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盟老盟員寶島探親:飽含故鄉情 共圓返鄉夢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心中滿懷著對親人的殷切思念,腦海縈繞著對故鄉的無限眷戀,2013年5月4日至11日,10餘位老盟員攜親屬隨臺盟北京市委舉辦的第三屆「返鄉圓夢行——北京市老盟員探親團」,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臺灣,開展為期8天的環島探親行程,臺盟北京市委領導專程去機場送迎老盟員們。 

  親情濃,敘親人關切思念,圓重逢團聚之夢

  參加本次探親團的老盟員和親屬平均年齡高達76.2歲,是組織探親團活動以來平均年齡最高的一次,最年長的老盟員已有87歲高齡。許多已達古稀耄耋之年的老盟員,從小離開故鄉臺灣,長期與親人相隔兩岸,多年未曾謀面的島內親友始終是他們心中最難以割捨、最難以忘懷的牽掛。得知臺盟北京市委組織赴臺探親的消息,老盟員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早早地與島內親屬取得聯繫,根據行程安排相約好團聚的時間,查閱臺灣的要聞信息,挑選出最具特色的北京特產帶給親人。 

  隨著飛機平穩降落在臺北桃園國際機場,老盟員們內心十分激動,不住地說:「終於回家了」。為了讓全團成員都能順利與親人團聚,臺盟北京市委特別根據老盟員親友所在縣市相應調整行程安排,臺北、臺中、臺南、高雄……旅程中每經過一個城市,都仿佛進入了一座親情的港灣,都會被源源不斷、真摯濃鬱的骨肉親情所環繞,所充溢。老盟員們翹首企盼親人時那微微緊鎖的眉頭、期待焦慮的目光,化為與親人團聚相擁那一刻欣慰燦爛的笑容和激動喜悅的淚水,場面溫馨,令人動容。 

  探親團團長、臺盟北京市委老齡工作委員會顧問呂月貞與嫂子、表姐、侄女們在賓館團聚,送給她們遠道帶去的精美漢白玉工藝品作為紀念。張秀湖老師的侄子特地開車來到賓館,接他回家裡和20餘位親人見麵團圓。楊繼瀛老師見到留學時期的老同學,用英語聊起當年求學的往事。魏淑貞老師時隔60多年第一次真正見到自己的親人,終於與從未見過面的侄子、侄女相認,從親人的手中接到母親和哥哥生前的珍貴照片。葉俊興、葉淑娟兄妹倆與年近90高齡的舅舅約在赤嵌樓門口會面,熱情的舅舅還帶來了臺南水晶水餃請全體團員品嘗。郭春明老師祖孫三代的親人早早地等候在探親團下榻的賓館,和他一起共話家常,共敘親情。王剛老師跟隨家人回到臺中老家,上香掃墓,拜謁先祖,續寫家譜族譜,並與在臺灣的友人會面。 

  談起家庭成員的現況,喝到晚輩奉上的熱茶,一股股暖流進入老盟員們的心間,臺海之間歷史的隔閡,京臺之間距離的隔閡,都不能阻斷這份血脈相連無法替代的親情,這份相隔多遠都不會割捨的親情。看到曾經在幼兒園玩耍的孫子孫女,如今已經長大成為優秀的大學生;看到滿頭銀髮的兄弟姐妹們依然精神矍鑠,身體健康,老盟員們感到無比欣慰和快樂。短短8天裡,探親團成員共會見親友92人次,多年來魂牽夢縈的期盼換來如今一家人心貼心的滿滿親情。正如魏淑貞老師所作的一首小詩:「故鄉的山美,故鄉的水甜,故鄉的親人心連心;說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海峽兩岸一家人!」

  鄉情濃,賞家鄉風土人情,圓重遊故鄉之夢

  闊別臺灣多年,老盟員們懷念故鄉的山水風情,懷念故鄉的質樸風味。歲月荏苒,時代變遷,臺灣經過風雨洗禮早已舊貌換新顏,而離家已久的盟員們對於家鄉的那份情愫卻始終未變。一路上老盟員們再次領略到家鄉的怡人風光:阿里山高聳入雲的神木,日月潭碧波蕩漾的湖面,野柳海岸造型奇特的巖石,體現出臺灣的山高水美;赤嵌樓抗擊侵略的史跡,打狗領事館歷經炮火的遺址,體現出臺灣的歷史滄桑;101大廈嘆為觀止的建築,瑞豐夜市熙來攘往的人群體現出臺灣的都市繁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奇珍異寶、大天后宮的歷史傳說體現出臺灣與祖國大陸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正是懷有對於故鄉深厚的感情,老盟員們在島內所聞之聲皆有鄉韻,所到之處皆有鄉情,每座山巒,每片土地,都是格外的親切和熟悉。吹拂著太平洋清新的海風,呼吸著家鄉土壤煥發的芳香,品嘗到臺灣特有的新鮮蔬果和「古早」風味的地道美食,臉頰上、舌尖上、心頭上留下的是永不磨滅、永不退卻的故鄉情懷。每當流利地說起閩南話,都會給島內同胞帶來不小的驚喜,被問到從哪裡來時,老盟員們總會自豪地回答:「我就是臺灣人啊!」

  探親團猶如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有時輪椅數量有限,大家總是互相謙讓,希望能夠讓他人多休息一會兒;有些團員身體感到不適,大家都會關心叮囑,相互照顧,希望每個人都保持身體健康。每到一地,老盟員們也會受到當地鄉親和景區、賓館工作人員、志願者的熱情接待。在中臺禪寺,工作人員看到有些老盟員坐在輪椅行動不便,主動上前詢問情況。得知團員們是在北京生活的臺盟老盟員,祖籍家鄉就在臺灣,工作人員特別開放內部電梯供老人乘坐,並熱情地介紹寺廟的建築格局和傳承起源,他們表示圓老人回鄉的心願是一件難得的善事,歡迎老前輩們多回家看看。在臺北市第一女子中學,呂月貞團長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儘管校園風貌已經煥然一新,但是當年在校園裡和同學們打籃球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重溫兒時的點滴趣事,重溫在故鄉度過的青春時光,匯聚起返鄉真切的感受和溫暖的感動,老盟員們腦海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珍貴記憶。 

  真情濃,看寶島社會發展,圓交流融合之夢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深入闡釋了「中國夢」的時代內涵,無論遠隔萬水千山,無論歷經歲月蹉跎,老盟員們的心中也始終懷著一份離別親人早日團圓的家鄉夢,一份臺灣與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兩岸夢,一份兩岸同胞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今「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兩岸「大三通」常來常往、構築一日生活圈的時代已經來臨。祖國大陸一系列惠臺方針政策的出臺,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推廣,《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籤署落實,為臺灣經濟帶來新的活力與希望。 

  老盟員們十分關注臺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此次回鄉欣喜地看到臺灣各地「大陸元素」明顯增多,景區內、商街上隨處都有大陸遊客的身影,各家島內銀行都在蓬勃開展人民幣業務,《旺報》等媒體專門介紹祖國大陸的新聞,臺灣鄉親總是熱情地與大陸同胞問候交流,態度和藹,充滿真情,讓人感到賓至如歸的溫馨。 

  利用返鄉探親的機會,老盟員們積極地為密切兩岸交流交往做出自己的貢獻。親人之間的聯繫和溝通更容易獲得島內家屬的認同和理解,每逢會見親友,老盟員們都會在寶貴的相聚時光裡,介紹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介紹自己在北京的幸福生活,邀請他們和子女來到大陸求學就業,創業發展。王剛老師與臺灣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等單位聯繫,促進臺灣米業與北京京糧集團等單位合作,為將臺灣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的稻米銷往祖國大陸,推動京臺經濟合作項目的落實盡心努力。 

  臺盟北京市委一直將幫助老盟員返鄉圓夢,作為拓展對臺聯絡渠道,做好臺灣人民工作和團結服務盟員做好盟組織工作的重要途徑和載體。經過三年的精心組織,老盟員「返鄉圓夢行」活動已經成為臺盟北京市委對臺交流的品牌項目,獲得市委統戰部、市臺辦等單位的大力支持與肯定,也得到了廣大盟員和所聯繫的在京臺胞的歡迎和稱讚,被評為2012年北京市民主黨派「凝心聚力」工程十大工作創新成果之一。探親團回到北京後,臺盟北京市委召開「中國夢、兩岸夢、我的夢」主題座談會,團員們相聚在一起,暢談返鄉感受。大家認為參加返鄉圓夢行活動,讓自己能夠與家鄉的親人多見上一面,多延續親情,實現了多年的心願,感到很溫暖,很親切。許多團員還就臺灣政治、經濟發展形勢,以及兩岸開展文物、環境、生態保護等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寶貴的建議。呂月貞團長將全體團員籤名的臺灣地圖送到臺盟北京市委常務副主委陳軍手中,感謝臺盟北京市委給予老盟員難得的返鄉機會和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 

  通過返鄉圓夢行,老盟員們親身體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家鄉臺灣帶來的可喜變化,感受到兩岸交流往來更加緊密,同胞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大陸同胞和臺灣同胞是在兩地居住的一家人,敘不盡的親情鄉情可以寄予未來,只要兩岸同胞真心相待、團結合作、攜手打拼,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共同振興經濟繁榮發展,一定會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臺盟北京市委將幫助更多的老盟員實現返鄉團圓的夢想,相信老盟員們心中的中國夢、兩岸夢一定會在兩岸同胞的齊心努力下早日實現。(臺盟北京市委 賈博超供稿)

相關焦點

  • 臺盟中央在南京舉辦臺灣青年國情區情培訓班
    中國網據臺盟中央網站消息  「同窗盤桓,如沐春風;進德修業,餘音繞梁……懷瑾握瑜,初心不改」……11月30日,帶著飽含中華詩韻和殷切祝福的結業證書,來自江蘇南京、蘇州、常州、無錫和浙江杭州、廣東珠海等地的30多位臺灣青年回到了學習工作崗位,為臺盟中央臺灣青年國情區情培訓班畫上了圓滿句號。
  • 弘揚光榮傳統,上海臺盟組織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70年來,上海臺盟在臺盟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領導下,圍繞中心和大局,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切實有效地履行參政黨職能,為推動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繼承和弘揚愛國愛鄉光榮傳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在促進兩岸交流交往,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實踐中彰顯特色;以「同心」思想為引領,整合盟內外優勢資源,著力打造同心品牌項目,社會服務創新有為;弘揚臺盟優良傳統
  • 兩岸開放探親20周年老兵想家 打開返鄉大門
    今年是兩岸開放探親20周年。當年,一群離鄉近40年的臺灣老兵,忍不住濃濃思鄉情,身穿寫著「想家」字樣的上衣,舉著標語,走上街頭請願,散發傳單,在島內掀起了勢不可擋的「返鄉」運動,最終撼動了國民黨當局的戒嚴政策,兩岸的探親大門終於開啟。
  • 「滬臺情深 尋訪寶島好夥伴」,臺盟組織上海師生赴臺交流
    原標題:「滬臺情深 尋訪寶島好夥伴」,臺盟組織上海師生赴臺交流  為鞏固和深化兩岸青年情誼,8月20日至26日,臺盟上海市委組織上海大學師生、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教師、臺盟盟員及盟員子女一行9人赴臺,開展第六屆「滬臺情深·尋訪寶島好夥伴」上海師生赴臺交流活動。
  • 湖南東安籍臺胞返鄉探親團故鄉行活動舉行
    中國臺灣網9月12日東安消息 9月5日至9日,由東安縣委、縣政府主辦,縣臺辦承辦的「2012年在臺東安籍臺胞返鄉探親團故鄉行」活動在東安舉行。來自祖國寶島的16名東安籍一、二、三代臺胞在臺灣東安同鄉會會長桑克球先生的率領下來到東安。
  • 共圓中國夢,兩岸一家親
    ⇪點上面藍色小字歡迎關注【廣州出藍廬】6月20日,由漳州市文聯和東山縣委宣傳部共同主辦,漳州市臺聯為支持單位,漳州市書協和東山縣文聯聯合協辦,主題為「共圓中國夢他那一波三折的書法線條仿佛是在訴說海峽彼岸還有他的故鄉和親人」。漳州市僅有的兩名院士之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技術科學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詩人、書法家的吳碩賢先生也給「沈松友書法作品展」發來了賀展詩句:「東山耆宿善揮毫,客住臺中望海潮。晚歲鄉愁縈不去,寄情桑梓展風騷。」
  • 長寧區舉辦「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夢」基層交流圖片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 代紅俠)昨天下午,中共上海市長寧區委臺灣工作辦公室聯合長寧區文旅局、東華大學統戰部在長寧區民俗文化中心舉辦了慶祝建國70周年「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夢」兩岸基層交流圖片展活動。
  • 【魅力九女峰】在雲端暢遊書海 別樣鄉愁圓你故鄉的夢
    【魅力九女峰】在雲端暢遊書海 別樣鄉愁圓你故鄉的夢 2019-10-05 1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舞動夕陽紅「共圓中國夢」知青總匯寶島臺灣環島遊
    緊接著南京知青集體舞蹈,優美的舞姿,吸引著觀眾的眼球。想當年知青的足跡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唯獨沒有到過臺灣。6月5日早餐後驅車至阿里山,中華知青總匯與當地歌舞團互動「舞動夕陽紅,共圓中國夢」文藝交流演出,是阿里山之行的重頭戲。
  • 謳歌新時代 共圓小康夢
    2020年11月8日,山東濰坊奎文潤德課的志願者與軍阜口志願者,聯合來到濰坊旅遊景區十笏園文昌閣文化廣場,參加由中共濰城區宣傳部、濰城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濰城區文化館、濰坊文化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協辦的「謳歌新時代 共圓小康夢」暨2020濰城區文化旅遊節文藝惠民演出活動。
  • 168海裡 40年|解密開放臺灣同胞返鄉探親始末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會長何文德抗議國民黨不準老兵返鄉探親。30年前,範巽綠還是臺灣前進雜誌社的一名年輕成員,據她回憶,1987年初,「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的重要核心人物何文德拜訪了前進雜誌社,講述自己想要回家、無法回家的心情,並希望能透過返鄉運動,促使老兵得以返鄉探親。
  • 共圓中國夢,賞月湔江岸 在彭州過最詩意中秋
    玩轉彭州中秋盛會,體驗彭州千古詩情。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打開詩詞的大門,吟一曲彭州變遷,頌一段花好月圓,抒一腔愛國情懷。晚會共分為五個篇章:一、天彭古蜀源 ,神鳥騰中華。二、明月照古蜀,文明耀天府。三、古月照人光不減 ,今宵望月月更明。四、月是故鄉明,新月照湔江。五、但願人長久,共圓中國夢。
  • 跨越千裡的「雲」端課——臺盟北京市委會「同一藍天下、共上一堂...
    這是臺盟北京市委會發起,與志成小學、付家臺中心小學、貴州赫章三小、甘肅果園小學共同舉辦的2020年「同一藍天下、共上一堂課」活動。該活動是臺盟北京市委會發起的三地四校網絡直播形式的特色教育幫扶活動。「這次活動是臺盟北京市委會結合『助夢啟航』活動、『北京赫章2對1』結對幫扶活動,和對口甘肅省臨夏州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在去年基礎上的整合提升。」臺盟北京市委會主委陳軍表示,利用信息化手段,讓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能身臨其境地享受到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既可以幫助當地學校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助於促進當地教育信息化發展。
  • 臺灣開放探親20年東山"鴛鴦"重團圓的故事
    2個多月前從臺灣回來探親、年已89歲的葉瑞龍先生身體健壯、耳聰目明,他和86歲的老伴林美英樂呵呵地逗著幾個曾孫玩。     葉老先生感嘆地說,1950年,他33歲時被抓兵去了臺灣,家裡丟下年僅30歲的妻子林美英和年幼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儘管葉先生在臺灣也有妻兒,可他總是在「低頭思故鄉」的感嘆中度過。
  • ——習近平、俞正聲參加民革臺盟臺聯委員聯組討論側記
    建設兩岸的共同家園——習近平、俞正聲參加民革臺盟臺聯委員聯組討論側記 2015-03-05  來源:人民政協報 3月4日下午,在如潮的掌聲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
  • 臺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
    有人將這種強烈的對故鄉、親人的眷念傾注於筆端,發出「有家愧我歸難得」的感嘆。60年代于右任老先生在臨終前寫下的「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的詩句,震撼了臺灣島。70年代以來,臺灣新聞界、史學界、出版界等紛紛以「根」為主題,從臺灣的歷史、地理、文化、風俗、宗教、姓氏等方面,考證臺灣與大陸的淵源關係。於是,在臺灣引發了返籍求譜、認親歸宗熱。
  • 「古風雅韻」季國強 | 沉吟久,共圓時代夢,永立潮頭!
    桑泊萬種情柔,引無數文人作賦愁。讓豪華六代,雨晴雪過;金陵舊夢,似水東流。意氣風發,王州浩蕩,把酒高歌未作休。沉吟久,共圓時代夢,永立潮頭!注: 1.桑泊—玄武湖的古稱;2.王州—帝王之州;3.時代夢—中國夢,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 杜甫作「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憶弟情更多於思鄉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可以這樣解釋頷聯:「節逢白露,秋天肅殺的氣象就要來了,月還是跟故鄉一樣地明,令人有月圓而人未圓之感。」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說:「這個句子,解作『月亮還是故鄉的明』,情味較好一點。
  • 人間煙火沱河情 · 我們都是故鄉的孩子
    似乎每一個落實到文字上的故鄉,都會有一條風光旖旎的河。在美麗的永城,悠悠沱河水,奔流千百年,滋潤著這片深沉的土地,播下一粒粒神秘的種子,長出一茬茬茂盛的莊稼,養育一代代有情有義的人,在厚重的歲月裡,講述著一段段彼此交織密密麻麻難以分解的故事,組成土生土長的我們生命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