吹著口哨,笑眯眯地開車離開。

我們繼續往玉樹去,回頭再看,草場的上空升騰起了無數隻高山兀鷲,它們正往山頂盤旋。而在更高的雪山頂上,出現了一隻胡兀鷲的身影,它該是去收拾那些大骨的。

關於作者

湖南人,生態攝影師,散文作家,民間野保人士。酷愛拍鳥,認識並拍攝了800多種鳥,被稱為「三湘第一女鳥人」。外出拍鳥時常隨身帶著打火機,見到捕鳥的網便搗毀、燒掉。曾遭到狩獵者的謾罵、追打,甚至放獵狗追咬等。但她大義凜然,也將狩獵者嚇退不少。將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感悟記錄下來,著有《飛躍高原》(已由初岸文學出版發行)和《醒來的河流》。

相關焦點

  • 「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清朝為何敬它如神?專家:沒敬錯!
    烏鴉是兇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滿清皇室為何將它當成吉祥鳥?「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清朝皇帝為何卻敬它如保護神?1/烏鴉不是「好鳥」在與人類有著親密接觸史的鳥類中,如果要選出一種最令人討厭的鳥兒,肯定非烏鴉莫屬了。
  • 烏鴉其實比你想像中要強大,不詳鳥烏鴉甚至還是太陽?
    金烏形象原是二足西漢後期演變為三足(見馬王堆非衣九陽,二足金烏) 烏鴉雖然形象不雅,但在中國文化中僅限人們心理上的灰色影響,還不存在對它的特別排斥現象
  • 烏鴉的智商也不低,為何在民間卻被認為是「不祥鳥」呢?
    在小的時候,就經常看到有烏鴉在這棵樹上築巢,在當時烏鴉實在太多了。每當烏鴉群飛過的時候黑壓壓的一片,天邊看起來都像是黑了一樣。以前烏鴉多,見到烏鴉在附近出現了,村民們都會主動去驅趕。不過,現在烏鴉要明顯少了很多,有些人卻開始懷念這種鳥了。
  • 當下如果要數中山誰最「紅」,那非它莫屬!
    當下如果要數中山誰最「紅」 非木棉花莫屬 到處都能看見火紅火紅的木棉花吾是我們中國原產樹種」 嗨翻君詢問周邊多位同事和家人 大家都很驚訝 木棉花原產地居然不是中國
  • 烏鴉:預知吉兇的黑色的哲學之鳥
    烏鴉是指屬於雀形目,鴉科,鴉屬的幾種黑色飛鳥。它的身體和嘴都比同屬於鴉的渡鴉小。通常也有人把渡鴉叫烏鴉。大烏鴉的體長一般為50釐米,羽毛光滑而呈黑色。烏鴉具有旺盛的胃口,它什麼都吃,草籽、穀類、漿果、小昆蟲、腐肉,以及別的鳥的鳥蛋。在特別飢餓的時候,它們甚至沒有放過金屬屑和石頭。據說,在罕見情況下烏鴉會攻擊小孩。
  • 西湖邊一隻漂亮的鳥只剩下頭!它是誰?兇手是誰?
    據說它不吃鳥,喜歡玩鳥:一旦在地上撲住小鳥,它就咬著玩,小鳥逃,它用爪子撈,再撲騰,咬脖子,小鳥不動了,它走了——非常可怕陳水華判斷,猛禽捕殺的可能性比較大。剩下一隻頭,比較像猛禽的做派。「猛禽捕殺獵物,會用鋒利帶鉤的爪和喙撕扯,吃得比較乾淨,然後扔掉沒什麼肉的頭。」
  • 浙江西湖邊一隻漂亮的鳥只剩下頭!它是誰?兇手是誰?
    大擬啄木鳥最後的生命時刻可能是很痛苦的," 它是被活吃的,身子和頭被扯斷。" 陳水華說。頭為什麼沒有被吃掉?" 因為頭上沒有肉。"【兇手是誰】誰吃的呢?據說它不吃鳥,喜歡玩鳥:一旦在地上撲住小鳥,它就咬著玩,小鳥逃,它用爪子撈,再撲騰,咬脖子,小鳥不動了,它走了——非常可怕陳水華判斷,猛禽捕殺的可能性比較大。剩下一隻頭,比較像猛禽的做派。" 猛禽捕殺獵物,會用鋒利帶鉤的爪和喙撕扯,吃得比較乾淨,然後扔掉沒什麼肉的頭。"
  • 為什麼人們討厭烏鴉 原來它有這麼多壞習慣
    烏鴉,人們對其再熟悉不過了,因其一身烏黑,所以特別好記。那麼,人們為什麼會不喜歡烏鴉呢?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長相難看,烏鴉,顧名思義,黑色的鳥,鳥如果長成了這個模樣,不被人喜歡也在情理之中。試想,傻大黑粗的傢伙誰會喜歡呢。
  • 烏鴉不太討喜,為何在這裡卻要把它視為神鳥?還把它放在王冠上
    往期還有許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烏鴉不太討喜,為何在這裡卻要把它視為神鳥?還把它放在王冠上,烏鴉這種鳥類說實話在我國很多地方他是不太討喜的,我們甚至覺得烏鴉就是有禍事來的,所以這樣的話讓人們看到烏鴉就會想要驅趕他,因為覺得他會給自己帶來晦氣,但是,在不丹,他們卻把人見人討厭的烏鴉放在皇冠上,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這種黑鳥很常見,別的國家把它當「國鳥」,你知道它的名字嗎
    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就屬鳥類最多了,因為陸地動物要和人類爭地盤,消失的太多,而鳥類由於體積小,不在地面上生活,避免了和人類爭奪地面空間,鳥類是自由自在的,它有翅膀可以在我們眼前飛來飛去。我們有時候會在公園裡或者野外聽到悅耳的鳥叫聲,卻聽不出來是什麼鳥叫的,看到了也不認識。
  • 烏鴉在日本為何是吉祥鳥?
    不過,幾乎所有人對它都沒有好感,因為它的叫聲被人們視為不祥之兆,沒人會願意看到它們。在我國民間,常有「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老鴉叫,禍事到」等說法。在我國古時,烏鴉更被人們認為是報兇的使者,是厄運的代名詞。
  • Sbike動植物百科:世界最聰明的十種鳥類,都是寵物鳥的常客
    烏鴉喝水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鳥類的聰明,其實鳥類的智商遠超於人類對它的了解。這份榜單由鳥類學家研究得出,權威性很高,智商排名由低到高。榜單內的鳥類基本都是寵物鳥的常客,有耳熟能詳的,也有十分陌生的,一起來看看吧!
  • 世界上最記仇的鳥,憤怒程度堪比「平頭哥」,遇到它千萬別惹
    筆者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名網友的留言,說自己家中的貓不知道何時惹怒了一隻小鳥,所以每天這隻鳥只要看到貓出現在窗臺上,就會朝著玻璃上拉屎,整得家中的玻璃天天都掛著鳥糞。此留言一出,立刻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共鳴,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當不小心惹到了小鳥後,就會被經常施以「鳥糞攻擊」。鳥真的記仇嗎?研究發現,鳥的智商其實是很高的,比方說日本學者在實驗中發現烏鴉不僅會識別紅綠燈,而且還可以自己做工具來獲得食物。
  • 中世紀歐洲人:一場宴會吃掉10000隻鳥,但有一種鳥碰都不碰
    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要是鳥。實際上,中世紀歐洲人直到公元11世紀糧食產量才有所提升,在這之前的數百年時間,就連貴族都時不時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才行,頓頓吃肉的生活也許只存在於電影當中。所以,當時的人們不挑食,雖然沒啥調味料,但有肉吃就不錯了,不會有人「偏愛」鳥類的。
  • 維舟:七夕相會的鵲橋,原本是烏鴉搭建的?
    這是個問題在上古中國人的心目中,烏鴉的地位極高。漢字中對鳥的命名要麼從「鳥」(長尾鳥)、要麼從「隹」(短尾鳥),但唯獨「烏」字屬火部,單獨造字,可見其特殊。在古史記載中,太陽中有三足烏,西王母的使者「青鳥」也「如烏」,直至中唐之前,烏鴉一直被視為預兆吉祥的神鳥。所謂「愛屋及烏」,其實也是因為烏鴉本是吉兆。
  • 寓言故事:喜怒無常的烏鴉與能說會道的青蛙的較量,結局令人深思
    青蛙烏鴉不高興地說:如果把這些蛋孵化出來的話,我們怎麼知道誰是誰的孩子呢?又何談將來的養老送終呢?烏鴉和青蛙烏鴉生氣了,心想找到了吃青蛙的藉口了,它撕破臉罵道:又醜又矮的青蛙,你長得個鼓鼓的眼睛在這裡胡說八道什麼?信不信我一口把你吃了?於是飛下來抓住青蛙,就要把它吃掉。
  • 觀鳥拍鳥,當然要去溫哥華!
    溫哥華市是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為3℃,7月的平均氣溫為17℃,可以說是四季溫和如春了,它的冬季一般不常降雪,港口也不結冰。,它是加拿大首屈一指的觀鳥地之一。這裡海灘兩邊都臨水,全長4公裡,最佳拍攝時間是夏末秋初,可以拍攝數以千計的過境鳥。
  • 民間故事: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烏鴉真的是東方告死鳥?看故事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圖文無關,下同故事是我們這邊的一個老大爺講的,說是當時他還年輕,剛剛娶了媳婦,一家子過得和和美美的,家裡老太太是個心善的人,每天呢都愛在房前屋後的撒些五穀雜糧之類的東西,總是能引來些鳥雀之類的前來啄食,這也算是變相的施捨吧!
  • 這種鳥非常漂亮卻奇臭無比,都說是啄木鳥其實不是,山海經裡有它
    但是,我們現在關注的卻是「戴勝」,它其實是一種很像啄木鳥的鳥,有十分漂亮的羽毛,相信大家都在生活中見到過它,還誤認為它是啄木鳥。和啄木鳥不同的是,戴勝知名度不高,但在各個地方都有對它的俗稱,比如花蒲扇、胡、臊包子,山和尚、雞冠鳥、臭鴣鴣等。它和啄木鳥長得非常像,尤其是一個長長的嘴巴,身上的羽毛花紋簡直像是一個設計師設計的。
  • 武當山的烏鴉崇拜,一種被遺忘的吉祥鳥
    從古人對烏鴉的喜好,三足烏的崇拜,再到今人對其避諱不已,體現出了民俗的演變過程。作為早期先民的風俗習慣,對現今的我們處理天、地、人的關係時,有著很多指導意義。遊至武當山的讀者會發現,於南巖宮處,有一景點叫做烏鴉嶺。不知其詳的讀者,往往會因對烏鴉忌諱,心中生疑:何以此處以烏鴉為名,豈不生諱?要說清這段掌故,要從一段傳說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