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知名英語培訓機構因資金鍊斷裂發生倒閉,這家舉辦了21年、在全國60多個城市設立150多家門店的培訓機構面臨破產關門。近年來,培正逗點、巧恩兒童美語、凱瑞寶貝等培訓機構相繼因資金問題「跑路」或「倒閉」,尤以大城市較為集中。
教育培訓機構破產關門、捲款而逃的新聞緣何頻頻發生?哪些培訓機構最易出現倒閉?預付了培訓費的學員該怎麼辦?記者展開一番調查。
拆分合同、偷換概念逃避監管
近日,這家知名英語培訓機構創始人兼CEO發表致員工信稱,從去年開始,業績持續下滑,成本攀升,公司運營遇到困難。原本既定的融資計劃,隨著英語板塊業績持續惡化不斷被推遲。
去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其中對校外培訓機構向受教育者收取學費提出明確要求,「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記者調查發現,不按規定收費情況確實還存在。有些教育培訓機構在預收費的時間約束上偷換概念,兜售「課時」。家長交費時,合同中只有「課時數」的約定,並沒有按天或按月計費的約定,這樣做就逃避了「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政策要求,避開了行政監管。
有的機構把原先一年的合同,改為4份分3個月分別收取學費的合同。也有的機構為了吸引更多學員,以提前預付學費給優惠的名義(比如「一次性繳費打折」),讓學員一次性支付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費,甚至推出金融機構「培訓貸」「分期還款」等。在各式優惠中,多買課、多預付,才能獲得更多優惠,成了培訓機構的普遍「招數」。為了享受更大的優惠力度,學員往往也易「中招」,自覺不自覺地提前支付了更高的培訓費用。
但是,這類以「儲存」課時為主要方式的的培訓授課,不像中小學,培訓機構的開班人數往往難以控制,師資人員流動性大,場地、租金成本高,其中風險就大。收了預付費之後,有時候,運營成本機構自己都不能控制。其實,倒閉關門的原因有多種,但預付費經營模式已成了培訓行業的「定時炸彈」。事實上,所有採取預付費經營模式的企業,或多或少存在因各種原因經營不下去,把預付款捲走,會員、學員無法追回預付款的風險,但教育培訓機構發生這一問題更受關注。一旦缺乏監管,發生教育質量問題、欺詐問題時,捲款「跑路」等是必然的。
資本逐利盲目擴張高估市場
記者調查還發現,大部分的社會培訓機構往往從一家開始「發家」,在資本驅動下,像奶茶鋪一樣野蠻「生長」。在管理模式上,不斷加盟連鎖、品牌擴張,在一個地區或全國範圍內很快集聚起十幾家乃至幾十家、數百家連鎖店。近年來,以青少年為對象的學科類、藝術類培訓以及嬰幼兒早教類培訓,因關注度大,家長過度焦慮,成為資本逐利的「香餑餑」。一旦經營不當,這些培訓領域的「跑路」或「倒閉」事件也更為集中。
昔日「吃香」的英語培訓如今不行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從管理角度而言,對社會培訓機構的管理越來越規範、透明,機構「野蠻」發展的空間就越來越小。近年來,國家層面相繼出臺《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上海也專門研製出臺了民辦培訓機構的「一標準兩辦法」;另一方面,雖然培訓需求很旺盛,但旺盛的需求導致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家長往往更熱衷於功利性極強或帶有直接目的性的培訓,隨著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在培訓類型不斷創新的大環境下,傳統培訓機構還受到網際網路在線教育的衝擊,實體培訓機構因場地、人員等成本高企,真實的市場則未必像預料得那麼好。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所所長董聖足分析說,目前培訓行業仍然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培訓質量參差不齊,部分機構趨利行為明顯。或出於擴張需要,或出於套利目的,一些培訓機構「大撒網」式地圈錢,盲目開店、過度擴張,造成運營風險;有的機構還惡意抽離流動資金,將辦學經費挪作他用,致使機構不同程度陷入財務危機。包含培訓教育在內的各級各類教育,本身應是一個「慢行業」,舉辦者需尊重教育規律,秉持公益屬性,而不能把「良性事業辦成逐利產業」。現實中,一些教育機構創辦人總想投機取巧,短平快獲利了結。一旦達不到理想狀況,入不敷出,經營不當出現危機,就「一走了之」。有時候,企業瀕臨險境時,資本重組看似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資本的「快進快出」以及高回報要求,反而加速了企業的倒閉,甚至直接崩盤。
早在2015年,上海市教委等相關部門就聯合出臺硬性規定,明確開辦教育培訓機構,首先要在銀行專用帳戶中存入「學習保障資金」,保障在經營出現風險後用戶、員工的權益。然而,該財務專戶監管及風險準備金制度,對於市場上一些沒有合法資質的培訓機構則缺乏有效約束力。「正規培訓機構收費價格高,由此也造成了一部分需求外溢。對於學科類補習培訓,部分家長確實有『剛需』,這也給了一些無證無照、有照無證的地下機構隱形存在的空間,使其游離於監管部門的視野之外。」
不妨引入第三方監管平臺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全國校外培訓機構達到40萬所,學生預計達到2000萬,涉及的培訓費用預計超過百億。據估計,如果加上在線教育,整個培訓市場規模更大。
「在社會培訓市場逐步規範的過程中,培訓機構接受市場競爭的考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部分培訓機構因經營不善出現倒閉,是一種正常現象,社會需理性看待。不斷發生的『捲款』事件,除了培訓機構自身運營不善是主因外,家長自我防範意識薄弱、相關部門聯動監管機制尚不健全和,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董聖足說。
在他看來,相關部門應加強培訓機構財務監控,建立健全風險防範、預警及幹預機制。對於培訓機構的預付費問題,有必要探索建立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議像淘寶一樣建立第三方帳戶監管模式。用戶的預付費不直接進入機構帳戶,而是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根據教學進度、服務內容,按月、按課時劃撥結款,使預收資金處於隔離狀態,避免機構挪用或捲款跑路,降低學員消費風險。對於個別機構惡意圈錢、跑路等違法犯罪行為,公安部門應強勢及時處置,絕不手軟,以「殺一儆百」。
某區教育局職成教科相關負責人說,在離清各委辦局各自職責、加強部門之間協調監管的同時,從市場管理層面,亟需從金融監管方面規範管理,不能事後「救火」。對於違規機構,建議從信用平臺,將違規經營者納入徵信系統管理,紮上法律的籬笆,完善約束管理機制。
對學員來說,選擇培訓機構時要看資質,加強風險防範意識,充分了解培訓機構的現狀,不要被銷售人員盲目鼓動,不僅僅需要第一堂體驗課效果好,而是培訓課程質量應得到長期保證,避免以次充好,切實保障自身利益。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曾多次發出預警,提醒學員務必保持清醒、提高警惕,當心「培訓貸」裡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