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三是張中尤
◎1977年至1987年,在努力餐工作,當選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兩級勞動模範。參與編輯《川菜烹飪事典》,34歲成為全省最年輕的特級廚師。
◎1984年擔任川菜專家組的組長率隊前往埃及首都開羅進行川菜技藝的表演與交流
◎1987年至1989年,受外交部派遣,赴美國紐約,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任廚師、廚師長,並受邀參加參加聯合國經濟社會發展大會。
◎1989年回國後,從事廚師外派出國選拔工作,後相繼被派往日本、德國出任中餐廚師長,與兩國廚師親密合作。
◎一生收徒30餘人,不怕「教會師父餓死徒弟」,傾囊相授,培養了多位名廚與企業高級管理者,如蘭桂均、趙豔斌、李丹梅、許浩、舒國重、程雲生等,徒弟徒孫遍及海內外。
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
身量中等,身材瘦削,一套深灰藍西服筆挺熨貼,腳上的皮鞋閃著亮光,一絲不苟。
臉長而瘦,頭髮花白相間,紋絲不亂,整體透出一股文人氣,看上去不象廚師,更象一位教書先生。「儒廚」之名於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張中尤,竟是如此貼切。
從業57載,張中尤的人生充滿傳奇——
在 「紅色餐廳」努力餐工作的「紅色」10年;
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日本樓蘭飯店、德國四川飯店任廚師長的境外10年;
回到成都後,在五星級酒店當總廚的10年;
退休後,為中餐企業義務教學,傳授傳統技藝兩年多;為寫書,潛心創作兩年……
如今,張中尤仍在寫作第二本書,與第一本自傳不同,這本書著重介紹點心、川菜等紅、白案美食的製作和烹飪方法。
一生事廚,張中尤走到了職業最高點,也取得了集大成的成就。
全能廚師 在努力餐上了一次「大學」
「如果我的菜不好,請君向我說;如果我的菜好,請君向君的朋友說。」
這句今天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智慧財產權人」是車耀先,1929年創辦於成都三橋南街的努力餐的創始人,也是中共四川省委地下黨的領導人之一。
矗立於小南街口的「紅色餐廳」努力餐,由張愛萍將軍題寫的店名依然耀眼。這裡是張中尤早期廚師生涯中最重要的地方,猶如他的大學,打下了紮實基礎。
張中尤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卻在13歲時懵懵懂懂地被分配到「成都市西城區商科專業學校」,半工半讀地踏上事廚生涯。先後拜師名廚林家治、李德明,分別學習白案和紅案。
進入努力餐兩年後,31歲的張中尤被提拔為副廚師長,此後升為廚師長,並相繼入黨和當選為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兩級勞動模範,成為廚師參政議政的一顆明星。
1981年,四川省商業廳決組織編撰《川菜烹飪事典》,成都、重慶兩地十餘位名廚集中於新都區新繁鎮一家旅館,封閉分頭寫菜譜。經過四年努力,該書出版,是中國首部全面介紹川菜烹飪科學知識的工具書,川菜24種味型等是在全國首次確認,至今仍是業界教科書。
那段經歷,讓張中尤養成了良好的收集和記錄資料的習慣,也鍛鍊了他的寫作能力。1982年,34歲的張中尤通過四川省首屆特級廚師職稱考核,成為全省最年輕的特級廚師。
跨越紅、白案,善烹飪長管理,能寫書有情懷,歷經20年各個階段的磨練,青年張中尤堪稱「全能廚師」。
層層酥鮮花餅
玉鵝戲碧波(米製品點心)
芙蓉花米包
珊瑚雪蓮米卷
白菜形米包
境外十年 走進聯合國大會會場
1987年初,經四川省外辦的推薦,張中尤被選派到北京參加外交部組織的出國廚師考試。
彼時,出國已是稀罕事,公派出國更是少之又少的榮耀機遇。
在全國100多位入選者中,張中尤的機遇是去聯合國工作,唯其一人。心情激動的他,給妻子拍了一句話的電報:我已經被分配到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中國代表團。
師父林家治行前叮囑:「今後,在技術上要更努力,要聽組織的話,為川菜爭光、為國家爭光!」
當時,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共有200多人,從各地選拔的十幾位廚師,都是各菜系的頂級高手,張中尤是川菜的主理。他們既要負責200多人的用餐,又要承擔各種接待任務。
張中尤記得當年的一次險情:有次正在烤鴨子的烤箱著火了,幸虧師傅發現及時把火滅了。本來那次宴會是用3隻烤鴨的,他烤了6隻,糊了3隻正常3隻,正好應了急,「幸好烤鴨子的艾師傅很有經驗,躲過一次事故。」
自當年4月入職後一年不到,張中尤就被代表團選任為廚師長,攀越人生又一個高點。
最榮耀的,是1988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正式成員,參加聯合國經濟社會發展大會,享受到一名廚師所能得到的最高殊榮。
1989年4月,張中尤圓滿完成任務歸國,他得到了中國代表團秘書處的工作鑑定:自到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以來,勤奮踏實,對廚師班子的管理卓有成效,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外事接待工作。
此後,張中尤從事廚師出國外派的選拔工作,又被先後選派到日本樓蘭飯店、德國四川飯店擔任廚師長,充分感受各國飲食文化,極大地開闊了眼界。
心繫傳承 義務授課出書傳授技藝
張中尤是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上的明星大師,記者幾次相約採訪,他都難騰時間。只是在資深級中國烹飪大師張元富先生收徒儀式上匆匆一面,對他留下了一些直觀印象。
還好,記者與他約定:採訪先從閱讀他的自傳《回望炊煙》開始,疑問之處通過補充採訪解決。
一天時間看完此書,283頁的娓娓細述,十分可讀,為深入了解張中尤和川菜現狀,提供了許多幫助。
書中,名滿成都的「大蓉和」餐廳老闆劉長明作了序,講述2016年至2018年期間,張中尤義務為大蓉和、欽善齋培訓廚師的過程。
兩年多時間裡,張中尤親自穿上廚師服上灶操作,既講成菜原理又講技法要點,詳解每一步、示範每一步。
每次上課,廚房裡都是人頭攢動,門外、過道都搭起凳子站滿了廚師。一向沉迷於創新川菜的廚師們,感受到了傳統川菜精工細作的技法魅力,看到了許多未聞未見的精品菜餚。
劉長明過意不去,幾次想支付課時費,張中尤卻堅辭:「我教學是為傳授經典川菜的烹飪技藝和文化,不是為錢!」
儘管張中尤已退休10年,可他為川菜奔波、效力卻一日未停。在同行鼓勵下,他寫作並出版了《回望炊煙》,對川菜「走出去」也作了詳細的分析和建議。
面對成都美食之都的發展定位,他由衷地建議,需要整合政府和餐飲界的力量,對川菜文化做整體的整理、包裝、宣傳,做好對傳統的傳承,在這個基礎上,來進行創新和發展。
「川菜的24種複合味型,在全球獨一無二,我們既要充滿信心,又要腳踏實地,成都希望無限!」年逾古稀,張中尤仍有豪情。
從上至下菜品名稱:
1、白汁釀海參〈傳統川菜〉
2、雞豆花湯〈傳統川菜〉
3、魚香酥皮蝦排〈創新川菜〉
4、蝴蝶竹蓀湯〈傳統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