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旅一:透過水果文化看臺灣

2021-02-21 水果君

本文為水果君的臺灣行旅散記第一篇,之後會不定期更新,分享我在臺灣的行程和感想。

在去臺灣之前,我仔細想了下,入臺有兩個小目的:一是去山海邊吹吹太平洋的風,二是多吃點臺灣的水果。旅程結束,目的都實現了,想分享的有很多,今天先從我擅長的發現開始講起——水果,聊聊我視聽品食到的臺灣。

都知道臺灣接近熱帶區域,盛產水果,但什麼水果才最能代表臺灣?

在我的認知體系裡,最早代表臺灣的水果,應該是芒果。

童年時,我一直以為有兩樣東西是發源於臺灣的,一是颱風,二是芒果。在家鄉的方言裡(莆仙話),「颱風」念作「Dai Heong」,「芒果」可念作「Dai Wenxshun」,「臺灣」的發音是「Dai Wong」,這三個詞之間的發音可謂莫名相似了。

這次到臺灣是六月,正值芒果旺季。隨處可見的芒果黃,似乎要照亮臺北的每個角落。

(👆 臺北西門町附近的一家芒果店)

臺北的街頭上,賣水果切的阿嫲向我盛情推薦切好的袋裝芒果,賣芒果冰沙的網紅店生意如火如荼,文創店裡的掛曆上也有芒果的元素……


(👆 位於臺北永康街的一家網紅芒果冰沙)

再想起童年時看著家裡牆上的老地圖,臺灣島孤零零地飄蕩在太平洋上,呈現出一顆芒果的形狀。自然而然,臺灣=芒果,深深地植入在我的腦海裡。

(👆 我腦海裡的臺灣島形狀)

時間跨到了我的青春紀,2004年左右,港樂漸漸式微,來自寶島臺灣的流行歌手們和流行曲,與臺灣的水果們一樣層出不窮,一首接著一首,琳琅滿目地漂洋過海。這些流行曲在臺灣有個褒貶不一的稱呼——芭樂歌曲


芭樂歌,其實和芭樂一點關係也沒有,純粹只因「Ballad」這個單詞傳入臺灣後,人們覺得它聽起來像極了他們很是常見的「芭樂」,由此音譯。

臺灣和香港的翻譯裡,有諸多類似共性的音譯慄子,臺灣人會將「雪梨」音譯成甘甜多汁清熱降火的「雪梨」,香港人會將「Delicious Apple」音譯成「地釐蛇果」(後直接簡稱為「蛇果」),此另為一談。


Ballad,即民歌和民謠,隨著人們創作出來的歌曲越來越多,後來將它的概念延伸至那種節奏緩慢的抒情歌曲。這種曲風在上世紀 60-80 年代的內陸,算得上靡靡之音的「黃色歌曲」了,現在看來,它就是一種很政治工具型的說法罷了。

在一些自認為音樂素養清高的人眼裡,「芭樂歌曲」是貶義的。他們認為,這些歌曲很洗腦,副歌旋律容易「上癮」,但大多沒什麼內涵,更談不上是有靈魂的歌,有些創作甚至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他們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很多歌曲確是如此,只是過於刻板片面了。簡單說一點即可反駁——正是這些歌曲的芭樂調性,豐富了很多人的內心,特別是青春少年們。

在那個 5 元錢一張盜版磁帶的年代裡,大街小巷播放的金曲們堪稱「神仙打架」。那時候,各大衛視裡有種節目的收視率很高——最近一周的歌曲 TOP 榜單和新曲推薦,在午間和傍晚盛行播放。

(👆 2018年 VS 2005年的金曲榜)

後來 mp3 開始熱銷,雜誌的封底裡或內頁中,還有一種叫做「彩鈴排行榜」的偽裝式廣告,少男少女們通過這些渠道認識新曲,然後去網吧下載推薦曲到省吃儉用買到的 mp3 裡,mp3 可能還只是 128M,頂多 1 G,經常需要忍痛地刪掉舊曲,為一些新曲騰出空間。

(👆 以前可以看很久的彩鈴廣告頁)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自己的排行榜,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因為這些芭樂的流行曲,我慢慢地認知到,該有自己的品味選擇。

但同時,金曲們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也直接性地「鼓勵」我們收聽不同的曲風,可接受,也可拒絕,或是深入內心,也或是蜻蜓點水。那些年,同學們私有的抄寫本上,抄滿了各家的歌詞。

(👆 我以前的歌詞本)

青春的內心裡,總是容易空虛,也容易豐實的。慶幸青春裡遇到了 2004 年為代表的華語流行音樂高潮期,有幸與那些年所謂的」芭樂歌「們不期而遇。

如今走到臺北的街頭,看到芭樂,甚是覺得親切。臺灣=芭樂,又成了那時候我對臺灣的理解之一。與其說是在聽臺灣的芭樂歌,不如說是在聽曾經的日子。

既然說到了芭樂,那就多扯一點。從芭樂看臺灣人,你會發現臺灣人很細心。

在臺灣街頭的流動水果攤上,如果你仔細看其中的芭樂切,會發現它們被切削成兩種,一種帶籽帶肉的芭樂切,一種只有果肉不帶籽的芭樂切。

因為芭樂籽可食,根據成熟程度不同,芭樂籽的軟硬不一。一些人的牙口好,偏偏喜歡吃帶芭樂籽的前一種切法,而另外一些人,則純喜歡芭樂白白的果肉。

從「芭樂」一詞的用法再看臺灣人,你又會發現臺灣人的趣味是多麼的渾然天成。

芭樂果在內陸會被叫做「番石榴」,和「番柿子」(西紅柿)、「番荔枝」(釋迦果)等一樣的叫法,可窺視出它們都是來自海外的,「番」除了是異地的意思,還帶上了點「假」「類似」的意思。臺灣雖不這麼叫芭樂,但也會把「芭樂」(臺語裡念 ba la)賦予上「假」的意思,還有「固執」的貶義等等。

比如「芭樂文」,指的是不確實、或沒有事實根據的文章或小道消息,簡單說就是謠言;再比如「你這個人很芭樂」,年輕人用來懟常常脫口而出「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的老一輩,形容腦袋固執、不懂求變的態度。

又或者「請你吃芭樂」裡的「芭樂」,是作為手榴彈的暱稱,最常在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例如CS)中使用。在水果界裡,除了鱷梨,還真就屬芭樂最像手榴彈,臺灣的年輕人選擇後者比擬手榴彈,只因為他們從小就見慣了這玩意兒。

芭樂,很臺灣了。

(👆臺東市正氣路上的芭樂,圖源於@大民帶你吃)

又過了若干年,我看了一部臺灣的老電影《香蕉天堂》,又覺得香蕉反而很能代表臺灣。

近幾年和香蕉捆綁更多的話題地是菲律賓,殊不知在幾十年前,臺灣才是國民心中的」香蕉天堂「。《香蕉天堂》由少年時的鈕承澤和張世主演,故事梗概:

」憨厚的農家子弟門栓原是國民黨軍隊文宣隊隊員,1949年隨軍撤至臺灣。原幻想到臺灣吃香蕉,誰知被懷疑是共產黨間諜,遂與李得勝一起逃離部隊。途中遇到月香母子。月香的丈夫病重身亡。為了照顧她們母子,門栓頂替了她丈夫,用死者上海輔仁大學英文系的畢業證書找到工作。冒牌貨在工作中鬧了不少笑話,險些丟掉飯碗,最後都化險為夷。門栓還照顧患難與共的朋友李得勝,像自己家人一樣。月香與門栓共同生活,吃苦耐勞,無怨無尤。..「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臺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解除戒嚴,1989 年更是兩岸開放單向探親的起點。恰逢此時推出的《香蕉天堂》,將撤臺/到臺一代人的愛恨離抽搬到了熒幕上,算得上一個強烈的時代註腳。

電影有點冗長,講的是非常非常底層的小人物,可在細枝末節裡,你能讀懂一代臺灣人的過去,特別是他們的假身份與真情感。

影片裡的「一家人」是假的,都是跌宕歲月裡偶然結合,沒有愛情,只有互助。主人公的身份是假的,他在到臺後莫名其妙地丟了身份,也莫名其妙地變成了甲、乙、丙,頂著別人的身份在苟活,所以他的口頭禪是「莫名其妙」和「豈有此理」

這一切似乎都是假的,直到電影結尾處,兩岸有了探親對話的窗口後,他才在越洋電話這頭,陷入了「假如我是真的」情境,對著電話那頭的「父母」大呼爹娘(「父母」的兒子實際上早在撤臺時就死了),孩兒不孝,真正地喊出了屬於自己的話。


香蕉在電影裡穿針引線,是主人公的藥引子,也是他命運裡的幌子。他原幻想只是到香蕉的天堂吃香蕉,殊不知等待他的是一生的不歸路,甚至連身份都會被命運弄丟。

正如影片結尾字幕寫的,幾十年後,臺灣的香蕉滯銷了

電視新聞裡,當用愛發電的政治人物們在構思香蕉的另類吃法時,水煮香蕉、帶香蕉皮吃、蘸醬油吃、配大蒜吃……試圖花樣拯救香蕉的銷路,誰能想到幾十年前,這裡曾是傳說中的「香蕉天堂」,一根香蕉足夠誘人一世?

在臺灣,我和臺北一位年紀相仿的年輕人閒聊,聊到影音娛樂的話題時,我好奇地問說,你知道《香蕉天堂》這部電影嗎?她說,她都沒聽過……

或許,香蕉只是可以代表臺灣的過去。這是我這次入臺後的感想之一。


在臺北西門紅樓的文創店裡,在池上鄉稻田旁的土地公廟中,在普通居民牆掛的日曆上……旺來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臺北西門一家水果店的掛曆)

旺來即鳳梨,鳳梨即菠蘿。當水果商在混淆「鳳梨」與「菠蘿」兩者所謂的區別時,在臺灣,它的「旺來」名字更受歡迎。「旺來」是臺語裡的發音,可謂明示了臺灣人民對於旺的渴望。

「旺」對臺灣人民而言是一種期盼,甚至也會上升為一種信仰。有些人可能會淺薄地將「旺」理解為財富上的「旺」,可是別忘了,「旺」不僅是財旺生官的「旺」,也是人丁興旺的「旺」,時盛運旺的「旺」,繁榮興旺的「旺」……

這也是我喜歡臺灣的原因之一,在這裡,人們坦蕩蕩地聊著看似俗氣的「旺」文化,誠如旺來,很土,卻是最紮實民心的願望。

如果你仔細觀察臺灣最高的大廈——臺北101,會發現整個大樓是模仿「鼎」的字形結構建成,隱喻聚寶盆;仿若竹子一節一節逐層往上,宛若勁竹節節高升、柔韌有餘。而在每一節裡,都有個中國的古錢幣圖案。臺北101本身的LOGO就是古錢幣的造型,在風水上也有「制煞克衝」的功用。

(👆臺北101門口上的logo)

還有最有代表性的旺旺雪餅。旺旺集團成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彼時的臺灣正是經濟繁榮崛起的年代,已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老大,旺旺的推出順應盛況,立馬風靡全臺。旺仔的形象雖然擺脫不了土味的設計感,但深入人心,它的姿勢頂天立地,被解釋為「張開雙臂:招攏聚集,讓大家有緣相聚」,這個姿勢參考佛教裡的頂天彌勒佛,能聚集財運、招攏貴人。

在臺灣,以及現在的閩南潮汕地區,人們在供奉或祭拜時還會將旺旺雪餅呈為供品,因為類似能上供桌的陽神,比如財神爺、太上老君等已經得道,不再進葷,雪餅作為素米果餅當然合適不過了。而在一些企業逢初一、初十五供奉時,更會將旺旺雪餅和旺來一起擺上,這叫「旺上加旺」

菠蘿——這種發源於南美的水果,在15世紀經過大航海的舵手傳入歐洲後,成為了貴族手中的至寶,歐洲的氣候和土壤很難栽培菠蘿,且當時歐美之間運輸困難,所以在16世紀-18世紀之間的歐洲,只有少部分的貴族才能品嘗到菠蘿。當時的中產階級,甚至會在一些重要場合租用一些菠蘿來裝點自己的門面。

而當菠蘿傳入臺灣後,它卻成了土味十足的水果君。臺灣的土壤和氣候太適合它的成長了,如此便不會有歐洲那種物以稀為貴的窘迫感,它成為了來臺人民生活中的常見水果。旺來本身就生長於土裡,所以評價它是最為土氣的水果之一,毫不為過。也難怪,鳳梨酥是最能代表臺灣特色的土特產之一了。

當我在池上稻田旁的一處土地公廟裡避雨時,看到供臺上有菠蘿狀的燭瓶,瞭然於心,這就是最臺灣的鄉村,這確實是最臺灣的水果之一了。

(👆臺東池上稻田旁的一土地公廟)

在臺灣的最後一天,我和朋友去了松山文創園,適逢全臺大學的畢業匯展。其中一件畢業作品,設計水平在我看來其實比較一般,但吸引到我的是它想要表達的——以水果元素為外皮,以探討民zhu為內裡

系列作品叫做【必需品】,兩位大學生作者對這個的介紹:「有感於時事沸騰,與現下躁動的臺灣政治經濟環境,我們希望認真看待現下時局,不輕言何謂『假議題』,政治理念與民zhu經濟不應存在於對立面,而是同等重要的必需品。我們將嚴肅的話語用鮮亮的視覺語言訴說;在玩具般的物件裡安插最貼近現實的符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那些在身旁可見不可見的必需品。」

展品設計旁有一個 Pad 屏幕,播放著兩位女生作者的講解,詳細闡述她們的創作想法,視頻審核不通過,我原封不動地做了點記錄:


臺灣文創的模式和作品一直作為內陸學習和交流的對象,但很多東西學得到皮,卻不敢涉及到裡,為什麼?或許是因為「技術原因」,我們的 PS 還是不行(P.s 希望我的這篇不會被「技術原因」而刪掉)。

可見,臺灣的水果,不只是一種種經濟作物,也是政治的話題,民生的日常,娛樂的比方,各種打趣的隱喻。落地繽紛,花樣百出。

臺灣還有很多種水果,釋迦、蓮霧、百香果、牛奶棗、人心果、愛玉、檳榔……這次先聊以上幾個我在六月入臺時所嘗到的水果,其它水果君等下次入臺時再深聊~

(👆花蓮的一家水果切的水果切菜單,臺幣)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老舍茶館「京味文化之旅」臺灣行
    年初由老舍茶館組成的第七屆「京味文化之旅」 文化交流展演團,應臺灣中華中道學會邀請,赴寶島臺灣進行了為期十天的交流、演出活動。訪問團先後在去林縣虎尾鎮布袋戲主題館、臺中耕讀園、臺北縣坪林茶葉博物館、臺北縣淡水紅樓茶館、臺北紫藤廬茶藝館和鶯歌鎮公所進行了四場演出和兩場交流,共有3000人觀看演出。
  • 臺灣旅遊:透過各種旅遊體驗,讓你了解臺灣本土人文風情
    在東臺灣就有多間全新的特色酒店,不只有書香氣、日式氛圍,更透過各種旅遊體驗,讓你了解臺灣本土人文風情,就整理出今年上半年薪開幕的6間話題酒店,不妨筆記一下,下次前往體驗看看。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五段123號2.傳藝老爺行旅▲傳藝老爺行旅。位於宜蘭傳藝文化園區的傳藝老爺行旅甫於今年4月中開幕,以「習藝」為主軸的旅宿型態,是行旅品牌的新嘗試,除了一般的房型之外,有鑑於近年背包客旅行盛行,還有以床計價的房型。
  • 臺灣行旅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特展
    廖繼春《墾丁公園》1975油彩、畫布45×53 cm臺灣行旅——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特展展覽時間:2010年6月4日—6月29日展覽地點:上海美術館第5,6展廳(二樓)開幕式時間:2010年6月3日下午15:30開幕式地點:上海美術館一樓大廳
  • 臺灣的水果在哪裡?
    臺灣的水果是有顏色的,而且每個人眼中它們的顏色還不一樣。可是在大陸人眼裡來看,水果只有好吃不好吃的問題。我第一次對臺灣水果有印象,是在2009年文博會期間,當時臺灣很多農漁業者參展,在深圳造成不小的轟動,多家媒體都有報導。之後,深圳的超市和水果店裡開始較多地出現了產自臺灣的水果。
  • 臺灣水果遭「搶購」
    黑龍江日報6月19日訊 在A館臺灣展區,宋女士買了不少臺灣水果。她告訴記者:「開館當天買過這裡的鳳梨,皮薄還容易去皮,也不用鹽水泡就能直接吃,所以今天特意又來多買些,回去給家裡人都嘗嘗。」蓮霧、番石榴、愛文芒果、牛奶鳳梨……獨具特色的臺灣水果展臺成為展會中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 臺灣旅遊攻略:臺灣旅遊必吃的「水果四大天王」和「水果F4」
    這是第34篇文章大家好,我是「仰望星空的讀書郎」,歡迎大家今天和我一起來繼續臺灣之旅。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臺灣旅遊必吃水果。在臺灣還有「水果四大天王」和「水果F4」,臺灣「水果F4」曾獻禮北京奧運,可見其影響力之大。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個臺灣水果個個捉。水果四大天王之一---蓮霧
  • 臺灣旅遊:透過各種旅遊體驗,讓你了解臺灣本土人文風情
    在東臺灣就有多間全新的特色酒店,不只有書香氣、日式氛圍,更透過各種旅遊體驗,讓你了解臺灣本土人文風情,就整理出今年上半年薪開幕的6間話題酒店,不妨筆記一下,下次前往體驗看看。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五段123號2.傳藝老爺行旅▲傳藝老爺行旅。位於宜蘭傳藝文化園區的傳藝老爺行旅甫於今年4月中開幕,以「習藝」為主軸的旅宿型態,是行旅品牌的新嘗試,除了一般的房型之外,有鑑於近年背包客旅行盛行,還有以床計價的房型。
  • 寶島臺灣,情侶不得不去的旅拍聖地!2016.1婚紗旅拍臺灣行,等你同行!
    《海角七號》《一頁臺北》《戀戀風塵》《練習曲》《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第三十六個故事》《艋舺》《聽說》《等一個人咖啡》等等……先不說劇情如何,它們的鏡頭中無一不透露出一股文藝小清新的氣息。唯美的巷口,復古的老街,繁華的夜市等等,全都是小清新的元素。較之西藏,青海的古樸大氣,臺灣在不失大氣的同時,更多的是一種細膩的情懷。
  • 臺灣首家藝文旅館「誠品行旅」開業!
    就在上個星期,臺灣首家藝文旅館,誠品書店旗下新品牌「誠品行旅」正式開業,該酒店坐落於臺北市著名的松山文創園區,毗鄰臺北市政府以及101樓,據悉,這裡的前身是「臺北總督府專賣局菸草工廠」 ,自2011年才轉型改為「松山文創園區」,政府進而利用古蹟空間,提供了文化創意產業進駐和設展。
  • 臺灣美術館2021年掛曆推出12幅臺灣藝術家名畫
    華夏經緯網11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美術館「2021年時光行旅掛曆」19日亮相,令人矚目的是精選運用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捐贈的12幅臺灣藝術家畫作設計,讓經典名畫伴民眾一整年。臺灣美術館表示,藝術美學透過文創商品展現,讓民眾在生活中認識藝術品。
  • 一芳臺灣水果茶藏著的民國氣
    裝修也是極具復古感,像是臺灣的霧氣,遵守著古制和秘法。從正面看也是一款高顏值的。一芳的果茶混合著多種新鮮水果,能吃出來的就有百香果、蘋果和橙子,口感清新爽口水果茶,口感酸甜中帶有淡淡的茶味,還有濃濃百香果的香!,喝一口就是一個夏天的味道。一口喝下去立馬降溫。
  • 英華學子暑期臺灣同根同源文化之旅
    八月初,英華學子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飛躍海峽的旅程,飛向記憶中那陌生的美麗寶島,參加臺灣同根同源文化之旅。臺灣人說「北京故宮看房,臺灣故宮看寶」,我們就一探究竟吧。我們第一站就是探寶的過程,因為故宮要求不準拍照,所以沒有留下一絲痕跡,不過孩子們看到的將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裡,孩子們深深的體會到古人的偉大。
  • 【漫畫臺灣】蔡英文賣香蕉想當水果網紅?
    【漫畫臺灣】蔡英文賣香蕉想當水果網紅? 2018年06月19日 14: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近來臺灣香蕉價格崩盤,蔡英文辦公室6月3日特地舉辦特色農產市集,蔡辦秘書長陳菊甚至表示,未來若有任何農產品需要透過蔡辦直銷,隨時會再直播。
  • 臺灣誠品行旅:如果可以,我願意住在一間書店裡
    臺灣的誠品書店不僅是當地文化地標,更是許多書店人的「精神標杆」。
  • 與書共眠——走進臺灣首間圖書主題旅館「誠品行旅」
    原標題:與書共眠——走進臺灣首間圖書主題旅館「誠品行旅」  新華網臺北3月7日電(記者曹典、李寒芳)「如果可以,我願住在一間書店裡。」   或許不少愛書人都曾有過這種想法。而如今,在臺北新開業的誠品行旅,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被真正結合在一起——住客不僅能領略全颱風景、更可以與上千本書「共眠」。
  • 臺灣「文化標杆」林谷芳:臺灣文化離不開大陸母體
    恢復傳統文化不能只看外象環球時報:很多人認為臺灣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做得比大陸好。您怎樣看待兩岸各自的特點?林谷芳:如果總體談中華文化,我常常喜歡用6個字:一個是儒釋道,一個是工農兵。儒釋道指的是中華文化在歷史中積澱出來的一種哲思,大概以文人為載體來體現;工農兵是直接在大地上跟普羅大眾生活連接的。
  • 如何將書店完美融入酒店:看臺北誠品行旅
    Eslite Hotel提到誠品,大家自然想到的是誠品書店,今天我們將介紹誠品集團旗下首家酒店,它有個特別的名字:臺北誠品行旅外部大樓設計:伊東豐雄操刀伊東豐雄的建築理念相當具有特色,他受到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吉勒·德勒茲和日本哲學家Sosuke Mita的影響,將自己伊東豐雄的夢幻新建築的建築理念透過「遊牧」(Nomad)的概念發揮。
  • 臺灣基礎美育的「透過藝術」理念
    臺灣樹人國小學生作品 原標題:臺灣基礎美育的「透過藝術」理念   臺灣之行由北向南,一路探訪,無論是教師淳樸無私的師德,還是在版畫教學探索的多元角度,都讓我們受益匪淺。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往往是把和美術知識相關的題材拿給孩子,主觀地告訴孩子知識的重要性,並通過考試,評比,打分等等方式迫使孩子學習,表面上看,孩子掌握了相關的美術知識,可以畫一幅看起來很美的畫。而實際上,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的自我認同感卻較少。真正值得關注的,便是以孩子的生命體為著眼點,是關注孩子的自主性想法和態度。專注人格特質,真正的藝術教育,是「透過藝術」的教育。
  • 臺灣有哪些特色水果 臺灣特產
    臺灣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到臺灣玩耍,臺灣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盛產水果,臺灣有哪些特色水果呢?1、屏東蓮霧  屏東蓮霧是臺灣的特色水果,屏東是臺灣的一個縣,因盛產蓮霧而出名。
  • 中國第一圖書精品酒店——誠品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