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先勇在回憶自己的童年經歷時,曾寫過這樣的一段文字:「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像是四座高峰隔街對峙,高樓大廈密集的地方會提升人的情緒,逛四大公司,是我在上海童年時代的一段興奮經驗。永安公司裡一層又一層的百貨商場,琳琅滿目,色彩繽紛,好像都在閃閃發亮。那是個魔術般變化多端層出不窮的童話世界,就好像永安公司的『七重天』,連天都有七重」。[i]
這段文字裡提到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便是近代上海最為有名的四家百貨公司,它們通過引入全新的建築陳設、商業形象、商品種類、營銷模式成功製造並引領了近代上海的「摩登文化」。同時,「四公司」大致簇集在南京路、浙江路的交叉地帶,使得這一街區不僅成為近代上海的繁華商業區,更成為「摩登風尚」製造源地與展示窗口。本文將從民國時期的眾多報紙、雜誌、檔案中去打撈、呈現那段「五彩繽紛」的歷史。
上海是近代中國較早開埠並設置「租界」的地方,由此帶來的西方的物質、精神元素無一不震撼著搖搖欲墜的清帝國,同時也預示著上海城市發展新時代的到來。進入民國後上海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其中就包括工商業與之相關的商人、官僚階級的興起,以及「消費文化」的出現,正是這些新的因素成為大型百貨公司出現的沃土。
1913年,香港先施公司便派人來上海進行考察,考察的結論如下:「覺地方之富庶,鋪戶之稠密,生意之廣大,人物之繁華,殊非港粵所可企及。惟環觀上海業大洋貨公司,胥為外人。……欲與之競爭,非急設立大公司,殊不足與之爭衡。況富紳巨商,達官貴人,多來海上作寓公,日中器用起居飲食,多所需要,一擲千金,恆不吝色﹝嗇﹞,尤非有百貨大公司搜羅世界貨品,不足以供應裕如」。[ii]上海先施公司的創立者們認為,上海數量巨大的人口尤其是其中極具消費能力的富裕階層是百貨公司賴以生存的客戶基礎;此外,已有的外商開設的百貨商店多採取「向西洋居留民銷售高級商品的營業方針」[iii],無形中將這些客戶「拒之門外」。總而言之,在當時的上海開辦大型百貨商店是一項前景可觀的商業項目。「幸地址適中,規模宏敞,陳設華貴,貨品完備,生意之進展,不啻一日千裡」。[iv]
日後的事實證明,情況確實如此。於是,由華商出資開設的百貨公司便在上海灘逐一亮相了(見表1)。
表1 近代上海百貨「四公司」創設情況表
資料來源:上海市檔案館、中山市社科聯編:《近代中國百貨業先驅——上海四大公司檔案彙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為了吸引顧客,百貨「四公司」對建築陳設、廣告宣傳、服務種類、服務方式等各方面做了全新的設計,而這一切較之傳統的商業店鋪,無一不彰顯著「摩登」的氣息。
先從建築陳設、廣告宣傳看起吧。先施的商場大樓是由德和洋行設計建造的,高達七層,外觀採用古典主義風格。在正門入口上方設計者別具匠心的安置了一座高塔,高塔上還有時鐘以及「先施」字樣的霓虹燈招牌。雖然這並不是南京路唯一的西式建築,但這樣的一種外觀風格在當時的南京路是獨樹一幟的。商場的內部基本都裝配有空調、電梯等設備,大新公司的自動扶梯更是開中國風氣之先。對此,白先勇回憶到「那時一道天梯,載著我童年的夢幻伸向大新遊藝場的天台十六景」。[v]
為更好的展示商品,「四公司」對商品的陳列櫥窗、陳列方式都做了精心設計,以便顧客能從完美的角度捕捉到他們心儀的商品。「這條路的商店,店面裝飾很講究,寬大的玻璃窗,五光十色,什麼都有」。[vi]
除了打造公司的外在視覺形象外,其口碑形象也是公司著力經營的方面。為此,百貨「四公司」都常年投放常規的報章廣告。1927年3月18日,新新公司還自行開設了無線電廣播節目,借用新興傳媒擴大商業宣傳。[vii]永安公司甚至將自家的女店員譚雪卿打造為「康克令皇后」,其「玉手親持,含情授受,由此趨之者若鶩」,[viii]公司的文具銷量一度暴增。
現在我們再看看百貨「四公司」的服務種類與服務方式。作為百貨公司,提供各類商品是其主要職能。這些公司主打的「環球」招牌,更是使得商品來自世界各地。例如,「先施之貨物,以英美法居多,並在倫敦設有機關,專司辦貨之責,郵電往來,時通消息,近來銷場極大,如毛巾、綢緞、香港土布、內地土布、男女襪等,均屬國貨」。[ix]在永安公司的鋼筆陳列架上,陳列著美國的「派克」、「康克令」等品牌的鋼筆。由此可見,這些百貨公司的商品可謂四方雲集、土洋雜陳,且各種檔次的商品都有銷售。
除了銷售商品外,這些百貨公司還提供了洗浴、遊樂、歌舞等各類服務。如先施公司建造於1919年的浴德池,營業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型浴場。先施公司的4層和5層是餐廳和旅館(即著名的東亞旅館),成為當時高官、富商、富裕家庭子弟們競相租住的地方。先施公司的6至7層是遊藝場,除了茶室、餐廳外還有劇場等,被稱為十裡洋場的「銷金窟」。前面提到的大新公司的「天台十六景」也是如此。這種在百貨公司裡經營旅館的方式,被認為是先施的獨創。[x]除了服務種類的多樣化外,百貨「四公司」也格外強調服務的質量。永安公司即強調店員應該講究服務的藝術,即和藹的態度、交際的手腕、平等的眼光等。[xi]
正是因為以上的緣故,百貨「四公司」成為近代上海摩登的代名詞,「逛公司」成為一種彰顯身份的摩登的生活方式。民國作家林微音曾經用俏皮的語彙再現了這種生活風尚,讓我們將它引用在這裡,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公司,在上海,不曉得有幾千幾百,可是在小姐或者太太的口中,公司是專指先施、永安或者新新。
『倷個個啥場化買格?︐一位太太問著又一位太太,手指著又一位太太的身上的一件什麼。
『是公司裡買格。︐又一位太太回答。
那回答在不熟悉這種情形的人聽起來也許會以為它是一句隱語,只說公司二字而不說出公司的名字,仿佛那公司是一個秘密的場所,不能給別的人知道它的確切的名字似的。而那問者卻不會不熟悉這種情形的,因此她一聽就知道那被說的公司就是三公司之一——她們把先把先施、永安和新新合稱為三公司。至於是三公司的哪一家,除非那問者自己也打算去購同樣的貨物,她不會再問下去,因為只要說是從公司購的,就知道它有公司的貨品的地位。
因此小姐們和太太們在這樣地稱著,一般的人也潛移默化地稱先施、永安和新新為三公司了。」 [xii]
(筆者案:林微音的文章發表於1935年,彼時大新公司尚未成立,因而用了「三公司」的說法。)
[i] 白先勇:《上海童年》,《夜上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第265-266頁。
[ii] 《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紀念史料》(1925年),上海市檔案館、中山市社科聯編:《近代中國百貨業先驅——上海四大公司檔案彙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16頁。
[iii] [日]菊池敏夫著,陳祖恩譯:《近代上海的百貨公司與都市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0頁。
[iv] 《永安公司二十五周年紀念史料》(1932年),上海市檔案館、中山市社科聯編:《近代中國百貨業先驅——上海四大公司檔案彙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59頁。
[v] 白先勇:《上海童年》,《夜上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第266頁。
[vi] 梁得所:《上海的鳥瞰》,《夜上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第143頁。
[vii] 薛理勇:《舊上海租界史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227頁。
[viii] 定公:《春申舊聞》,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14頁。
[ix] 《申報》,1925年5月22日。
[x] [日]菊池敏夫著,陳祖恩譯:《近代上海的百貨公司與都市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8頁。
[xi] 《店員的藝術》,《永安月刊》1940年第10號。
[xii] 林微音:《三公司》,《夜上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