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唐代:王維《酬張少府》
蘇軾云:"詩須有為而作。"大概是說寫一首詩,首先要有特定的目的,也要有特定的對象。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則有教化民之功用,所以被孔子選作六經之一。《楚辭》之作,則是為了感悟帝王,申自己之志,抒發心中之悲。後世詩詞,無不濫觴於此,沿襲其思想及用意。
王維這首《酬張少府》詩,是為了酬答張少府所作的一首詩。大概是張少府寫了一首抒發內心苦悶,及透露出想要請求指引的詩給王維。王維看了他的詩,作此詩回復他。詩中申明自己歸隱的志向,及處世的態度。詩的對象則是詩人自己和張少府。
詩的前兩句,則表明自己晚年獲得了內心的平靜,放下了俗世的念想。三四句,有人說是蘊涵著抱怨、不平的憤懣之氣,其實沒有。王維是一心歸隱,並不是對現實失望後的心灰意冷,而是自己做的正確選擇。"自顧無長策",只是一種託辭,因為詩的對象是張少府,那樣說,更易使他理解。"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這一句何等的瀟灑飄逸。營造一個清幽絕塵的世界,人在其中,仙也神也。令人遐想,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王維在這首詩中把隱居的生活描繪得那般美好,焉能忍心,又有誰能奪取他的志向?王維自樂在其中,優遊卒歲可也。詩的最後兩句則是對張少府疑惑的回答,也是自己處世態度的總結。用屈原《漁父》一章的典故。漁父和屈原對話之後,划船離開,並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王維的大概意思就是窮通難定,然通則用世,窮則隱世,順其然而然,適己意已足,大可不必介懷。真可謂脫俗至理之言。其人已看淡得失,誠樂觀通達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