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大寨金坑梯田,在規劃國慶兩廣旅程中,本來是我最期待的地點之一,
然而,最終這裡卻成為我這次旅途最不堪回首的一站,恩······真是「金坑」。
9個小時的堵車,2天的大霧,
不是說景不美,只能說太不順。
本來是不打算寫的,
但是,鑑於這裡實在是太出片了,
所以,還是聊一聊吧,
循著幾張照片,分享一些背後的「關鍵詞」。
01
陽臺
十月,是稻田收割的時節,
秋季,是龍脊最美的季節,
但人算不如天算,
國慶節我到龍脊大寨金坑梯田的兩天,是雨轉陰,陰轉霧,頭天中霧,第二天大霧。
又潮又冷,外面幾乎站不住。
所以山頂的兩個觀景平臺都沒有去,很多照片出自半山腰旅店的陽臺。
也好在·····有這個陽臺。
在龍脊的這家旅店,和陽朔類似,有個非常棒的觀景陽臺,
但是鑑於住宿條件實在是太差,也就不推薦給你們了。
這裡想說的是,如果是攝影愛好者,那去一個風景區拍照,
我覺得房間怎麼樣不重要,陽臺的位置才重要。
因為這裡不僅是私屬的觀景平臺,更可以為你贏得一個相對舒適的拍攝空間。
話說我到龍脊的第二天,本來想去山頂的觀景臺拍日出,誰知到了山頂就開始下雨,不僅沒法拍攝,人也快要凍僵了,趕緊躲回客棧,在陽臺架上腳架和八爪魚,一個拍攝延時,一個拍攝照片。
比如這張照片,我覺得和陽臺的功勞就密不可分,
梯田山頂的霧氣很重,從而遮擋住了後面的遠山,
但直覺告訴我,這個角度,是可以出片的,
於是,在室內等候,隔著玻璃觀察窗外的場景,終於,在某一個瞬間,山頂的濃霧變薄,隱約露出了山峰,使用豎構圖的上下結構出圖。
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在龍脊拍攝到的最仙兒的照片之一了。
02
霧氣
兩天的陰天+大霧,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所以,在視覺中國上看到過的那些日出日落的「巨作」,是甭想拍出來了。
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儘量找到美。
那雲霧呢,其實也是有層次的,上如被,下如絮,如果拍攝全景,沒光線,沒層次,沒色彩。
手機拍出來,暗淡兩個字就是主題詞。
但是,如果聚焦於細節,拍攝山和霧交接的部分,
那畫面,就很仙氣十足了。
山與霧,白與綠,
該怎樣讓畫面出彩呢?
我比較注意三點,
第一點,就是排比線條。
逶迤起伏的梯田,也總是有一些並不平整的地方,或是樹木、或是建築,它們的存在都會破壞梯田的線條美,因此,我在拍攝時,就特別注意將其排除出畫面之外。
比如這張照片,可以和下面的原圖比對一下:
右側和下側的樹叢是否進入畫面之內,對於照片的美感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點,是打破元素。只拍攝梯田和雲霧,縱使梯田線條再美 ,畫面也是單調的。
但是,加入一些房子或者人進去,就會靈氣十足,
可以是一個「點」,比如這張照片中的建築:
也可以是一條「線」,比如這張照片的建築被拍攝成了「倒C」形:
相對來說,這樣的照片會更有味道一些。
第三點,就是色調。
秋天的龍脊當然是金黃色比較誘人,但是,遇到了大霧,我還是決定把照片調得偏冷一些。
因為這樣,藍白色調的雲霧,看起來更乾淨,也更清幽,同時,照片的通透感也更好。
03
人
上面的照片,都是用手機拍的。
這次也帶了相機,但用的次數遠不如手機,
不過在龍脊的時候,是個例外,用相機拍了不少人像。
說幾張照片吧,
這張,是小囡在觀景臺租了一套民族服裝,
觀景臺,你也知道,肯定是人從眾的,那怎樣才能拍到乾淨的背景呢?
第一,就是特寫,這對於環境沒什麼要求,隨便找個地方,只要沒人,即便是用水泥地做背景,照片拍出來也能看,誰讓相機的光圈有天然的優勢呢。
當然,特寫拍攝,光線比較重要,
可以逆光,加點曝,人亮,背景亮,看起來乾淨。
可以側光,明暗有度,更立體。
第二,就是拉開主體和背景的距離,
比如這張照片,看起來光圈很柔,就像定焦拍出來的。
但其實,是我特意選擇了觀景臺的樓梯轉角位置,雖然這裡人也多,但多不會停留。
然後,我在拍攝的時候,降低機位,只拍半身,弱化位置的存在感,這樣,因為背景的梯田和人物的位置相距非常遠,那麼,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虛化,背景看起來也更乾淨。
第三,就是虛實結合。
拍人也不一定非要人物清晰,有時,動作做到位了,用一些植物做前景,前實後虛,看起來也很不錯。
兩天的龍脊,美好的回憶並不多,
說是兩天,真正能拍照的時間,也就半天。
半天因為下雨困在房裡,一天因為堵車困在路上。
僅有的幾張照片,
能說的,也就只有這些了,
景色是真美,體驗也是真糟糕,
寫出來,
算是給自己有個交代,
給未來留點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