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雲南人的最高玩法是,
既享受美味,又不放倒自己。
文|圖 Richard 編輯| KK
「火炭菌有毒兄弟,有毒無毒難分辨;鵝膏菌屬有劇毒,穿裙戴帽腳踩鞋。這類野菌絕不吃……飛機剛降落,我的手機上便收到這樣一條來自雲南省衛生健康委的簡訊。
相比提醒防範電信詐騙或「某地歡迎你」的內容,這條簡訊足夠特別。儘管每個字都認識,但我看了幾遍後仍然一頭霧水,直到和朋友老朱一起坐在餐桌前。
老朱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這次和我在西雙版納相見,作為地主之誼設宴款待我的地方,是景洪一家以吃野生菌為特色的餐廳。等待菜上桌的功夫,他給我解釋了那條簡訊。
點擊播放 GIF 1.8M
吃到無暇思考中毒的問題
「火炭菌家族有三種模樣及其相似的菌類,兩種美味無比,另一個是有劇毒的『毒兄弟』,誤食會致命。鵝膏菌屬包含了五六百種菌類,多數都有毒,看到『穿裙戴帽腳踩鞋』模樣的,多半是鵝膏菌屬,別碰就沒錯了。」
平平無奇的菌類,外人其實是看不出有毒沒毒
果然是吃菌的行家,老朱三言兩語就講了個清楚。
七八月是雲南的雨季,各類野生菌大量生長上市,雲南人自古對其美味愛不釋口,但食用野生菌也伴隨著危險。有關部門為此操碎了心,通過各種宣傳想讓人們少吃,不過多年來屢勸不止,吃菌中毒的新聞幾乎成了此季媒體的固定內容。
今年雲南還憑藉這個,上了新浪熱搜。
我們的菜陸續上桌——無一不是以此季節的野生菌類為主角:素炒虎掌菌、燴青頭菌、乾鍋牛肝菌、蒸雞樅菌……
雞樅菌,圖源:維基百科
牛肝菌本身肥厚、被配料重油重鹽和辛辣包裹,變得層次複雜;青頭菌露出來的半圓像鵝卵石,下面一多半埋在湯汁中吸飽了味道,入口綿軟多汁;虎掌菌入口,是爽脆口感,之後是唇齒留香的無盡回味。
不過最讓我陶醉的還是雞樅菌,它飽含老雞湯才有的香濃和比最嫩的雞肉還細膩的質地,能被汪曾祺描述為「植物雞」,果然名不虛傳……
吃到的每一樣菌類,我都可以在頭腦中對標出一種肉的口味,但最大的不同除了更細膩,就是它們沒有肉的飽腹感,這意味著可以忽略菜的數量。不知不覺間,我們兩個人已經不停口地將面前的一桌菜掃掉大半,並且滿懷期待地等著下一道松茸竹筍雜燴湯的到來。
點擊播放 GIF 1.3M
叢林見到超級瑪麗吃的蘑菇
「我開始有些能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吃到中毒。因為當面對野生菌的美味時,大腦專注於美味而無暇其他。」
當我再次跟老朱回到最初話題時,是第二天早上在雨林中徒步時。昨夜的一場大雨會讓叢林中冒出很多野生菌,老朱決定帶我見識一下自然中的野生菌,包括有毒的。
鵝膏菌
我們天不亮就從景洪出發,沿西景線一路向西,此時已經到達位於勐海縣境內的一處蔥鬱雨林。「只拍照和看,不要觸碰,更不要去嘗啊。」
下車前,他再一次叮囑我。來熱帶雨林我不是第一次,所以對頭頂上茂密的植被,以及絞殺、大板根等奇特的雨林景觀不算陌生,不過還是被當下雨季到處生長的菌類所吸引:從高過人的樹幹、樹根周圍到滿是苔蘚的地面和樹木殘骸,各種顏色的菌類在一場大雨後茁壯生長。
「這就是火炭菌,至於是能吃的還是它們的毒兄弟我就分不出了。」老朱指著一顆大樹根部一堆黑乎乎一堆說。
火炭菌
我拿出放大鏡,湊上去仔細菌背面的褶皺,據說就是從這裡分辨是否有毒,不過看了半天不得要領。
在另一處臨近棧道的開闊草地,我發現了顏色更鮮豔的:一堆分布生長,像是帶白色斑點的鮮紅色小傘,大的顏色變淺傘帽伸展變平,小的是更卡通的橢圓形鮮花色。根據之前做的功課,我認出了這是劇毒的鵝膏菌屬的毒蠅傘,超級瑪麗就是吃了它,才變得無比強大。
此時想來,那哪裡是超級瑪麗變大,分明是毒蘑菇的致幻作用,讓他覺得周圍的一切全都縮小了……
點擊播放 GIF 0.9M
在雲南吃菌自由,需要三個熟悉
我們在一處大樹下休息,老朱拿出手機,打開本地的客戶端和公眾號給我看,食用菌類中毒的新聞五花八門。
7月27日,有雲南媒體就收到記者同事發來的請假微信:她也吃了有毒的蘑菇了。
嚴肅!別笑~
還有各種第一人稱描述中毒經歷或症狀的微博或朋友圈截圖,離奇的內容最有才的段子手恐怕也編不出來……
「在雲南想要實現吃菌自由,並不需要太多錢,不過需要『三熟』」:菌種熟、食材徹底燒熟、醫院路熟……據說多數中毒要麼就是自己採摘,要麼就是烹製方法不當造成的。
說起多年食菌安全無事故的經驗,老朱說自己要麼是在市場買,要麼是在餐廳吃。
餐廳裡看到不懂的要多問,什麼品種,如何烹飪
「不胡亂野外採碰是關鍵。」我蹲在地下拍照,正有想摸摸某種樣子可愛菌類的想法,聽到他這麼說,手趕緊縮了回來。
「為什麼一路看到的都像有毒菌,你是來給我進行食品安全教育的嗎?」我問老朱。
「因為可以吃的早早被農人摘走咯。」他慢悠悠地說。「它們都集中在我們下一個要去的地方,菜市場。」
生食見青手,就能看小人國
我們開車回城,直奔景洪市農貿市場。雖然老朱說這裡相比昆明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場的規模要小上很多,但在這個食菌季裡,依然人氣旺盛。
剛才的雨林中 「百菌盛開」品種繁多,現在的市場上則是同種菌類堆在一起,以規模取勝。
首先看到的是松茸、松露、竹蓀等名聲在外被炒起身價的高級食材,它們在這裡依然價格不菲,但並不是最受本地人歡迎的。
點擊播放 GIF 2.4M
相反,青頭、虎掌、雞樅、羊肚等相對大眾的菌類是人們最愛。我一邊使勁辨認各種菌類,一邊觀察顧客。很多人滿載的菜籃子裡,除了少量配菜,幾乎完全被菌類佔據。看來無論是餐廳還是家庭的餐桌上,這個積極的全菌宴都是主流。
市場外側的肉類攤位,此時生意清淡,看來這樣的情形,還要持續上一陣子。
我閒逛一圈回到門口,老朱剛好採購完成,為了讓我嘗更多的鮮,他購物袋裡的各種菌類,多是昨晚沒有吃到的,白參菌、羊肚、乾巴,以及其他我從來沒見過的菌類。
「這就是見手青」。老朱故作神秘拿起一朵外表紅色的蘑菇說。
點擊播放 GIF 0.5M
哦,我知道這個名字,那些號稱看到「小人國」的人,據說就是吃了沒有弄熟的見手青。好在見手青和其他菌類是我們中午火鍋的食材。我會在滾水裡多涮上一會——我還想吃更多蘑菇,而不是躺在床上看小人。
說說你的真·菌故事?
來源|南都周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