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潤餅和福州春卷外形、口感似乎差不多,那麼兩者是一樣的嗎?潤餅是春卷的一種,發源於泉州,而後流行於臺灣、福建地區,這是一種比春卷更為古老的吃法,但兩者在做法上又略有不同。
在泉州,說起潤餅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因為吃潤餅是閩南一帶的傳統習俗。據歷史記載,自宋代起,閩南一帶,尤其是泉州人每逢冬至祭冬之時,清明祭祖之日,均有吃潤餅的習俗。到後來,吃潤餅這一習俗又延續到每年的元宵、中秋、春節等傳統民間節日。
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麼一些主料菜餚: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 "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潤餅包得好壞,好不好吃,潤餅皮尤其關鍵。賣潤餅皮的師傅將麵粉打發成軟麵團,捏在手中,在燒熱的平底鍋上輕輕劃上一圈,立即形成一層薄餅,掀起就是一張潤餅皮。看似簡單的操作,卻不是一般人學得來的,技術好的「潤餅師傅」做出的潤餅皮薄薄的有韌性,包上餡料不容易溼掉破碎。
潤餅裡包的其實是「大雜燴」,做法是將主料胡蘿蔔切成細絲狀,胡蘿蔔一定要選大的新鮮的,再與三層肉絲、豌豆絲、豆乾絲、豆芽、海蠣煎等一同放入鍋中炒熟。盛在盤中,紅色中夾雜著星星點點的綠和白,煞是喜人,一鍋混雜在一起的熱菜味道相互滲透,滿屋子都飄著潤餅菜的特有香氣。
吃的時候在潤餅皮上鋪上一層油酥海苔、花生末,與做好的「大雜燴」一起卷著吃,熱乎乎、香噴噴的,一時間嘴中充滿了各種香味,若是這味道還沒能香透您的胃,大可以再卷上芫荽、蒜絲,保證您的潤餅更香更可口。
「春卷」與潤餅是不一樣的,閩南春卷的餡一般只有紅蘿蔔和花生末,而潤餅餡料則包羅萬象,有三層肉、紅蘿蔔、蝦皮、海苔、花生末等等,還可在其中夾上芫荽,生熟結合,葷素結合,海鮮與山珍結合,一口下去,口味繁複多樣。
福州春卷,歷史悠久,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
相傳宋朝年間,有一個書生名叫陳皓,年方十八,才貌出眾。他有一個非常聰明、賢惠、漂亮的妻子,叫阿玉。兩人你敬我愛,情投意合。
陳皓有志氣,有抱負,讀書專心致志,常常日以繼夜,通宵達旦。賢惠的阿玉眼看著自己丈夫消瘦下去,心裡好不難受。為了照顧陳皓,她總是伴隨著他起五更,睡半夜,每餐給他送去香美可口的飯菜。但陳皓讀書實在太專心了,經常總是忘記了吃,阿玉只好拿去熱了一次又一次。阿玉想:老這樣下去,丈夫的身體累垮了,怎麼好啊!她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阿玉用米磨成粉,製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為餡,然後用油一炸,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好啊!既能當飯,又能當萊,既省時間,吃起來也方便。陳皓從心裡感激賢惠的妻子對自己的體貼關懷,從此他餐餐吃得香,吃得飽,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皓進京趕考,一路上除了帶去應試的用品外,攜帶的乾糧,就是妻子特地給他製作的這種食品。
三場試畢,陳皓得中頭名狀元。紅榜一出,他高興得把自己帶來的乾糧送給考官先生品嘗。先生一吃,讚不絕口,便問陳皓是從哪家名師的飯鋪裡買的。陳皓笑著告訴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一聽,詩興大發,頓時寫詩作文,一時紛紛傳聞,並稱這乾糧為「春卷」。從此,福州春卷名聲大振,後來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
◆ ◆ ◆
泉州的潤餅和福州的春卷各有特色,
不知道你更喜歡哪個呢?
附:泉州美食地圖
歡迎下方留言,談談您的想法與建議,喜歡的給啊凱點個ZAN↙↙↙
本平臺部分文章來源或改編自網際網路及其他公眾平臺,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讓更多人獲取需要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確保文章的準確性,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