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包括動詞、名詞和形容詞等。指的是文言文中具有實在的詞彙意義的詞語。
積累並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對解讀文言文題目有的重要作用。文言文的學法和英文差不多,積累和運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方法也不可忽略。對於學法和考試方法的歸納,有助於調整我們學習的方向,促進學習的效果。
總結各個地區的中考真題,概括出文言實詞的四大考點如下:
1. 通假字
平時上語文課,同學們總是開玩笑,為什麼古人寫錯字叫通假字,我們錯了就不行。通假字的存在,當然有各種原因,從考試的角度,我們不去解釋,但是從學習的角度,我們卻必須積累。文言句子裡本應該用某一個字,結果卻是因為音相近或者形相近的原因,被用別的字來代替。那麼後一個字就是前一個字的通假字。《孟子》二章裡面,「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愚公移山》裡面的「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對於通假字,考察的方式是如何解釋。前文說過,通假的原因是因為字音和字形的相近,所以大家記憶的時候也要抓住這一特點。
2. 一詞多義
在文言實詞當中,一詞多義現象很普遍,也是考試出題的重點。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所謂的本意就是詞本來的意義。引申義呢是從本義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意義,比喻則是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如「道」字,《詩經蒹葭》裡面有句子「道阻且長」,這裡面的「道」是道路的意思,是本意;論語當中,「朝聞道,夕死可矣」,則是引申義,引申為正常的手段。我們初中學過的,城字本義是城牆。如果要考察引申義,杜甫的「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城字,由「城牆」變成了「城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裡面的「爪牙」兩個字是本意,而到了我們現代的語境當中,爪牙變成了黨羽和幫兇,變成了比喻。
3. 古今異義
正如一詞多義所講的,我們可以看到詞義古今的變化。第一種是詞義擴大,比如,「江」「河」兩個字,在古代,專門指長江和黃河,後來泛指了一切的河流,這是詞義的擴大。第二種是詞義縮小,有些詞,今天的意思範圍比古代的意思要小,「臭」在古時候,指一切氣味,現在專門指難聞的氣味,屬於詞義的縮小。
除了縮小和擴大,還有詞義的轉移,諸葛亮的《出師表》,「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裡面的「涕」是眼淚的意思。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走」是跑的意思。這些詞語古代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差別很大,變成了一個考點。
從古到今時代久遠,也有一些詞語出現了感情的變化。《出師表》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從現代的語境去理解,一個卑鄙的人,怎麼會值得劉備多次去相請?原來古代的這個詞是指地位低下,知識淺陋,沒有貶義,在這裡是諸葛亮的自謙的說法。而今天的卑鄙,則是指品質的惡劣,變成了一個十足的貶義詞。
4.詞類的活用
詞類活用,經常藉助一定的語言環境,從常用的用法當中,臨時生出另一種用法,通常是要改變詞性。如名詞變成動詞,「策之不以其道」,「策」本是名詞鞭子,卻作動詞「用鞭子打」。名詞作狀語,《愚公移山》的「叩石墾壤,畚箕運於渤海之尾」,「畚箕」使用畚箕裝,屬於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陳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詞「苦」後面跟著賓語「秦」,具有了動詞的性質;
還有動詞用作名詞,《水調歌頭》的「照無眠」,「無眠」是人的動作,這裡是指不眠的人。論語當中,「傳不習乎?」「傳」本來是動詞,這裡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以上從四大方面概括了,文言實詞的四個考試方向,但是方法替代不了積累,其最大作用只會讓積累變得輕鬆一點,使複習的效果事半功倍。
專注於初高中英語和語文學習,這是本號的第256篇文章。原創文章,每日發布。添加關注,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