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鬥:中國的生態環境危機及分析

2020-12-14 青瓦長憶舊時雨

胡星鬥:中國的生態環境危機及分析

作者:胡星鬥

導讀:

據研究,4000年前,黃河流域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西周時,黃土高原擁有森林4.8億畝,森林覆蓋率為53%(而現在的全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航拍和專家分析的結果僅為8.9%);及至春秋戰國,狼煙四起,烽火連天,中國人的生存環境開始遭受巨大的破壞。

全文約6233字,預計閱讀9分鐘

正文:

一、歷史上的生態環境破壞

據研究,4000年前,黃河流域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西周時,黃土高原擁有森林4.8億畝,森林覆蓋率為53%(而現在的全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航拍和專家分析的結果僅為8.9%);及至春秋戰國,狼煙四起,烽火連天,中國人的生存環境開始遭受巨大的破壞。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折騰百姓,繼續毀滅生態,大興土木,大伐森林,史書中就稱「蜀山兀,阿房出」。漢時,中國人口劇增,統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糧為本,發展單一的糧食種植業,砍掉林、牧、副、漁、商,結果,重農反而誤農,糧食產量反而上不去。因為重農貴粟,必然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破壞,地力下降,從而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每況愈下。

而且,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不像遊牧民族或者歐洲人是牧農產品並重、以肉類奶類為主的,中國人飲食幾乎等同於吃植物性的糧食,所以,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我們的祖先只好大規模地毀林開荒。還有,中國古代有著龐大的專制官僚機構和軍隊,而軍隊又以步兵為主,它不像遊牧民族、西方民族以騎兵為主之補給容易,餓了吃馬肉渴了喝馬奶就行,可以就地解決,中國人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總是軍事家們考慮的頭等重大的問題;由於糧食保存的時間比肉類、奶類長久,所以,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總是追求龐大的糧食儲備,以應付不測。

為了解決政府、軍隊的巨大供給問題,中國人也只好開荒。西漢開荒8億畝,東漢開荒7億畝,至此黃河流域的森林全部倒地。三國時期,中國人口從東漢時的5648萬,減至767萬,民族差點毀滅,生態也就再所難保,火燒赤壁、火燒連營八百裡,也不知燒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時,兵燹戰亂頻仍,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南遷,長江流域的生態也就面臨著威脅。

隋時隋煬帝大興土木,唐時開發東南,開荒14億多畝,「高山絕壑,耒耜亦滿」。加上隋唐徵戰、五代動亂,後來,又經過宋遼金元爭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國的戰亂破壞,中國人的生態資源被破壞殆盡。

可見,王朝循環不僅常常使得中華民族的人口減少過半(中國歷史上有10次戰爭造成了人口減半),人民蒙受著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孫後代繼續生存下去的環境遭受了滅頂之災。

二、生態環境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長時期內仍然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大躍進」全民煉鋼,大規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時「以糧為綱」、「農業學大寨」,梯田修到山頂上,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改革開放之後,政府雖然開始重視環境問題,但由於體制、制度的原因,環境惡化的狀況一時還難以扭轉過來——高消耗、高汙染的重複建設的小企業遍地開花;草場無人維護,過度放牧,內蒙古等地的載畜量是草場承受能力的1~3倍,導致大部分草場退化,1/4的草場荒廢;一些地方盲目開墾,盜林毀林嚴重,近幾年呼倫貝爾又出現了新的開荒熱;一些企業仍然肆意排放著「三廢」,黃土高原上私營企業在亂鑽油井,導致水土流失;一些西部省區仍然在發展小造紙、小煤窯、小鋼鐵;一段時間以來,開發區大量圈地,一半以上撂荒中華民族的生存資源再一次被破壞。

讓我們看一看生態環境的現狀吧!進入21世紀的中國,第一天就遭遇了沙塵暴。2002年,沙塵暴又是歷史上強度最大的。可以預見,在未來一定的時期內,沙塵暴還會更加頻繁、更加猛烈。據報導,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發生了沙塵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發生了12次。現在,一些地區可以說是黃沙漫天,黃土遍地,河流渾濁,空氣汙染,水土流失,江湖乾涸,森林倒地,草原退化,而且,一切還在惡化之中——中國的沙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裡的速度在擴展,相當於每年一個中等大的縣被沙漠化,年直接經濟損失540億元以上。目前,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面積的27.2%。因水土流失,每年衝走肥土50億噸,相當於全國的耕地每年平均削去1釐米厚的土層,由此每年造成化肥流失4000萬噸,接近全國的化肥產量。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98年曾斷流200多天,洪水期間,黃河河水的含沙量達50%。現在,長江也快成為第二條黃河了,其含沙量是黃河的1/3,等於世界三大河流——尼羅河、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年輸沙量的總和,而尼羅河卻是處於沙漠地帶。目前,我國70%的河流、50%的地下水被汙染,淮河、遼河、海河、太湖、巢湖、洞庭湖、鄱陽湖、滇池等水域汙水橫流,水量大為縮減,洞庭湖、鄱陽湖的湖面損失了一大半,其蓄水功能大大下降。

新疆羅布泊水域面積曾為20000平方公裡,古樓蘭國據此繁榮了幾百年,可到1972年,羅布泊徹底乾涸了;如今,青海湖的水位也在不斷降低,看來也難逃羅布泊的命運;新疆石河子屯墾,造成瑪納斯河斷流乾涸;現在,位居內陸河世界第二的塔裡木河也已斷流1/4,水量縮減到30年前的1/10。

清末,左宗棠抬著棺材進新疆,「親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渡玉門」,左公柳曾綿延3000裡,植樹26萬棵,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改變西北生態的活動,可是,其後不到50年,樹木就被砍伐殆盡。

在內蒙,黑河下遊也斷流乾涸,東、西居延海隨之死亡;天鵝湖也幹了,不再有天鵝了;青海歷史上曾經森林茂密,如今森林覆蓋率僅為0.3%;敦煌在50年代初尚有天然植被354萬畝,其中灌木林216萬畝,牧草135萬畝,到1980年200萬天然林被毀,僅剩天然林39萬畝。

中國還是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我們每增加1元的生產總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日本的6倍。我國生產一噸鋼耗水是國際先進水平的10-40倍,開採一噸原油耗水是國際的6-26倍,生產一噸紙耗水是國際的3-10倍;企業的高消耗、落後的生產方式,必然導致高汙染。我國鋼鐵每年多耗煤6000萬噸,多產生90萬頓SO2,60萬噸煙塵;火力發電,每年多消耗5000萬噸標準煤,多產生140萬噸SO2,1500萬噸煙塵。

我國有取土燒磚的傳統,一些農民種糧不掙錢,就破壞耕地燒磚;農民無法獲得清潔能源,便以砍柴解決燃料問題,從而破壞植被。

有人譏諷植樹造林為「植數造零」,年年搞運動,年年有形式,年年寫官樣文章,一些人只顧虛報政績,不關心有幾棵樹木真的成活了。報紙上說,每年植樹3000萬公頃,專家說實為600萬公頃,按3年成活35%,只有70萬公頃。從3000萬到70 萬,像是開天大的玩笑!

還有,我國的環保投入佔GNP僅為1.01%,而按九五規劃至2000年末應為1.6%由於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體制缺陷,導致環境惡性事件屢有發生,如2000年7月,河南阜陽市水汙染(硫化氰)造成6人死亡,4人重傷。

三、文明的轉變

從世界範圍來看,許多國家都曾遭遇過環境危機。

公元250年瑪雅文明鼎盛。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公元800年時瑪雅文明開始崩潰,其後不到100年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同樣,由於生態的原因,巴比倫文明毀滅了:巴比倫人曾發明了楔形文字,漢穆拉比法典,60進位計時法,他們還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巴比倫曾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可是後來黃沙漫天,文明消失了。恩格斯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而把森林砍光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這樣一來他們把自己的高山畜牧業的基礎摧毀了;他們更沒有想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

19世紀,倫敦被稱為霧都,汙染最嚴重,1873年,倫敦出現殺人煙霧,煤煙中毒比前一年多死260人,1880年、1892年又奪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英國的格拉斯哥、曼切斯特煙霧也造成1000多人死亡。

1885年,日本足尾銅礦亂開採,導致水土流失、劇毒物質砷化物的蔓延,加上1890年的洪水泛濫,致使群馬、茨城等四縣10幾萬人流離失所。20世紀60年代,日本被稱為「公害列島」。

在美國,1945年,汽車尾氣等造成洛杉磯上空出現持續幾個月的淺蘭色光霧,一些動植物死亡,人們感到頭痛、呼吸困難,一些人死亡。美國在「骯髒的30年代」,南部曾經沙塵暴頻繁,直到50、60年代還有揚塵。

這些事實說明,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生態的問題,有賴於人類文明的轉變。即人類要從戰勝大自然轉變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從天人相分、天人對抗轉變為天人合一、天人為友,從農業時代的黃色文明(10000年前開始)、工業時代的黑色文明(200年前開始)轉變為後工業時代的綠色文明。

也就是說,人類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一場綠色革命。我們的價值觀應從「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徵服自然」(笛卡兒、培根、牛頓的遺產)——發展為「人僅僅是自然鏈條上的一個環節」、「人是自然之子」。人類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不再把自然當作永無止境的盤剝的對象,而應看作是人類存在的根基。

西方人有戰勝自然、天人相分的文化傳統。西方文化有兩個來源: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古希臘人遵奉二元主義——靈肉分離,人與世界分裂;希伯來人主張神人分離,法律與犯人對立,人與大自然對立。這種天人分離的思想後來發展為以人為中心的啟蒙運動,到近代則走向了極端人類主義————如尼採稱「上帝死了」,提出「超人哲學」,推崇生命力的擴張。尼採在一首詩中號召:「奪取吧,只管去奪取!」它正代表了人類意志的盲目膨脹。

我們人類與天鬥,與地鬥,在製造了各種各樣的敵人後,卻發現最危險的敵人竟是我們自己——人類妄自尊大,對自然無限的索取,最終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德國科學家希普克說:「地球這個宇宙飛船還有救嗎?」「地球上現有60億乘客,載著5萬億兆噸空氣和13億立方公裡的水,其中只有2%是淡水航船負載過重,一半乘客在挨餓,生命攸關的儲備已接近枯竭。」

美國的海洋生物學家卡遜在小說《寂靜的春天》裡描述了美國中部的一個鎮,原本生態和諧,鳥語花香,後來,由於人類的破壞,牛羊雞犬紛紛死去,鳥兒也沒有了,到了春天只有可怕的寂靜。

現實迫使人類開始懷疑自高自大、戰勝自然的二元理性:康德不相信理性的作用,主張不可知的「物自體」;歌德爾提出循環論證的理性不完備定律;西蒙提出「有限理性」說;存在主義陷入責任與自由相矛盾的理性文明的困境。海德格爾早就預言生態的危機,寫出《人詩意地棲居》,他抨擊技術理性,認為技術正變成「一種邪惡的力量」,提出「拯救地球」,「由拯救地球而更新世界」。海德格爾哲學體現了對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終極關懷。託夫勒說:工業文明是建立在徵服自然、無限資源、利益遞增的基礎上的,所以,應當變革文明。

上述說明,人類應當改變自我中心主義,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諧,回到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傳統。

中國儘管內戰、以農為本、大規模開荒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但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天人合一的(中國也有類似於戰勝大自然的思想,不過它是作為文化的支流,而不是主流。如荀子主張「勘天」、「明於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最有代表性的是莊禪智慧。莊子哲學、禪宗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園,莊子主張「天人契合」,「與天為徒」,「與物為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萬物齊一」,「喪耦」,「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物無貴賤」,「萬物一府,死生同狀」;中國禪宗主張理性與感性合一,主體與客體合一,人與自然合一,有限與無限合一,靈與肉合一;這樣,中國的文人文化主張沒有差異、鬥爭,人本來俱足,自由自在,和諧統一,從而消滅了一切分別與對立,不讓理智扼殺生命。人與自然猶如湖中映月,湖與月皆不可缺。

從上可見,我們可以從傳統中發現新的文化資源。

四、生態環境的保護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從制度著眼,致力於建立現代環境治理制度:以現代環境治理制度搞好環境建設。實行招投標,環境治理、政府服務企業化、市場化,官員經理化,建立非官僚制的政府、顧客第一的政府、企業家政府、市場化政府,政府從服務轉變為授權,從官僚主導轉變為顧客主導,從划槳轉變為掌舵。譬如,美國大城市只有很少的主管環境綠化的官員,他們的工作只是主持招投標、進行規劃監督等,與中國大城市龐大的環境衛生管理局、園林局、環保局形成鮮明的對比。

保護生態環境,還必須落實產權,明晰產權,明確利益主體,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結構。應當拍賣荒地、荒漠、沙地等國土,將草場、山地等分片劃歸個人所有,與個人的利益掛鈎。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大家共同所有就沒有效率?科斯coase定理說明了其中的道理——信息、產業經濟學之創立者stigler稱之科斯定理,在中國也叫科斯第一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協商(或者叫做交易成本為0;交易成本是各方在談判、達成協議及遵守協議的過程中發生的成本),那麼私人市場總能解決外部性問題。科斯定理說明,私人經濟主體總可以解決他們之間的外部性問題,無論最初的權利如何分配,總能達成一個協議,使得每個人的狀況更好,而且,結果是有效率的。

科斯第二定理是:「一旦考慮到進行市場交易的成本,…合法權利的初始界定會對經濟制度的運行效率產生影響」。即不同的產權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安排會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產權制度是決定經濟效率的內在變量。

如果產權不明晰,就會產生「共有地的悲劇」:草場為共有資源,鎮上的人都去放羊;由於牧羊過度,草場最終會變得寸草不生。

形成共有地的悲劇的原因是人們的行為具有負的外部性,共有資源往往被使用過度。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環境屬於「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其他還有私人物品、俱樂部物品(排他性公共物品,如加密電視節目,具有收費性和非競爭性)、混合物品、地方公共物品、全國公共物品、世界公共物品(如大氣層保護)等。環境汙染也叫公共壞物品。

環境屬於公共物品,因此經濟人的理性行為很難在這裡見到:人們不珍惜環境;生產者將汙染的成本轉嫁到社會,轉移到環境這樣的公共物品上;生產者的行為產生負的外部效應(也叫負的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diseconomy),即生產者的私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

可見,環境汙染或破壞的原因是環境屬於公共物品,具有集體消費的特徵;在環境中缺乏明晰的產權。

經濟學中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一是明晰產權。如在共有地的悲劇中,把土地分給家庭,使土地成為私人物品而不是公共物品,就可免於過度放牧。二是直接控制,禁止汙染,取消汙染單位,遷出汙染工廠。三是間接控制,讓汙染的企業交稅,以使「外部性內在化」。對汙染所納的稅叫庇古稅或糾偏稅(庇古是英國劍橋大學的教授,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四是逼迫企業投資排汙,達到標準,免交排汙稅。五是形成「汙染權市場」——當企業被容許購買或出售政府頒發的容許一定汙染的許可證時,稱之為形成了汙染權市場。容許企業買賣汙染許可證,企業就可以選擇是排汙交稅還是治理汙染;選擇治理汙染,就可把汙染許可證賣給別人。可見,可以用市場的辦法解決環境問題。

總之,面對「共有地的悲劇」,經濟學的解決辦法有:對羊徵稅,把外部性內在化;拍賣有限量的牧羊許可證;拍賣草場、土地,歸於私人所有;禁止放牧。

保護生態環境,還必須建立公民參與的文化。有文章中稱:「環境問題從條件惡劣、資源匱乏的外部危機正凸顯成為社會失範和文化失落的內部危機,實際上表明我們缺乏足以調動和滿足主動參與感的社區生活,缺乏足以應對環境危機的公民文化,沙塵暴其中在我們心中。只靠高高在上的指手畫腳,而缺乏社會底部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制度保證」。所以,我們不應當滿足於政府行為:2002年國務院緊急投資540億元治理沙塵暴;每年的植樹造林形式重於實效。如果沒有民眾的自覺的廣泛的參與,環境很可能點上治理,面上破壞,治理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因此,建立一種民間廣泛參與的制度和文化乃中國的長遠之策。

中國人應當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完)

2007.02.11

相關焦點

  • 地下水汙染引發生態環境三大危機
    在我國北方地區,地下水被掠奪式地超採,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地面下陷、海水入侵、河水斷流、土地鹽鹼化……一系列環境問題隨之而來。更為嚴峻的是,地下水不像地表水那樣容易被看到、被關注,傷痛的大地正在我們腳下發出無聲的悲鳴,這場悄無聲息的生存危機不能再被忽視了。
  •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環境應急管理研究
    引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傳播能力強、流行範圍廣等特點,其造成的危機已從一個公共衛生事件演變為蔓延到經濟、政治、社會及環境各方面的一場複合性危機。疫情期間,生態環境部門以全力維護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為目標,迅速對應急形勢進行科學研判,及時作出應急響應,未發現因疫情防控影響環境安全的情況。但突發疫情下我國環境風險防控的現實需求與應急響應措施的有效供給之間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 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
    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 2014年05月05日 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4-23,共20頁 作者:陳學明 字號 內容摘要:要真正認識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並找到從這一危機中走出來的道路,必須深入地研究生態與資本的關係
  • 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反思
    White, Jr.,1907—1987)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從文化層面探討了美國生態危機的社會歷史根源。
  •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中國
    在海南海口,昔日的汙染水體經過大力治理成為溼地景觀,被世界溼地公約組織評為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保護綠水青山、藍天白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
  • 道家思想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啟示
    生態危機是當今人類發展的最大障礙,如何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問題。而道家學說倡導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現今提倡的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等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包含哪些重要內容?其對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有哪些現實意義?
  • 中國縣域金融生態環境指數報告2020發布
    11月21日,2020中國縣域金融年會在江蘇省宿遷市召開,會議期間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縣域經濟報》社聯合發布了《中國縣域金融生態環境指數報告2020》。  縣域是我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單元,也是經濟區劃的基本單位,縣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影響極大。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生態規劃院、承德市人民政府「兩...
    5月16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生態規劃院、承德市人民政府「兩區」戰略合作籤約暨「兩區」建設研究承德工作站授牌儀式舉行。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莊國泰,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周仲明出席並致辭。
  •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開展生態環境安全排查治理
    省生態環境廳開展生態環境安全排查治理每日甘肅網8月18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8月17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連日來我省多地連續出現區域性強降水為有效防範因強降雨引發突發環境事件。省生態環境廳要求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迅速開展汛期生態環境安全排查工作。排查工作開展前,省生態環境廳迅速向各市州生態環境局緊急印發《關於全力做好汛期環境安全保障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實汛期環境安全排查治理主體責任。
  • 2020-2026年中國生態農業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隨著世界範圍內對於能源危機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普及和增強,生態農業乃至生態經濟也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引導世界經濟向資源節約和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生態農業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認為,「十二五」期間,為實現新增1000億斤糧食、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我國迫切需要加快生態農業重大技術突破,全面提升農業生態安全科技保障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 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反思
    White, Jr.,1907—1987)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從文化層面探討了美國生態危機的社會歷史根源。
  • 第一屆環境生態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打造環境生態領域高水平交流...
    本刊記者 季江雲2018年3月,環境保護部更名為生態環境部,隨後全國各地的環境保護廳(局)陸續更名為生態環境廳(局)。與此進程相一致,環境和生態兩大學科也日益交叉融合。日前,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聯合主辦、《環境與生活》《環境生態學》《中國環境科學》三家雜誌社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一屆環境生態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 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
    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 2020-06-07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生態修復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截至**,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塵暴、水資源短缺等生態危機頻發,已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發展。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近年來,國家在生態修復、環境治理領域投資加速明顯,考慮截至**政府和全社會在對抗生態惡化上的堅決態度以及持續的資金投入,行業景氣度將持續提升。
  • 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四大危機 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中新網6月3日電 今日,國家海洋局在其官方網站刊登《中國海洋環境深度報告》。報告指出,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複合汙染、近海生態系統大面積退化等四大危機。  ——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  ● 近海環境呈複合汙染態勢,危害加重,防控難度加大;  ● 近海生態系統大面積退化,且正處於劇烈演變階段,是保護和建設的關鍵時期;   ● 海洋生態環境災害頻發,海洋開發潛在環境風險高;  ● 沿海一級經濟區環境債務沉重,次級沿海新興經濟區發展可能面臨新的危機和挑戰。
  • 水力發電與環境生態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才是對自然資源的真正保護,利用的同時必須統籌協調周圍的環境和生態。?  3 環境、生態和水利?  環境、生態和水利是一個非常深刻的社會熱門話題。  本文只是對近兩年學術界和輿論對水力發電所反映的若干議論進行評判,並作初步的詮釋,是簡單的知識闡述。水力發電這一事業和學科,涉及的內容廣而深,遠非本文所能詳解的。?
  • 國際城市生態學會中國分會城市空間分析研討會舉行
    國際城市生態學會中國分會城市空間分析研討會舉行 2015-12-10 城市環境研究所 【字體   12月5日,國際城市生態學會中國分會城市空間分析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舉行
  • 【中國科學報】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走進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
    「理論上說,化學品只要生產出來就可能被使用,從而進入環境,也就有可能進入生命體。」中國科學院院士、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江桂斌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這10萬種化學品中,雖然科學家已經鎖定了一些影響人體健康的「真兇」,但仍有大量「嫌疑犯」逍遙法外。
  • 2017.10:中國城鎮化影響環境汙染的預測與分析(聶高輝等)
    隨著資源環境利用方式的顯著變化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革,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系列環境汙染問題: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汙染嚴重;交通擁堵問題突出、城市霧霾指數飆升;城市發展盲目擴張、土地資源浪費嚴重、耕地與綠化面積減少;垃圾圍城、居民生活質量下降。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著生存壓力與健康危機的雙重壓迫,環境汙染問題成為阻礙城市進步、遏制經濟發展的毒瘤。
  • 回顧|從化學汙染切入,探討環境危機的治本之道
    11月29日,民間環保組織深圳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無毒先鋒)和化學品安全民間合作網絡在北京共同主辦了「環境危機的治本之道——從多元視角看當代化學汙染問題的起因和出路」研討會。西方主要國家在兩三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當中慢慢發生、不斷演進的環境汙染問題,在我國卻表現為在短時間內的集中爆發。這是非常嚴峻的問題,今天的中國進入了「環保時刻」。她認為,從歷史角度看,環境汙染問題是有變化的,是多樣而複雜的。人們對環境汙染問題的認識也在變化。環境汙染有多種類型,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