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風光
土堤之上鋪滿了貝殼
泥沙凝結的貝殼地層
古生物化石巖層
2008年中美古生物專家在柴達木盆地考察
貝殼梁是柴達木盆地演變中的宏偉篇章,地質學家認為,遠古的柴達木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長的地質時期由海變成了湖,劇烈的造山運動在造就南崑崙、北祁連、西阿爾金山的過程中,也造就了眾水向盆地中心匯聚,後經過無數次地質變化,湖水枯竭,貝類轉向中心水窪,為求得最後的生存,擠往諾木洪北邊這一最低處,形成了今天的壯觀景象。
古特提斯海悲壯退去
2014年3月,我去都蘭布爾汗布達山區採訪,都蘭縣溝裡合支龍野生動物保護救助站站長肉保給我看了兩塊化石,一塊是泥沙聚合的貝殼化石,一塊是浮雕般的海蝦化石。這兩塊沉甸甸的化石一下點燃了我的好奇心,肉保告訴我,這兩塊化石都出自都蘭諾木洪,其中貝殼梁的化石,十年前我就見過;另一塊色澤黝黑,質地堅硬,凹凸感鮮明的海蝦化石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兩塊化石,代表著海西柴達木地區兩處奇特地質景觀,海蝦生物化石取自江門溝的海蝦山。
後來我從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的地質專家那裡了解到,大約距今一億年前,柴達木盆地還是一片古海——古特提斯海,隨著歐亞板塊的漂移擠壓,喜馬拉雅山脈隆起亞洲脊梁,青藏高原如史詩般崛起,柴達木盆地與四周發生地質斷裂,海水流向低處,古特提海逐漸地縮小、海水中生存的貝類們,為了求得最後的生存,開始它們慢長、神聖而悲壯的求生之旅,爭先恐後地湧向最低處,前赴後繼、越積越多、越爬越高……無以計數的貝殼,層層疊疊地堆積在一起,形成一條長兩公裡的山梁,其中泥沙聚攏的貝殼造型千姿百態。屏息聆聽那每一枚貝殼,其中都有遠古海浪的潮音……
國內最大規模的古生物地層
日前,我乘去海西參加一個詩歌節的空隙,有幸去了趟諾木洪的貝殼梁,諾木洪是都蘭縣的一個鄉鎮,也是沿青藏公路前往格爾木的必經之地。鬱鬱蔥蔥的麥田過後,是一道山梁,翻過山梁便又是無際的荒漠,遠遠看到一道碧綠,心裡異常激動,司機說這道綠化帶有30公裡,過去就是諾木洪了。
貝殼梁位於柴達木腹地,距西寧500公裡,在都蘭縣諾木洪鄉境內的努爾河附近,有一道長約2公裡左右,寬約70米的小丘陵,當地人稱貝殼梁。揭開貝殼梁表面薄薄的鹽鹼土蓋,人們發現下面竟是厚達20多米的水生物貝殼堆積層。大的約一元硬幣,小的約拇指蓋大小,數以億計的貝殼,同含有鹽鹼的泥沙凝結在一起,層層疊疊。貝殼的輪廓、紋路都清晰可辨,仔細看,有的貝殼中還能看到珍珠,不過已經鈣化,與貝殼膠結得十分緊密。它們凝固在泥沙中的形態,使我想像到了潮水的力量,將這些小生物一層一層地推成這道貝殼梁,這一罕見的自然奇觀,是迄今為止我國內陸盆地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古生物地層。地質專家朱俊才曾對媒體說:「這裡的貝殼地層是研究柴達木盆地以及塔裡木、準噶爾等內陸盆地數萬年以來的氣候變遷、鹽湖演變乃至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的寶貴地質資料。」
江門溝的古海枯了石卻未爛
位於貝殼梁不遠的江門溝有一座海蝦山,與地平相對高度200米左右,山上全是青黑色的海蝦化石,密密麻麻如浮雕般鑲嵌在巖石之中,它們的質殼清晰可辨,石體上似乎還有油漬滲出,數百萬、數千萬海洋生物演化為石,堆積成山,是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
海西州委宣傳部的楊林先生在他的文章中這樣描述海蝦山,這裡層巒疊嶂,芳草如茵,平均海拔4000米,四面崑崙山支脈環抱,交通閉塞,遊人罕至。只有牧人的馬蹄才會偶爾踏響那個與世隔絕之地亙古的沉寂。遠遠望去,一座長約3公裡,寬約1公裡,相對海拔在3500-4000米的小山,山體如漆似染,黝黑凝重,幾條細若遊絲的泉水自巖隙間湧出,在山腳處匯成了一條清淺的小溪,溪水清冽,如泣如訴,仿佛是歷史在今世的迴響。
山腳下是細碎的沙礫和風化了的片石,寸草不生。峰腰及山頂向陽一面約70多平方米,皆大蝦化石,呈青黑色,陽光下閃閃發亮。這種化石,不是一般巨石切面,僅顯示蝦的平面形象而已,只見成千上萬隻大大小小的海蝦,完整地嵌在石巖之中,遠望似造型奇特的浮雕,琳琅滿目,不由使人驚嘆大自然造化之功。
大山中發現一隻蝦的化石不足為奇,但億萬隻蝦演化為石,堆砌成峰,卻是世所罕見。造化使柴達木的古海從地質年輪中消失,卻把地球的生命軌跡,鮮明形象地刻在了崑崙山脈。陽山腰際草叢中鋪滿了大大小小的沉積巖,青黑色的巖塊嵌滿了數不清的瓣腮類和腹足類貝殼化石,乍一望去,如同浮雕。置身於此種情境,不得不讓你屏住呼吸,穆然佇立,仿佛哪怕是最輕微的舉步,都會踏碎這些寂寞的生命;哪怕是最溫柔的呼吸,也會驚擾了這些古生物跨越了無數個世紀的夢。
當年無助的水族們,逃難時擁擠在諾木洪及江門溝那慘烈的一幕,生命在大自然的面前,顯得微不足道。海枯了,石卻未爛。
貝殼梁包含了怎樣的秘密
關於貝殼梁的形成,地質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貝殼梁是海水退卻時大海中最後的生物。也有的學者認為,貝殼梁漫山遍野的貝殼並不是海洋化石,而是距今只有數千年的湖泊消失留下的湖底沉積物。但是,為什麼戈壁灘中只有這麼一個地方存在貝殼,而其他地方卻沒有貝殼的蹤跡呢?按理說,在地理位置比較低洼的地方才是貝殼最後生命的場所,可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貝殼梁卻是比較規則的一個山梁,在它附近的湖水中為什麼沒有貝殼的蹤跡呢?
專家推斷,貝殼類生物是淺海動物,它們的移動範圍很小,活動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貝殼梁中的貝殼可能是在一種巨大的外力作用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這些貝殼聚集到了一起,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一情形。但是,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神秘力量呢?也許是這些貝類被襲來的沙浪埋藏,經過許多年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樣子,也許是在難得一見的地質構造運動後,這些淺海生物集合在了最後的水窪中。這些僅僅是推斷,貝殼梁的成因還需要地質專家進一步地研究得出最終結論。
從事過多年地質研究工作的王秉賢說,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貝殼梁做過正規的考察,但是從他們所做的初步研究來看,貝殼梁不可能是由於海洋的消失而產生的。根據古地磁磁性年齡來看,貝殼梁的形成是在距今約十五萬年前,而造山運動是在一億年以前。同時,如果是一億年前的貝殼,現在應該已經成為化石了,但這些貝殼與現代的貝殼沒有很大區別,還沒有石化,因此還有待科學求證。
他曾假設了貝殼梁的形成過程:柴達木在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中,由海變成了湖,在無數次旱風與乾燥的交替演變中,湖水水面逐年縮小,泱泱大湖漸漸乾涸露底,旱風挾著飛沙威脅水族。貝類為求得生存轉向中心水窪。諾木洪北面一帶是盆地最低洼處,貝類們成群結隊地湧來,在古河道上越積越多。不知何時,河水改道,旱象加劇。風沙狂戾之下,貝殼們全部滅絕,只留下貝殼的堤牆,大海退去,死亡來臨,只有從貝殼縫隙間湧出的泉水,匯成一彎小溪見證著遠去的歷史。
對貝殼梁的種種猜想,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進入了無限遐想之中。
柴達木地質學的一把金鑰匙
柴達木盆地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遠古的一切,使數億計的海洋動植物遭受滅頂之災,然而,當我們為它們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之餘,又不得不承認,柴達木盆地正是由於經歷了「滄海桑田」變化之後,才擁有了今天這令世人矚目的地下礦藏。
柴達木的動植物化石是研究地球力學、地球遠古氣候、地質學的一把金鑰匙。事實證明,柴達木的生物化石已成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及古環境、古氣候的寶貴科研資料和信息源,它為人類了解青藏高原變遷及遠古生命的演化打開了一扇精彩的窗口。
貝殼梁、海蝦山在世界上沒有第二處,它所帶給人們的激情並不亞於人類對太空的暢想。這裡很好地保留了柴達木古地中海的原始風貌,目前有關部門已將貝殼梁列入旅遊總體規劃,將在這裡興建旅遊區,以便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柴達木盆地的地質演變,也更好地保護這一古生物遺蹟。(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