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紐約》真實再現海外華人新移民生存現狀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漂在紐約》真實再現海外華人新移民生存現狀

  1840年鴉片戰爭後,陸續有近1500萬中國人移民海外,足跡遍及各大洲,尤以東南亞、北美、大洋洲和西歐人數最為集中。目前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多達數千萬人。

  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人的生活狀況始終是社會、媒體和出版界的熱門話題。在這份關註裡,有割不斷的親情,也有對異國他鄉生活的好奇。有意移民海外的人,則將此視作自己人生決策的參考坐標。

  近年出版了許多關於海外華人的書籍,熱銷的主要有兩類。一是《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等虛構類作品,二是楊振寧、李政道和趙小蘭等名人傳記。虛構類作品中不乏有真實的場景和事跡,但畢竟在整體上是虛構的小說,當不得真。優秀的名人傳記能夠真實地再現主人公的生平,但能成為這些傳記主人公的只是極個別名人,其生平對海外廣大普通華人的生活現狀未必具有代表性。

  海外普通華人新移民的生活現狀究竟如何?

  立玉女士的《漂在紐約—美國華人新移民生存狀況實錄》一書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記錄了從事20多個不同行業的23位華人新移民在美國最大的都市紐約的真實生存狀況。

  《漂在紐約》中的主人公,大體男女各半,有的幼年隨父母來美,更多的是成年後自行赴美。在職業上,有在大學、銀行、律師樓和會計所工作的白領,也有在餐館、超市、建築工地打工的藍領,還有房產經紀、計程車司機等自由職業者。從職業「形象」上,有警察這樣的公務員,也有從事按摩、傳銷等邊緣性職業的。在家庭生活方面,有舉家在美、共享天倫之樂的,也有單身來美、與留在國內的家人長期分居的,有嫁給「老美」當全職太太的,還有在移民過程中家庭破裂或重組的。按來美國的途徑分,有因親屬關係直接移民的,有留學畢業後在美就業辦理綠卡的,有來美旅遊或商務考察後滯留不歸的,還有冒生命危險偷渡入境的。在身份上,有取得美國國籍的,有拿綠卡的,有正在申辦綠卡的,有無法取得身份而「黑」下來的,也有正在考慮回國的。

  23位主人公的職業是美國華人新移民從事的最普遍行業,他們是華人新移民在美國開闢新人生的濃縮和代表,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千千萬萬華人移民的創業經歷和生活道路。

  外國移民在美國追求新人生往往被稱為「美國夢尋」,生活是現實的,新移民踏上美國國土的那一刻起,也就是「美國夢醒」時分。走出機場航站樓,立即面臨求學、就職、找房子、辦綠卡、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直到在美國社會裡基本站穩腳跟。每邁進一步,都要付出相當的努力,還要受到許多自身難以控制的外界因素的影響,語言、文化的差異也進一步增加了華人新移民融入美國社會的難度。華人新移民以勤勞、智慧、堅韌、善良,特別是敢於追求新人生、開闢新生活的膽識和勇氣,直面現實生活的種種挑戰,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與全美家庭年均收入相比,華裔家庭年均收入高出20%。

  作者立玉女士在美國工作、生活了8年,此前,先後在荷蘭、瑞典和緬甸等國長期工作或學習,到過世界上數十個國家,曾在中國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任職,特別是曾在中國駐外使館擔任過領事和外交官,親眼目睹華人新移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實況,在生活中結交了許多朋友,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分擔他們的情感變故,分享他們的成功喜悅,品嘗他們的煩惱痛苦,體驗他們的憂愁失意。大量的生活細節、真情實感和各主人公所在行業的從業信息,加上真人實事、原汁原味的寫作風格,使立玉女士的《漂在紐約》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現場感。

  書末,作者還以約4萬字的篇幅,從16個方面對華人新移民現象作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剖析,特別分析了華人移民美國的原因和移民後的生存、發展條件。對於文化融合、國家認同以及部分華人偷渡入境、尋求政治庇護等敏感問題,作者沒有刻意迴避,而是做了實事求是的介紹和分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漂在紐約》結合感性描述和理性思維,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完整、真實地再現了華人新移民在紐約的生存狀況,這實際上也是全球華人新移民生存狀況的縮影。(前中國駐雪梨總領事許光建)

相關焦點

  • 海外華人親述:移民英國後的真實感受
    小編知道大家都十分關心一個問題:移民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今天,一位海外華人將給大家分享一下他移民英國後的感受!一直以來,很多中國人都喜歡去英國留學、或者移民英國;教育環境,這個確實沒得說;英國有很多古老的建築,風景,也是一絕;甚至一些大學,還是保留了很原始的古代建築。
  • 老紐約故事|華人移民軌跡從一張中餐館菜單說起
    在美國,華人新移民用中餐館養活了自己,也用便宜中餐養活了很多美國人,但是中餐仍然徘徊在美國主流的高端餐館系列之外,這也是事實。
  • "唐人街1871"在美上映 用光影重現華人海外發展史
    資料圖片   據當地媒體報導,近日,一部名為《唐人街1871》的影片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及紐約等三座城市的影院上映。影片聚焦於1871年洛杉磯中國城大屠殺事件,以一對華人情侶的愛情故事出發,反映了種族偏見、移民歧視以及連帶造成的社會衝突問題。
  • 「菜鳥移民」的生存現狀 這部美劇拍出了一半
    電視劇改編自80後著名華人廚師Eddie Huang的同名回憶錄。主人公便叫艾迪,他的父母是臺灣移民,他和另兩個弟弟則是移民二代。劇名「fresh off the boat」是一個俗語,指還沒融入當地生活的新移民。
  • 法拉盛華人全美最多 新移民激活紐約第二唐人街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美國《明報》報導,曼哈頓華埠並不是紐約最大的華人聚居地,皇后區的法拉盛已經超過曼哈頓唐人街,擁有全美最多的華人居民。  為法拉盛注入生命力也不僅僅只是華裔,韓國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薩爾瓦多人和希臘人都曾經為蕭條的法拉盛帶來勃勃生機。
  • 透視海外華人的多元生活
    宋 薇供圖徐靖供職的公司位於紐約核心地帶。 王 楠攝上世紀九十年代,由姜文、王姬等演員主演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風靡大江南北。該劇講述了一批北京人在美國紐約奮鬥與掙扎的生存故事,既讓國內觀眾對海外華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引起了一眾海外華人的共鳴。
  • 直擊美國華人移民的現狀,生活遠沒你想像中那麼好
    美國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許多人有一個夢想就是移民美國,而很多已經移民美國的華人,他們的生活狀況卻令人堪憂。攝影師傑克力維用相機拍下了這些移民美國華人的生活現狀,他們的居住環境非常的糟糕,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差的多。
  • 海外華人佔比最高的國家 很多明星往那兒移民
    如果你有錢,想移民,會去哪個國家呢?有沒人會跟小旅兔一樣,選擇新加坡?為啥,華人多、比例大、文化相通性強,無疑是第一原因。新加坡是海外華人人口佔當地比例最高的國家,比例高達74.2%。簡單點說,在新加坡,每4個人就有一個華人。新加坡在哪兒?很多人耳熟能詳,在東南亞,靠馬來西亞,扼馬六甲海峽。初中地理學的都不錯嘛。新加坡華人那麼多,為啥國名讀著沒點中華文化色彩呢?新加坡英文國名Singapore,大聲讀出來,發現了吧?音譯過來的。在廣義的「大中華區」,新加坡是在內的哦。
  • 口碑炸裂的華人美劇《初來乍到》不吹不黑,這才是真實的移民生活
    華人移民是如何融入美國社會的?美劇《初來乍到》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華裔家庭從華盛頓唐人街搬到佛羅裡達開餐廳打拼美國夢的故事,以幽默的喜劇方式展現了一段辛酸的奮鬥史,內容真實精彩值得推薦!離開唐人街在白人社區生活困難重重,餐廳剛開業入不敷出,女主本著華人的精明每天到店監督員工不準偷吃,浪費紙巾等行為,讓店員緊張兮兮。一次發現幾個小混混吃霸王餐逃單被女主霸氣制服。為了照顧老公的自尊,讓他們自己回去道歉,打工償還。女主人雖然強勢但是對老公充滿尊重和包容的愛。
  • 全球6000萬海外華人,移民到國外的他們家鄉在何處?
    目前全球有6000萬海外華人,中國是第二大移民匯款接收國。   這些生活在國外的華人有早期務工的、有經商的、有投資房產後移居的......甚至還有一些是通過不正規的渠道赴外「黑」在國外的。
  • 紐約皇后區千人遊行反歧視 華人:移民讓美國強大
    紐約皇后區千人遊行反歧視 華人:移民讓美國強大 2016-11-21(美國《世界日報》/朱澤人 攝)  中國僑網11月2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家鄉紐約皇后區當地時間19日舉行反歧視大遊行,上千人高舉「四海一家」、「不歧視移民」等標語,沿著皇后大橋步行到曼哈頓川普大樓前示威。
  • 紐約皇后區3年增7.5萬新移民 華人移民人數最多
    據紐約每日新聞網(NewYork Daily News)報導,紐約市規劃局(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數據顯示過去三年,超過7.5萬新移民湧入皇后區,超過其他各區。 無論是在法拉盛還是列治文山(Richmond Hill),來自中國、蓋亞那、厄瓜多和墨西哥等國的新移民3年來大幅增加,造就了該區自2000年以來的移民小高峰。 報告稱,「移民大量湧入,證明這裡強烈吸引著那些渴望尋求機遇的人,成功後他們離開這裡,然後會有新一波渴望更好生活的人頂替他們。」
  • 海外生活大揭秘!帶你走進疫情下留學真實現狀
    那麼,在當前形勢下,國外留學生現狀如何?出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國外校外租房應注意哪些問題?在國外要做好哪些防護措施?在國外生病了怎麼辦?7月系列講座(從7月1日開始)將一一給你答案,為你揭開各國留學生活真實現狀,詳細解讀當前留學申請攻略,解析海外各國政策、學習生活指南、海外安全保障。解決留學家庭現在的擔憂和困擾。
  • 吐瓦魯國家及居民的真實生存現狀
    至少有6000多人已經離開吐瓦魯移民海外,而目前尚在吐瓦魯生活的人口只有1萬人。以前人們還種一些蔬菜和莊稼,現在沒人種了,海水一過,什麼都會死去。——吐瓦魯總理私人秘書Kelesoma Saloa。很多吐瓦魯人都是猝死,因為他們太過肥胖,心肌梗塞常常發生,前一天還活蹦亂跳,第二天就突然沒了。——在吐瓦魯做生意的廣東人老羅。
  • 唐人街再現!泰國最繁華街道,到處是中文招牌,猶如80年代的紐約
    導語---唐人街再現!泰國最繁華街道,到處是中文招牌,猶如80年代的紐約說及80年代最為出名的唐人街,則屬於美國的紐約,曾幾何時,大批量的華人紛紛前往,去美國發展,華人聚集在一起,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圈子,被稱為唐人街,那個時候紐約的唐人街人群絡繹不絕,很多的外國遊客都會去一睹他們的風採。
  • 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首辦美籍華人展 回溯華人史
    中新社紐約11月20日電 (記者 阮煜琳)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行《美籍華人:排斥/包容》展覽,展覽以1784年紐約第一艘駛向中國的美國商船的故事為開端,講述至今。這是該博物館首次舉行該主題展覽,旨在探索中美之間歷時幾個世紀的相互關係。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館長露易絲?
  • 全球化時代的海外華僑華人研究
    加拿大民族研究聯合會會長、卡爾加裡大學教授郭世寶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加拿大,他利用融入優勢,集中精力研究華僑華人新移民在加拿大的生存適應與經濟社會融合等問題,取得了豐碩成果。這麼多年您一直專注華僑華人研究,您在分析華人新移民融入加拿大社會遇到的障礙以及華僑華人的循環回流問題時,提出了「三重玻璃效應」(The Triple Glass Effect)和「雙重離散」(Double Diaspora)理論,這對華僑華人研究來說是兩項重要的理論創新。
  • 找尋「沉默的道釘」|美國華人群體生存狀況調查(一)
    兩代華裔移民的奮鬥對之相對的是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素有「海外華人首都」之稱,由於曼哈頓唐人街老化嚴重、租金高昂店面狹小,外加附近雙子塔因 「9·11事件」倒塌的影響,近20年間法拉盛成了紐約「非美國化」華人社區的中心。
  • 紐約華人社區掀入籍潮 美移民專員為華人闢謠解惑
    中新網4月28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自從美國總統川普收緊移民政策以來,紐約華人社區迅速掀起入籍潮,與移民相關的政策法規也成為不少僑胞的關注重點。布魯克林華人社區服務中心當地時間27日舉辦移民講座,邀請美國聯邦海關與移民事務局(USCIS)專員現場闢謠解惑,讓華人僑胞們進一步了解入籍考試、申辦綠卡、回國探親等方面的具體注意事項,受到華裔鄉親的熱烈歡迎,會場爆滿座無虛席。此次移民講座特邀在USCIS服務逾30年的社區聯絡專員波頓(Shyconia Burden)做客主講。
  • 80後作家創作小說《楓葉卡》 真實展現留學移民苦與樂
    人民網北京5月27日 80後作家王為的小說《楓葉卡》,從男女主人公在加拿大的生活矛盾入手,展現出移民生活的苦與樂。 楓葉卡是加拿大的綠卡,代表著加拿大永久居住權。在舊有的觀念裡,加拿大有良好的自然生存環境,較好的社會福利保障系統,是移民的理想之地,但中國的高速發展也吸引著張成的目光。就在此時,張成工作中結識了女主人公,同樣來自中國的馮翠,兩個人攜手開啟了新生活。 身在異鄉,歸屬感是新移民繞不過的一個話題。在故事所在地蒙特婁的華人圈裡有一句流行語:「你我都是這個城市的過客, 來一批,走一批,一茬接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