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唯主演的電影一般都是文藝片,耐人尋味。比如《晚秋》《黃金時代》。如果換個主角我可能就看不下去了吧。先來說說《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部電影,整個電影的色調是灰暗的,故事的情節有些破碎,需要看完全片才能把一些細節串聯起來,如果不看細節的話,也許很難理解這部電影想要表達什麼,看的時候會一臉問號。
這類電影不走大眾路線,也不迎合市場需求,比較注重作者個人情感的表達,具有濃烈的個人色彩。但口碑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討厭的人會非常討厭。就好像喜歡看小時代的人不一定喜歡看路邊野餐。小眾電影主要針對小眾人群,沒必要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好像理清了片中的人物關係,實際上也並不複雜。
白貓之死讓羅懷疑,他去調查此事時認識了萬,萬為了讓羅殺死他黑社會的男友和羅發生了關係,最後萬消失了,後來羅想去尋找萬,在一家快倒閉的電影院睡著了,夢裡羅見到了他媽和年輕時的凱珍,電影的最後羅的夢醒了,我覺得電影想要表達的大概是,人生有很多無奈,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影響到你的整個人生,還有就是環境對人的塑造力太強大,想要掙脫命運的束縛很難,過去的灰色記憶印刻在生命裡難以抹去,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男主在片中有三個分身,其中我最愛的部分,就是小男孩的那一段,此場景從對白到道具處處草灰蛇線,沒有一處廢戲。從男孩出現的瞬間就猜到了他的身份,他是一個引子,把他的父親拉入這場幻夢,從而找到女主的分身。湯唯飾演的女主似乎是導演傾注了最大感情的符號,是掙扎、是澎湃、是求而不得,是逆旅人生,是在奔走路中,與自己的和解。《地球最後的夜晚》雖然很多人說「看不懂」,但我覺得與《路邊野餐》相比,這次甚至有點賭氣似的直白,把所有呼應的元素明明白白講出來或者擺給你看。
夢境與現實甚至直接從觀看形式上幫你區分開。人本能中有獲取新的人生體驗的渴望,新的體驗就可以給人帶來滿足,但是人受限於空間和時間,無法親自體驗那麼多。電影的價值在於用視聽上最擬真的方式拓展人的人生經驗,讓觀眾去作者描繪的世界裡進行一次體驗的旅程。有價值的不只是「舒爽」或者「愉悅」的經驗,也可以是「迷惘」與「苦澀」。《地球最後的夜晚》就是讓觀眾一起到作者的夢裡去咀嚼那顆和著眼淚的蘋果核。只有對生活有足夠敏感和樂於去迎接這種新體驗的人,才能夠品出其中滋味。
面對參差不齊的爭論,我反倒認為這部是有它的價值的,要不然也不會有種種提名。雖然它前期宣傳太過花俏,讓所有追求浪漫的人抱有太多的期待值導致它滑鐵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實導演還是那個導演,水準也依舊是在那個水平上,所謂文藝片不叫座早已成為常態,然而何謂爛片何謂好片用心去感悟就好,所謂光影人生無非就是主客觀之差。
《地球最後的夜晚》初見你時是驚鴻一瞥,相識一場後百感交集。看客心與座上客之間終究還是差了一點浪漫值。我相信只要靜下心來看進去的人,是絕對不會講出「不知所云」這種話的,男主在找回自己的過程中迷失,在迷失中找回自己。他在夢境中告別兒子、騰空飛起、甚至最後那一束煙花,都是戳中我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