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振華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寧國北路上的美食記憶
王振華
1980年代黃興路天橋舊影
寧國北路位於上海東部的楊浦區,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北起五角場環島,南至長陽路。
這條馬路於民國十五年始築,曾名淞滬路(控江路以南路段),是當時大上海計劃中連接市中心的主幹道之一。1931年命名為黃興路,以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命名。1964年8月改名為寧國北路。1985年8月,重新恢復使用黃興路原名。
1980年代黃興路舊影
寧國北路一路向南,與控江路、周家嘴路等重要幹道相交,中間跨越了東走馬塘。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沿途開辦了不少著名企業,如上海光學儀器廠、上海乳膠廠、上鋼二廠等。
1990年代初上海光學儀器廠舊影(來源:yiyi01831sh的博客)
1980年代上海乳膠廠舊影
1980年代上鋼二廠全景舊影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寧國北路以西、控江路以北區域修建了鳳城新村,寧國北路以東區域建設了控江新村,控江路以南,則建設了鳳南新村。隨著這些大型居住區的陸續修建,讓原本屬於鄉村僻壤的這塊區域,成了楊浦區人口密集的熱鬧所在。
1980年代黃興路橋舊影
我幼年時,就住在寧國北路沿線的工人新村中。在記憶中,除了馬路兩旁的大樓外,就是幾家飯店、飲食店的美食印象深刻了。
再也找不到的
五角場大眾飲食店
上世紀七十年代,五角場街心花園北側、著名的朝陽百貨商店隔壁,曾有一家規嫫不大的飲食店,店名依稀記得叫大眾飲食店。
1980年代五角場舊影
朝陽百貨商店
大眾飲食店外表很破舊,但是在當時的五角場地區赫赫有名,大約除了不遠處的淞滬飯店就數的著它了。店裡的陽春麵、肉包和大小餛飩等都很有名,尤其是菜肉大餛飩,餡是薺菜肉糜,所用盛器也很別致,是大號的藍花搪瓷碗,別具一格,至今難以忘懷。
1975~1980年間大眾飲食店舊影
店裡的營業員都是年齡比較大的阿姨。每當餛飩出鍋,阿姨們在「餛飩來了」的吆喝聲中昂首闊步地端著裝著很多碗餛飩的大託盤走到你的桌前,用鋼絲碗夾夾起藍花大搪瓷碗,重重放在你的面前,望著碗中滿滿的元寶狀的大餛飩,和著撲面而上的熱氣,食慾頓時充滿了全身。
菜肉大餛飩
當年我每年暑假經常去江灣遊泳池遊泳。遊畢腹內空空,走到五角場,總是用省下的車資錢,走進大眾飲食店,忙不迭地去叫一碗菜肉大餛飩吃。薺菜的鮮、肉餡的香,兼之餛飩皮的嫩滑爽口,三者在口腔裡混合在一起的時刻,讓年幼的我體驗到了品嘗美食的幸福。於是吃畢,感覺全身重新充滿了生機,然後十分滿足地沿著寧國北路一路步行走回家。
江灣水上樂園。造波池和水上滑梯,那時候最刺激的項目啊!
江灣體育場,這個地方曾經是「大上海計劃」之中的市立體育場。
現在,五角場經過徹底改造,成為了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五角場環島也變成了下沉式廣場,上面建起了大巨蛋,大眾飲食店早已蹤跡全無了。但是,在我的記憶裡,大眾點心店和它的藍花搪瓷碗,永遠也抹不去了。
消失的
控江飯店
五十年前,控江路寧國北路口、楊浦區文化館對面,有一家規模不小的控江飯店。
1980年代楊浦區文化館舊影
飯店不是老字號,而是一家開在新建住宅樓下的具有鮮明上世紀六十年代特色的大眾飯店。
它的南面和西面有不少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五層住宅,當時稱之為新工房,意即新型工人住房。這些住宅的設計在當時頗為超前,很多是那時十分少見的獨門獨戶式房型。這樣房子,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也並不顯得很落伍。雖然號稱新工房,其實居民中工人很少,主要分配給了幹部和知識分子等。
圖中紅點處便是當年控江飯店位置
飯店的北面,隔著控江路也是一排連續的五層大樓,大樓建造年代早於馬路對面的新工房,面南座北,呈L型,從控江路鳳城路口一直轉彎延續到了寧國北路上,足有100多米長,十分雄偉和搶眼,是當時控江路上的標誌性建築。大樓一層是控江路百貨商場,樓上是住宅。由於大樓的造型和百貨商店的存在,這裡成了當時楊浦區著名的地標之一,控江路也因此而著名起來。
由於周圍遍布工人新村,控江飯店便作為配套的生活設施開辦出來。因為是開在新建住宅的樓下,所以並沒有老飯店的那些氛圍。
鍋貼
進得飯店門來,左手是鍋貼操作間,大大的平底鍋貼煎鍋首先吸引住每個走進店來顧客的眼球。每當一鍋鍋貼煎好,師傅便移開鍋蓋,香氣四溢中用鍋鏟噹噹當地敲著鍋沿,大聲吆喝道「鍋貼好了」,頓時整個店堂內都瀰漫著鍋貼的香味,那情景,誰也擋不住誘惑。進門右手,便是收銀臺,再往裡,是大約近200平方米的店堂,放了二、三十張方桌。由於是住宅樓下,店堂裡立著很多根柱子,因此放眼店堂,並不能一覽無餘,但這也算是一個特色吧。
控江飯店雖然沒有歷史淵源,走得也是為工農兵服務的大眾化路線,但飯店經營得並不馬虎,完全稱得上是價廉物美。由於是大眾飯店,因此店內並沒有標榜屬於什麼幫,也沒有什麼招牌菜之類,實際上就是滬上口味的家常菜、再加上一些江南常見的面點而已。但這十分符合當時的整個社會氛圍,同時也可以讓大家毫無負擔地走進店來,消除進飯店吃飯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嫌疑。雖然如此,但這家飯店做的菜口味並不差,至少是在那個年代裡,是我所能吃到最好美味之一了。
至今難以忘懷這家飯店的薺菜肉絲豆腐羹、紅燒肚檔、炒肉片、炒豬肝、家常豆腐、黃豆骨頭湯和小餛飩、鮮肉鍋貼的美味。
肉絲豆腐羹
黃豆骨頭
記得當時肉絲豆腐羹、黃豆骨頭湯都是8分錢滿滿一大碗,炒肉片、炒豬肝等3角7分一盤,雖然除了肉片、豬肝之外,配料經常只是大白菜幫子,但炒得油水十足,肉嫩不老,吃完盤中菜後,將剩下的湯汁伴進飯裡,真的妙不可言,對當時正需要油水的人們,這的確可稱的上是美味佳餚了。
面點方面,陽春麵8分錢一碗,小餛飩1角一碗,鮮肉鍋貼1角2分四個。特別是那個鮮肉鍋貼,面韌底脆,肉餡飽滿,盛到盤中滋滋作響,咬到嘴裡湯汁四溢,鮮美無比,說實話,以後再也沒有吃到過如此美味的鍋貼了。
如今,控江飯店已經不存在了,原來的店堂,已經不再作為飯店使用,但它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留給我的美好記憶會永遠存在。
現在,每當到了點心店,看到鍋貼出鍋,腦海裡便條件反射式地立刻浮現出當年控江飯店鍋貼師傅揭開鍋蓋、滿滿一鍋冒著騰騰熱氣的鍋貼的情景。那樣場景、那樣的美味,什麼時候再能品嘗到呢?
這成了我的一個揮之不去的願望。
(配圖除標註外,均來源:《上海市楊浦區地名志》和網絡)
鳴謝:王振華先生賜稿分享!
王振華先生熱文
原標題:《寧國北路上的美食記憶(作者:王振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