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春聯怎麼來的?每年什麼時候貼比較好?這幾點規則大家要明白!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景不同」,又到一年除夕夜,又是一年好春光,今天是臘月三十,我們的農曆新年,在每年的新春,第一件事都是貼春聯,每年這個時候都是我和我爸爸一起貼,這一晃都二十多年了,每次過年都要上街去買或者有人會來家門口叫賣,不過都比較貴,都二十一副,農村裡家門口都多,一次都要買三四副,大的小的都有,一次就要小百塊,一般過年大家也就買了,但畢竟在農村,富裕的家庭不多,所以建議大家在過年前幾天就可以安排買上,我家今年就是在小年時候買的,才五塊一副還是大款的,有條件的家庭自己也可以潑墨揮春,這樣還更有意義些。
農村貼春聯的來源
春聯的叫法有很多種,什麼春貼、對聯、門對、桃符等等都是這個意思,這跟我們平時寫排比句或對子一樣,要求對偶、工整和簡潔,是我們國家歷史比較悠久的文化傳統。據我所了解到的知識來說,春節貼春聯的民俗應算起源於宋代,最早的是五代,那時只是有學士隨心在桃木上書寫了兩句話,作為驅邪掛在了門框上,後來才在宋代開始大為人知,「家家戶戶貼桃符」,並在朱元璋引領的明代時期開始盛行,這當然與朱元璋的愛好要有所掛鈎,因為作為一國之君,他喜歡什麼,群臣也就更偏向一些,都城金陵(今南京)裡家家戶戶貼春聯的也就很多,慢慢也就傳開了,並且在當時還引起一股潮流,我記得朱元璋還給一殺豬佬家裡寫過這樣一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這在之後一度成為經典,春聯也就得以傳承和發揚。
農村貼春聯的幾點規則
1.春聯流傳下來近千年,代表的寓意卻沒變,以前叫做桃符,桃木本來就有驅邪避災的象徵,再在上面寫祝福,則更加有美好的意味,之所以後來用春聯代替也是為了方便,春聯以吉祥紅色為底,黑字或金字書寫,更有喜慶色彩。因此紅對聯是我們過年使用最多的,但一些寺廟裡則是用黃紙對聯,以表尊敬;而遇白事的家庭為了守孝三年,第一年用白紙對聯,第二年用綠紙對聯,第三年用黃紙對聯,後來才能用紅色。大家可要弄清楚哦!
.
2.貼對聯的時候,雖然初一是農曆新年的開始,春節貼春聯的說法是最多的,也就是說貼春聯要在春節那一天貼,主要為了辭舊迎新,撕掉舊的貼上新的,但我們這邊的一般是吃晚飯前也就是三四點的時候進行,如今大家也不是很講究,所以在三十和初一貼都是可以的,主要看什麼時候比較閒一點。
3.書寫方面我想大家也都明白,對偶是基本要求;其次就是要求對聯的意思不能太相近,也就是儘量不能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在語文上叫做「語義重複」,違反了精煉的原則;然後就是要平仄(zè)相對,即仄起平收或平起仄收,平是第一、二聲,仄是第三、四聲,這樣讀起來就比較上口押韻。
4.貼對聯時面對大門,右為上左為下,貼的時候要一定要注意下哦,不過現在書寫方式一般從左到右,所以也不做太多要求,另外,春聯是要有橫批的,這代表了點睛之筆,是對對聯的高度展望,所以葉要選擇好哦,不要買了錯誤的對聯哦!
農村的民俗要求一般都比較多,所以對這些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較多一些,所以寫上這些希望大家能夠有所了解,如果有所不當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對此,你們有什麼其它不同的看法或意見,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