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你長了一歲之際,部分央企領導要退休了。
按照中組部和國資委的規定,一般來說,央企領導退休年齡是60周歲,視情況可以放寬至63周歲,再翻看國內央企負責人的簡歷發現,部分央企負責人已到了「退休」邊緣,尤其礦業央企,國家能投、中國五礦兩大重組而成的巨無霸均有「換帥」可能。
一、央企一把手何時退休?
目前,央企的副職領導基本執行了「60歲退休」這個「體制內的硬槓槓」,部分正職領導也遵循了「60歲退休」的規則,也有少數視情況放寬至了63周歲。
在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98家央企中,前50家央企「一把手」(董事長、總經理)人選由中央政治局委員會研究決定,人事管理權限歸中組部,這與一般副部級黨政幹部任免相同,即所謂的「中管幹部」。
雖然企業「去行政化」,央企沒有行政級別,但正因為「一把手」的選任享有上述副部級政治待遇,這些企業被慣為「副部級」央企,其餘央企則一般稱為「正廳級」,其幹部管理權限歸國資委負責。
「副部級」央企一把手退休年齡一般是63歲,如華電集團原總經理的雲公民,中石油原董事長的周吉平、原五礦集團董事長的周中樞等領導均是在63歲當年退休。當然,副部級央企的一把手有時會有「正部級高配」的情況,其退休年齡一般是65歲。
「正廳級」央企正職的退休年齡一般在60歲到61歲之間,超期服役時間不會超過一年,如中國節能原黨委書記陳津恩,中鹽總公司原董事長茆慶國,他們均在61歲當年卸任。
二、處於「換帥」邊緣的央企
在10家涉礦央企中,5家企業「一把手」年齡超過60歲,分別是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煤、中鋁、五礦和中國有色礦業集團。
(1)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喬保平
2017年11月20日,國電與神華合併而成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國電集團董事長喬保平擔任國家能投黨組書記、董事長,神華集團總經理凌文擔任國家能投董事、總經理。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喬保平
合併完成的國家能投堪稱國內能源巨無霸,其資產達到1.8萬億元,在能源央企中,僅次於中石油(4.1萬億元)、國家電網(3.56萬億元)和中石化(2.17萬億元)。
喬保平,1955年12月出生於內蒙古土左旗,現年已62周歲,據了解,國家能投將於2018年下半年完成集團層面各項業務的整合優化,屆時,喬保平已滿63周歲,在更多人看來,喬董事長的最大任務是如何帶領國家能投順利完成「過渡期」,並未後來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國家能投的「掌舵者」,喬保平任重而道遠。
(2)中國五礦集團:何文波
作為國家央企戰略重組的另一個巨頭,中國五礦近年風光無限,重組後的五礦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金屬礦業集團,全球最大最強的冶金建設運營服務商,在2017年度《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單中,中國五礦提升了203個位次,排名全球第120位,刷新歷史最高排名記錄。
中國五礦集團董事長何文波
2014年8月,在寶鋼工作近30年的何文波空降到五礦集團擔任總經理,2015年5月,60歲的何文波接替63歲退休的五礦原董事長周中樞,成為五礦新領導者。同年底,國資委正式宣布,中冶整體併入中國五礦,新五礦踏上新徵程。
2016年,兩家集團完成了戰略和管理體系上的融合,接下來是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進行業務整合,更細化地加強管控,規避風險,按計劃,兩家集團真正的完成重組,需要2-3年。
2018年6月,何文波就年滿63了,按照慣例,這個年齡也是副部級央企一把手的最遲退休年齡,而此時,新五礦也已走上正軌。
(3)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李延江
2015年10月,李延江調任中國中煤能源集團董事長一職,此時的中煤正經歷著成立以來最大寒冬,2015年,中煤集團虧損39.8億元,同比贏轉虧,是中煤集團成立以來的首次虧損。
與神華相比,作為兩大央企煤炭集團之一的中煤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一煤獨大」,煤炭板塊陷入僵局,其他板塊無力回天。
可以說李延江是「臨危受命」,近兩年,中煤也一直動作不斷,最主要的動作就是非煤央企的煤炭資源整合,2016年,新集能源將30.31%股份無償劃轉給了中煤集團,2017年,保利能源又整體劃轉至中煤集團。
2018,中煤或將引領「戰略重組熱潮」,值得期待,但李延江已年滿60周歲,作為「正廳級」央企的一把手,能否獲得組織青睞,延遲退休,值得期待!
(4)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張克利
除了中煤的李延江,中國有色礦業集團總經理張克利也在今年年滿60歲,處在「退休」的風口浪尖。
2015年,61歲的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原總經理羅濤退休,張克利接任。
2017年9月14日,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控股子公司中色股份發布消息,張克利先生因工作分工調整,辭去中色股份董事長職務,同時辭去公司董事、戰略委員會主任(召集人)職務,辭職後張克利先生將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上述人事變動不失為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人事調整前奏。
三、致敬
近幾年,有不少在國企國資戰線奮鬥多年的老將轉身,將舞臺交給了年輕一代,尤其礦業領域,作為中國工業發展的基石,眾多前輩突破重重阻礙,為後來人打下了豐厚的家底。
尤其經歷了2012年來的低谷、震蕩和重組,多位礦業老總臨危受命,重新帶領企業走上正軌。
目前,中國礦業在國際話語權雖有提高,但仍然較低,礦業大國何時成為礦業強國,還需後來人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