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算法模型驅動業務增長:7 大步驟+5 個關鍵

2020-12-14 運營之術

1. 從人類決策到數據決策

分析能力再上臺階

隨著大數據與雲計算的發展,我們企業能夠獲取的數據量越來越大、數據維度也越來越豐富。與此同時,幫助我們挖掘數據、分析數據的工具也越來越強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各種雲平臺和大數據平臺。

在模型算法方面,業界和學界也投入了很多資源來進行開發和迭代,因此各種新的模型和算法源源不斷地被開發完善,發展速度非常快。

在這個背景下, 當企業擁有了足夠的數據、或者有能力去收集相當數量的數據,智能化運營手段即成為企業增長的一大探索點。

圖 1: 企業決策面臨從人類做決策到機器做決策的鴻溝

具體來講,很多企業近年來藉助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務智能) 工具,得到了很多有意義的洞察與增長。

但由於 BI 工具是由分析師設計,再交由運營人員去使用的分析工具,所以從人力投入與使用場景來看,BI 工具所做出的分析一般不會特別複雜,可能只是一些低維度的比如一維、二維的分析。

相對而言,我們今天所分享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模型所能夠處理的數據量之大、維度之高,能夠挖掘出的數據與數據之間關係的複雜程度,都遠遠地超出了我們正常人所能理解的範疇。

比如常見的集成學習(ensemble model)、深度學習、前幾年大家所熟知的在下圍棋應用中非常成功的強化學習模型、去年大家十分關心的換臉技術背後的 GAN 模型等等。所以我們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把這些不好理解但功能十分強大的工具應用到我們的業務體系當中。

今天的分享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結合團隊案例解析模型驅動項目的關鍵步驟,幫助大家在實際模型操作或項目管理的過程中少走一些彎路。

2. 從數據到商業價值

建模流程逐一拆解

圖 2:模型驅動項目流程

從痛點中推斷業務問題一般情況下,模型驅動項目的起點是一個業務場景或者痛點,比如說大家想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的團隊會和需求方進行一個詳細的溝通,比如說在業務場景中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解決方案,開發模型需要那些數據。這些業務角度的洞察,對我們後面的項目部署具有非常好的指導意義。

舉例來講,GrowingIO 最近在為來自不同行業的客戶做預測模型,儘管不同行業的業務場景各有差異,但抽象後總能發現一些共性問題。比如用戶轉化率的提升就是不同行業所共同關注的一個關鍵指標。

GrowingIO 有一個家居家裝平臺的客戶,他們通過匹配設計師和有家裝需求的用戶獲得盈利。該平臺希望通過智能化分析從平臺上篩選出有高意願去找設計師的用戶,以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這些高潛用戶中從而進行精準運營。總體而言,就是以最少的投入觸達最多的高轉化率用戶,最終提升整體轉化率。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行業都有這樣一個提升轉換率的訴求。

數據採集及標準化當我們擁有大體方案後,下一步就是進行數據採集。一些提前部署了 GrowingIO 客戶數據平臺(CDP) 的企業,他們的數據已經封裝在我們的客戶數據平臺中。這些標準化後的數據是可以直接使用的。

而對於新的客戶,除了數據拉通外,我們還需要進行數據清洗與流程標準化,這個階段的速度會相對緩慢。

數據預處理數據預處理是整個建模過程中最耗費時間,也是實現項目成功、確保模型精確度的關鍵一步。

以零售行業為例,假設某零售客戶希望能夠預測哪些用戶會到店購買,或者預測他們未來會購買哪個品牌、哪個品類等等。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採集的零售數據都是一些交易數據,這些數據記錄了一筆又一筆的用戶消費信息。

我們要做的是預測未來哪些用戶會產生購買轉化行為,而過往的用戶消費數據可能蘊含著這些信息。因此我們需要把這些交易數據轉化為用戶特徵和商品特徵,以便輸入到我們的預測模型中。

算法-模型驗證-輸出管理在預測哪些用戶可能會轉化的場景中,我們通常採用 1 或 0 的二分類模型。

當場景比較複雜、牽涉到種類較多的商品或物品時,我們可以做一些多分類模型深入展開。比如做電商平臺的購買推薦時,面對過多的商品種類,可以通過個性化推薦實現「千人千面」的推薦效果。

基於以上四個步驟初步搭建好模型後,我們需要做很多的離線檢驗以進行模型驗證。

整個過程結束以後,我們會對驗證後的模型做一些畫像,以更好地理解模型背後的邏輯。同時,模型畫像也能夠幫助我們確定整體的營銷策略。

激活及在線檢驗至此,大家對這個模型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精度也能得到保障,模型就可以上線了。上線後,我們也會在線上做一些相應的檢測,並把整個流程固化下來,使它變成一個自動化模型產品。同時,我們也會依照業務的需求以一定的節奏讓模型保持自動更新。

在 GrowingIO 現有客戶中,他們的預測模型每天都在自動更新。在這種情況下,客戶就能夠通過這個模型實現源源不斷的輸出,賦能相應的業務場景。

3. 從模型到業務增長

解析項目五大關鍵點

3.1 清晰的建模目標

圖 3:建模的業務目標

一個成功的技術模型,往往是商業洞察、數據、算法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業務目標決定了我們需要採集什麼數據、使用什麼算法、做什麼驗證以及制定什麼策略。總而言之,業務目標是一個根本性的驅動因素。

業務場景通常來說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我們需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對建模過程進行一些微調。

對於用戶運營的同學,他們可能需要拉新、留存、預測流失用戶並作出預警;對於業務前端的同學,他們需要制定合理的定價策略並進行促銷;對於負責廣告業務的同學,他們需要評估廣告渠道的效率,以此產生一些關於營銷組合的洞察,便於制定下一階段的廣告預算和分配策略。

還有一些與供應鏈相關的場景,比如訂單評估不準確導致庫存積壓或商品脫銷。這時我們就需要更精確的需求預測來構建一個更加理想的供應鏈,把合理數量的商品在合適的時間運送至正確的地點。

3.2 模型和算法選擇

圖 4:選擇模型和算法

選擇算法的第一步,是明確選擇算法的目的,即從數據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因為算法是不會自己生成信息的,所以我們只能從數據中提取。

那什麼是有效信息呢?這裡的有效是針對業務目標而言的。一般情況下,業務需求和我們所給出的解決方案,基本上就決定了我們所要選擇的算法類型。比如簡單的分群分類、預測或是個性化推薦場景就分別對應了序列決策(Sequential decision making)、強化學習等算法。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模型和算法的時候需要我們在準確性與可解釋性之間做一個平衡。通常來講,如果我們做的是預測模型或者分類模型的話,會更關心準確性;而歸因模型最終的目的是對哪些因素起作用哪些不起作用做說明,這時模型的可解釋性則更加重要。

圖 5:從簡單到複雜

在建模的初始階段,我們會優先嘗試一些相對簡單的模型,比如說線性模型,這樣方便我們作出解釋。

其次,考慮模型的可拓展性。由於當前用戶行為數據呈現指數級增長,我們需要結合平臺運算能力與模型結果實施來進行這方面的考慮。

總的來說,算法模型多種多樣,可選擇的餘地也非常大,但當我們從這幾個維度進行考量後,可選擇的範圍就會相對的縮小。

3.3 特徵工程與選擇

算法的目的是從數據中挖掘有效信息,因此我們用來擬合算法的數據應該要包含儘可能多的信息和預測能力

預測模型解析舉個 GrowingIO 的客戶案例,我們曾經做過一個預測模型用來預測哪些用戶會到商店進行消費。在這個模型中,因變量是用戶是否會到店購買的這個行為,但由於我們預測是的下一周/下個月/下一季度的購買情況,所以因變量還需要從用戶行為周期或最終營銷執行策略等角度進行調整。

至於自變量則需要考慮能夠影響用戶消費行為的因素。具體一點來說,就是找到具備預測我們所需解決事情能力的信息,並且把信息中具有預測能力的變量抽離出來,再放到我們的模型當中。

比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等基礎的用戶特徵;又比如品牌、是否打折品類等商品特徵。對於零食類商品而言,口味也是影響用戶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

其次,用戶過往行為和線上行為也會蘊含大量的信息。比如說我們營銷中常用的 RMF 維度、用戶忠誠度、會員身份、是否參與打折消費以及用戶過去的商品瀏覽、收藏點讚等行為等等。這些數據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的模型預測表現。

個性化推薦在個性化推薦場景的特徵工程中,我們需要推測用戶會對什麼樣的產品更感興趣。如果我們能把包含用戶興趣的特徵放進模型中,模型的表現也會更好一些。

除了預測模型中所提到的基本的用戶與商品特徵外,還需要結合場景思考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商品品類。比如節假日會影響用戶的購買興趣;對於內容平臺而言,終端或者所處網絡狀態都會影響用戶的瀏覽偏好。

同時,社交網絡也是影響用戶購買的一大因素。用戶的鄰居、朋友、同事等等的興趣行為很大概率會反映到用戶身上,這些都從另一個角度為我們提供了分析用戶購買興趣的線索。

其次,在個性化推薦商品的場景中,我們常常面臨著冷啟動的問題。一些新的用戶,由於缺乏關於他們的足夠量的行為數據,導致我們對他們所知較少。這時,我們可以藉助比如地域等其他信息來洞察用戶。

舉個例子,用戶的口味可能與所處地域有著一定的相關性,像南方的用戶可能更偏好於清淡或者偏甜的食物;新客戶大概率青睞一些普遍賣得比較火的、受到大家喜愛的熱門商品,或者一些打折力度較大的商品。

當然我們也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場景。在一般的電商平臺上,如果我們推斷用戶對某些商品感興趣,那我們就可以直接進行推薦。

而對於婚戀網站來說,它存在一個雙向性的問題,即只有雙方都具備好感時,才算是推薦成功。對於運營商客戶,它們也存在一些特殊的限制,因此行業和平臺的特徵也是我們在選擇算法時所需要考慮的因素。

整個流程下來,我們其實沒有談到非常技術的問題,主要是通過業務知識或領域現狀來判斷哪些特徵對我們有所幫助。

基於這些判斷確定數據後,我們可以做一些 EDA 的探索性數據分析。這些分析可以是簡單的、低維的,也可以是一些相關性(correlation)或者簡單的線性回歸,通過單維的模型來幫助我們判斷哪些特徵更加具備預測能力。

最後,我們需要完成對模型的校驗。最終的校驗模型將會為我們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比如說哪些特徵會有用、而哪些特徵會沒用。

3.4 檢驗模型

模型檢驗通常來講有兩個目的,一是驗證模型的準確性,二是解決模型的穩定性。通常而言,我們是根據某一樣本來建立模型,但如果我們拿出另一個樣本,模型的效度是否能夠得到保證?

另外,如果這個模型對當月數據有效,那到下個月是不是還能保持大致程度的準確性?這就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衡量算法模型項目的準確性時候,通常會用到技術指標和商業指標:

技術指標不同類型的模型會有一些技術指標,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商業指標做模型的最終目的是給業務帶來增長,因此商業指標在某種程度上要比技術指標更重要。比如說看一下 CTR(Click-Through-Rate,點擊通過率)或是引入模型後帶來的營收增量等指標。

通常情況下,我們是在離線環境下訓練模型,這就意味著在模型上線後,需要檢驗模型在線上環境的運行情況及效果,所以我們也會有一些對應的檢測方法和手段。

A/B 測試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檢測方法,更複雜的還有交叉驗證、In-time testing 和 Out of time testing。這些都是基礎模型常用的檢測手段。

當然相比於常見的預測模型,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模型,比如說時間序列,它不是由獨立的數據點構成,裡面有一個持續性的問題;又比如強化學習場景,它的輸出是一個比較長的動作序列,在我們的歷史數據中根本不存在。這些模型的測試方式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也是學界和業界研究很多的一個問題。

圖 6:用技術指標檢驗模型效果

如圖 6 所示,當我們在做二分類或者多分類的問題時,可以跑一下歷史數據,用我們的模型來為用戶排序分組,區分高概率轉化的用戶和低概率轉化的用戶。比如說我們排序前 10% 的用戶,如果能覆蓋 40% 轉化的用戶量,這樣子我們大概會產生 400 的 lift。而像 ROC curve 或 AUC 這樣的指標會對我們評估模型表現具有比較好的指導意義。

圖 7:用商業指標檢驗模型效果

圖 7 從商業指標的角度反映我們的模型效果。我們在第一部分提到的家裝平臺案例中,通過模型將用戶分為高意願組和低意願組,並在他們在線時候分別進行彈窗引導。

結果顯示,低意願組在加了彈窗之後,轉化率大概在 0.05% 左右;而高意願加彈窗後轉化率能達到 0.67%。十幾倍轉化率是由有序的項目流程,系統的統計分析和先進的模型構建所支撐的。

3.5 模型畫像

模型雖然功能很強大、預測能力很強,但它也會變得十分複雜、不容易解釋。而且建模項目往往需要多團隊合作,因此大家一定要對所做的模型有共識和足夠的信心,這樣大家才會放心的交付並使用模型。

在模型產出輸出後,我們會使用畫像對模型做一個解釋,它能幫助我們梳理模型背後的邏輯,從而完成一些模型優化工作。

儘管模型本身的數據邏輯很複雜,但它背後的核心邏輯能用兩點來概括:一是商業邏輯;二是長期作用。如果我們能夠探索出決定模型的商業邏輯,它在我們提煉營銷策略時就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從方法論來講,我們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入手。

圖 8:變量重要性檢驗

第一個是變量的重要性。現在的算法模型很複雜,我們通常也會擬合很多特徵,而最終哪些特徵起作用,哪些特徵沒有起那麼大的作用,我們則可以通過提取變量重要性的方式(如圖 8 所示),在排序後理解模型的邏輯。

圖 9:用商業指標驗證所選指標

第二個考慮我們所使用的特徵與商業指標之間的關係。通過模型輸出,我們可以看到某一變量或某一維度在不同人群中差異極大,那麼他們可能會是比較好的可選特徵,將它用於用戶分群後,就能進行精細化運營。

第三個是輸入與輸出的關係。舉個例子,我們在醫院體檢的時候,報告上會提示很多不同的指標。醫生看完報告後會告訴我們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或者我們在健康上有哪些問題。而我們就會反問醫生報告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他是怎麼得出結論的。

我相信醫生整個診斷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因為它絕對不會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但醫生給我們解釋它邏輯的時候,一定是用最簡單的話來完整地表達整個邏輯。因為如果太複雜的話,我們也不一定能夠聽懂。

實際上,醫生解讀健康報告這個案例也在給我們帶來一些提示。雖然我們的模型整體上非常複雜,但我們或許可以在局部用一些線性模型或者樹型模型等易解釋的模型對它做一些逼近。

如果逼近比較成功的話,那麼我們至少在一個局部可以根據這些簡單的模型來解釋為什麼複雜模型能夠得出這些結論。

以上就是建模的整個流程與注意事項。

4. GrowingIO 數位化增長解決方案

這部分我想給大家簡單地介紹 GrowingIO 目前在做的一些工作,具體來說,就是智能解決方案平臺背後的搭建思路。

如果我們想把做出來的模型儘可能的自動化,至少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東西,它們分別是計算平臺、數據、算法。

我相信計算平臺、雲計算、算法這些概念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這裡我想給大家著重介紹數據標準化的作用。在做模型的時候,直觀上我們會覺得算法所耗費的時間最多,可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特徵提取上。

綜上,如果我們能夠實現數據的標準化,以標準化的數據為起點,那麼項目建模所需的時間就會極大地縮減。

圖 10: GrowingIO 客戶數據平臺(CDP)

從圖 10 可知,計算平臺、數據、算法是我們 GrowingIO 智能解決方案平臺的基礎設施。越到中間環節就越接近算法,在數學上也就更加複雜,但同時也是自動化或標準化程度較高的部分。

在整個平臺的兩端,由於我們需要對接具體業務,落地應用場景,因此不同模型的差別會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業務、技術等團隊相互配合。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對各個不同行業所共同關心的話題作一些抽象、提煉出一些常用的場景,來幫助我們不同行業的客戶。

基於此,GrowingIO 增長平臺的邏輯也就出來了:首先把硬體軟體、數據算法做一個有效的封裝,然後通過算法從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商業洞察並形成可落地的商業策略,並用合理的渠道去觸達雲以提高效率、增強智能,最終為客戶帶來增長。

在 GrowingIO,我們有專業的團隊來對各個行業所共同關心的場景進行提煉,現在已經提取出一些常用場景的算法模型。

圖 11:19 個適用於電商的模型/算法場景

對於電商行業而言,平臺上有非常多的品牌和賣家,我們劃分出 19 個模型和算法場景(如圖 11 所示),其中品牌運營是通過賣家數據評估用戶的購買偏好;用戶運營主要關注哪些用戶對價格更敏感。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有一個帕累託原則的概念(Pareto Principle),即 20% 的高價值用戶為我們帶來 80% 的業務營收。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分權的方式,將這些高價值用戶從眾多的用戶中篩選出來。

我們還能通過 RFM 分層的方法幫助電商平臺預測用戶的潛在生命周期價值,預測用戶下次購買的時間或者可能購買的商品,以此做一些對應的營收策略。

此外,用戶運營還包括流失用戶預警、潛客挖掘等等的場景。

商品運營包括價格制定策略、品類優化、個性化推薦、場景。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通過衡量用戶對平臺、對產品的忠誠度計算用戶的價格彈性,根據產品的可替代性制定最優的價格策略;通過對用戶購買組合的分析判斷劃分出品類相似的產品,通過實體店的商品擺放,方便用戶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

電商平臺可能還會舉辦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結束之後我們需要對活動復盤,評估營銷活動究竟能給我們帶來哪些長期和短期的效果;同時促銷活動可能會涉及到優惠券分發的需求,我們的模型可以幫助客戶提高個性化發券的精準性,提高活動效率。

除了電商平臺的解決方案外,GrowingIO 團隊還提煉出運營商、內容社區等不同行業的模型與算法場景,總結出了 20 個適用於運營商以及 17 個適用於內容社區的模型和算法場景。

由於時間關係就不給大家詳細介紹了,下面給出了模型和算法場景的概覽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

圖 12: 20 個適用於運營商的模型/算法場景

圖 13:17 個適用於內容社區的模型/算法場景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作者:何雲筱 GrowingIO 首席數據科學家。美國普渡大學統計學博士,耶魯大學博士後。原陽獅廣告數據副總裁,尼爾森數據總監。曾服務沃爾瑪、Safeway,Sam’s 等美國頭部企業,擁有 10+ 年零售、營銷、廣告等領域的數據科學應用經驗。

相關焦點

  • 如何通過7個步驟構建機器學習模型
    每一個項目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基於對業務問題的理解,並且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必須應用於解決問題,從而構建一個能夠滿足項目需求的機器學習模型。部署和管理機器學習項目通常遵循相同的模式。然而,現有的應用程式開發方法並不適用,因為人工智慧項目是由數據驅動的,而不是編程代碼。
  • 5大關鍵步驟!如何構建深度學習模型?
    本文將詳細討論構建深度學習模型的五個基本步驟,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步驟來處理各種深度學習項目。1.定義架構深度學習是解決複雜任務的最優方法之一,例如圖像分類或分割、人臉識別、目標檢測、聊天機器人等。在此步驟中,還可以決定整個深度學習架構的模型構建結構類型。執行此操作的三個主要步驟是順序模型(Sequential Models)、功能性API或用戶定義的自定義架構。下文將更詳細地討論每種方法。
  • 如何引爆用戶增長:驅動用戶增長的7大戰略要素
    我今天的主題是「引爆用戶增長」,我會詳細給大家講一下我從業八年以來,在幾家一線網際網路公司做用戶增長的一些心得。 不是說直接講我們如何獲取流量如何做用戶,而是講我們如何做產品,站在公司內部和外部的環境來看,是什麼驅動了用戶的增長。 網際網路產品和傳統的產品一樣,產品足夠好才是用戶增長的核心。
  • 信路通|長跑選手的賽道:場景驅動算法,算法驅動產品
    李志亮、王新方、曾超、劉海峰、萬虹、信路通榮獲2020年度道路停車行業技術創新示範企業信路通榮獲2020年度道路停車行業優秀智能停車硬體供應商場景,驅動算法豐富的應用場景,為自研的AI算法輸入了大量且高質量的有效數據。目前,深度學習是AI的主流算法,訓練數據在深度學習訓練中起到重要作用。
  • 如何在虛擬世界靈活運用你的雙手?手勢交互方案、算法場景全解析
    但要想做好手勢交互,僅硬體方案是不夠的,還需要專業算法的支持。當我們通過攝像頭得到深度圖後,下一步就是把深度圖輸入給算法,算法可以輸出我們手部所有關鍵點的 3D 位置。手部關鍵點也可以理解為手部骨架的關節點,通常用 21 個 3D 關鍵點來描述。每個 3D 關鍵點有 3 個自由度,那麼輸出維度就是 21*3。
  • 人工智慧工程師如何構建以業務為中心的模型
    這種後果通常是由兩種常見的認知錯位引起的:人工智慧模型與業務需求割裂開來;商業領袖們希望人工智慧模型能直接可用並能直接產生效益。人工智慧模型的成本高昂,失敗會導致對未來項目失去動力和興趣。但同時,硬體也是這類模型的核心。他們會向客戶出售訂閱包。用例:Kespry只需6個步驟,就可以創建出表現最好的人工智慧模型實現人工智慧模型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法是,把與過程相關的風險最小化。這可以通過以下六個步驟來完成。1.
  • 從小木屋看如何做圖書租賃平臺的增長業務
    小木屋圖書是一個做紙質書借閱的微信小程序。用戶付費成為會員就可以免費借閱他們的10萬冊紙質圖書,並且往返包郵,上門取書。我對這種「會員訂閱+租賃」的新消費方式非常感興趣,因此,本篇拆解將會著重拆解小木屋的整體增長業務模型。希望能藉此了解,圖書租賃市場可以怎麼玩。一、整體增長業務模型概述小木屋屬於to C端的產供銷模式,它的商業價值路徑可以初步概括為:
  • 業務變化不息,架構演進不止 第四屆領域驅動設計峰會線上開啟
    在過去的幾年裡,軟體開發核心工程實踐的漸進發展,讓開發者重新思考架構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以及重要的架構特徵如何能夠在架構演進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護,這促使Neal Ford與ThoughtWorks全球CTO Rebecca Parson博士一起總結提煉了演進式架構的核心概念。在峰會的主題分享上,Neal Ford討論了有關可演進架構的兩個關鍵洞察。
  • 增長|如何搭建增長模型?解析網易雲音樂的全鏈增長模型
    什麼是增長模型呢?增長模型其實就是找到所有對北極星指標有影響的細分指標,並且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把這些細分指標聯繫起來的過程。他其實就是一個從北極星指標到細分指標的拆解過程。那為什麼要構建增長模型呢?可能用我們日常生活中舉個例子來說。
  • 訂閱模式(1):八個關鍵詞,讓你的業務實現複利增長?
    我們舉個SaaS企業的例子,假設某SaaS企業每個客戶每月支付600元的訂閱費,毛利率為80%,它的獲客成本是6000元,每月流失率2.5%。下圖就是該SaaS企業的單一客戶現金流模型。經常性收入雖然不是財務指標,但卻是衡量訂閱制業務增長非常好的指標。和銷售收入、營業利潤等財務指標相比,經常性收入能更好地衡量訂閱增長的效率和質量。經常性收入一般分為月度經常性收入MRR和年度經常性收入ARR。
  • 風控策略產品經理:金融風控的業務規則、策略模型(認知)
    總的來說,這篇主要想說明的是幾個認知上的東西:一是了解風控中金融常見業務規則的類型(大概有個認知即可);二是了解對應架構是如何的(以攜程為例,簡單了解即可);三是對一些金融中常用的策略模型算法解釋(比較粗暴可以這樣理解)整個金融風控,大的來說就是抵禦風險,而PM就是要設計一些規則應用到模型中來幫助抵禦風險。所以,金融風控即抵禦風險,金融風控更多最後是要建立某個風險體系,或者說基於不同業務所應用不同風險模型得出的等級效果估算。
  • 客戶體驗,如何驅動To B業務增長?
    「你覺得好體驗能為公司帶來哪些增長?」「體驗優化涉及支出和費用,ROI大概多少?」「客戶體驗產生的營收效果和收益,如何量化?」儘管「以客戶為中心」提升客戶體驗的理念得到公認和實施,但是諸如上述的問題,卻經常困擾著眾多2B企業的管理者。
  • 實戰案例|業務驅動體驗,體驗迭代業務
    圖5 VC評估層次1.6 方案設計結合具體的設計要素將7點設計方向進一步具象化,並得到如下所示的設計要點(不好意思,稍做了一下打碼處理,你懂噠試驗時讓用戶依據上階段定義的指標問卷對「現有VC」和「再設計VC」進行評價,所有評價項目均採用7階李克特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尺度7代表非常同意。
  • 基於文本智能技術的AI產品設計實踐
    設計思維的六個步驟重點包括:啟發、構思和實施。機器學習的流程,是對要解決的問題定義好後,對數據加工處理,提取特徵,進行算法選擇,從而確定可使用的模型。當這些模型滿足上線要求或業務要求以後,我們把模型放到線上系統中。當新接受到的數據進行同樣的處理後,用訓練出來的模型來判斷是否屬於垃圾郵件。算法接受不同的數據可以訓練出不同的模型。整個過程是迭代優化,因為數據的分布和蘊含的特徵可能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在產生改變。
  • 我的共享單車運營方法論:1個核心、3大體系、5項策略、7種能力
    所以筆者把曾經按照崗位工種劃分的運營組織架構打散,重新回歸到「AARRR運營模型」中,把運營部門分成了5個更貼近業務的小組:用戶獲取、激發活躍、提高留存、增加收入、傳播推薦。當然,共享單車的產品形態有天然的區域屬性,我們會在屬地運營城市設置城市運營經理崗位,前期會給到1-2個HC,由他去負責新城市的開拓及運營。
  • 驅動人工智慧第二增長曲線,要突破三大關卡 - 推薦 - 中國高新網...
    作為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張鈸解釋,其是在第一代知識驅動和第二代數據驅動相結合的基礎上,從知識、數據、算法、算力四個要素所構建的全新發展體系,其目標是完全解決計算機的智能問題,全面反映人類智能。  在瑞萊智慧RealAI CEO田天看來,人工智慧想要成為新時代的「水和電」,成為驅動各行業升級的底層通用能力,依賴於完備的AI基礎設施。
  • 人工智慧時代,人力資源如何真正走向大數據分析
    可見,‍籠統數據不能體現問題,顆粒度變小才能發現問題,‍要將數據細分,‍如‍分類、分層、‍‍分時段、分人員、‍不同工齡、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離職率分析,‍‍第二層是細分人才離職分析,如‍關鍵人才離職分析,公司4個副總走了三個,這都是關鍵人才,他們的離開會對公司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我們需要去分析主動離職的影響因素,儘可能將關鍵人才挽留下來,或避免這類事件頻繁出現,關鍵人才離職率有個變異指標叫關鍵人才留任率
  • (全文收藏)電能路由器設計自動化綜述:設計流程架構和遺傳算法
    在傳統人工的電力電子變換器設計流程中,每個步驟都需要工程師進行局部的優化設計和迭代尋優,並通過仿真或實驗的方法進行分析驗證,最終保證設計出的電力電子變換器滿足要求,如圖1所示。遺傳算法的靈感來自於生物對大自然的適應以及它們的繁衍進化過程。遺傳算法可以視作計算模型對進化過程的模擬,其流程如圖5所示。遺傳算法的主要流程包括編碼、初始化、遺傳算子、終止條件四個部分。其中,編碼使得決策變量易於被遺傳算子作用發生改變,與算法的搜索能力密切相關。
  • 一文了解算法交易 如何構建資產配置模型?
    Overview 概述本文將簡單介紹算法交易並以風險平價基金為例,介紹如何構建資產配置模型。Report 報告算法交易簡介算法交易是一種使用自動預編程的交易指令來執行交易的方法,包括時間、價格和成交量等變量。這種交易是為了利用計算機在速度和數據處理方面的優勢而開發的。
  • IEEE預發:DeepMind主攻的深度強化學習3大核心算法及7大挑戰
    DRL背後的驅動力之一是創造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學習如何適應環境的系統。從管理電力消耗到拾取和收集物體,DRL通過學習來增加可以自動化的物理任務的數量。然而,DRL並不止於此,因為RL是通過試錯接近優化問題的一般方法。從設計最先進的機器翻譯模型到構建新的優化函數,DRL被用於處理各種機器學習任務。就像深度學習被廣泛用於各種機器學習分支任務一樣,未來DRL也很可能將是構建通用AI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