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土橫跨亞洲和歐洲的國家裡,俄羅斯和土耳其是最著名的兩個。其中,俄羅斯四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歐洲,土耳其僅有3%的領土位於歐洲,但一般來說俄羅斯都被認為是一個歐洲國家,因為其人口絕大多數都在歐洲,首都莫斯科在歐洲,其主要宗教是東正教,與東歐一脈相承。因此稱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爭議比較小。
然而土耳其到底是亞洲國家還是歐洲國家就頗具爭議,國土只有3%在歐洲,人口絕大多數也生活在亞洲,其首都安卡拉也位於亞洲部分,土耳其的主要宗教—伊斯蘭教也和西亞一脈相承。
亞洲人普遍認為土耳其應該是亞洲國家,而歐洲人的看法就頗為矛盾,因此在網絡上不時有對該話題進行爭論。在土耳其國內,民眾一般會認為自己是歐洲國家,土耳其不參加亞運會,土耳其國家足球隊參加歐洲杯。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土耳其除了在地理位置之外,還時常能夠在亞洲和歐洲之間遊走呢?
一、土耳其人的「亞洲起源」
土耳其的史學家認為,土耳其人的民族祖先屬於突厥人的一支,而突厥人最初生活在中亞,隨著蒙古帝國的擴張,突厥人被迫西遷,因而有一支突厥人—烏古斯部落西遷到了現代土耳其的位置。他們逐漸接受了起源於西亞的伊斯蘭教,並一直持續到現代。
從土耳其人的起源過程來看,祖先發跡於亞洲,宗教和文化屬於起源亞洲的伊斯蘭文化,因此說土耳其是純粹的亞洲國家並不為過。
烏古斯部落西遷抵達小亞細亞半島之後,便成為了拜佔庭帝國的鄰居,當時拜佔庭帝國國土橫跨三大洲,信仰歐洲東正教,首都在君士坦丁堡,是世界性的大國。
二、打敗拜佔庭,領土融入歐洲
土耳其人建立了奧斯曼帝國後逐漸發展壯大,並與拜佔庭屢屢發生衝突,最終在15世紀滅亡了拜佔庭,將首都遷到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國土不僅僅只包括原來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還順勢向歐洲進軍,一度欲攻打維也納。奧斯曼帝國佔領了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幾乎被土耳其全部拿下。
▲16世紀的奧斯曼帝國(紅色),囊括了歐洲巴爾幹半島
從這個時候開始,土耳其也逐漸融入了歐洲,首都設置在了君士坦丁堡(主城區在歐洲),屢屢介入歐洲事務,帝國內有歐洲的廣大領土,也擁有眾多基督教信徒,越來越像是一個歐洲國家了。
但這僅僅是「表象」,在奧斯曼帝國裡,除了土耳其人,還包括了阿拉伯人等眾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而且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整體,異教徒的生活十分艱難。
三、亡國滅種,精神融入歐洲
不過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政體逐漸僵化,西方列強崛起後,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了下來,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站錯了隊,導致奧斯曼帝國解體,除了土耳其人之外的其他民族紛紛獨立,土耳其甚至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最終在各國勢力協調和土耳其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土耳其只剩下了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和小部分歐洲領土(巴爾幹半島),亞洲部分佔全國面積的97%。一戰後,土耳其的歐洲領土被「吐」出來了,從領土構成上看,再繼續稱呼土耳其為歐洲國家再也不合適。
但與此同時,土耳其卻出現了「向西方看齊」的浪潮。因為奧斯曼帝國從衰落走向解體的慘痛教訓,和土耳其在一戰後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讓土耳其人認識到,過於保守的伊斯蘭主義導致了國家發展停滯不前最終被西方超越,要想繼續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想西方學習,摒棄傳統的教條主義,開放的擁抱世界。
土耳其的文字改用拉丁字母,廢除婦女戴頭巾的規定,教育和宗教剝離,國家政體以西方國家為藍本等等措施,都是土耳其進行世俗化和西方化的一些重要特徵。
在土耳其國父的帶領下,土耳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世俗化」改革,擁抱西方。土耳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肯定」,二戰后土耳其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北約,歐共體(歐盟)成立後,也一度向土耳其拋出橄欖枝,土耳其也做出了各種改革嘗試,力爭可以加入歐盟。
儘管土耳其人依舊信仰伊斯蘭教,但世俗化和西方化之後,從體制和人民的面貌上看,土耳其看起來越來越像歐洲國家。
但21世紀以來,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土耳其經濟不景氣,土耳其國內越來越多人開始對「世俗化」和「西方化」持懷疑態度,一些人開始呼籲土耳其重拾伊斯蘭文化。而土耳其和歐盟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因此歐洲人對土耳其的看法又出現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