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08:02:40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長江三峽獨具特色的紅葉美景,帶來與眾不同的視覺享受。
生態保護,讓長江水清澈了起來,兩岸綠了起來,城市漂亮了起來:這些變化,扮靚了長江沿線的同時,也引來了無數的遊客。
從下崗職工到外出務工,再到如今在家就有了固定工作。2018年,對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2社的文選平來說,是人生邁入穩定的最關鍵一步。
「我從來沒有想過,大窩社區這個礦區居然可以變成一個國家級風景區。」說起家鄉的巨大變化,文選平滿是感慨。
而這樣的變化不僅僅是發生在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在三峽沿岸,紅葉、綠樹、花果……正成為長江的一道道新風景。
來自市文旅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8年前三季度,長江三峽區域共接待遊客16525.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345.7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20%。
而隨著三峽旅遊的不斷發展興旺,萬州機場進出港旅遊持續增長,2018年,全年首次突破8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2%。
昔日礦區蝶變
如今成了國家級風景區
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曾是一個典型的礦區,資源過度開採使得當地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土地長年受硫磺侵蝕,酸性嚴重,導致森林覆蓋率低,厂部核心區域一片焦土,寸草不生,後期修復難度大、時間長。
隨著環境破壞嚴重和國家政策調控,對一磺廠實施了政策性關閉。近幾年來,大窩社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通過石漠化治理、創新社會治理、轉變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等措施,實現「礦區」變「景區」的巨大蝶變。
說起蛻變的大窩社區,社區主任文金平滿是自豪。通過植樹造林,大窩社區的森林覆蓋率達90%,生態環境得到良好恢復,利用一磺廠工業遺址和獨特的自然風光,2017年大窩旅遊風景區成功創建國家2A級景區。
這個昔日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是山清水秀,煥發出勃勃生機,實現了由礦區向景區的華麗轉身。
截至目前,該社區共建成農家樂13家,旅遊業從業人數達200餘人,年接待遊客達4萬餘人次,經濟收益700餘萬元,實現居民分紅230餘萬元。
來自奉節縣旅遊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縣共接待海內外遊客累計1501.66萬人次,同比增長22.47%,旅遊總收入累計70.95億元,同比增長50.10%。
「2019年是奉節旅遊加速發展的關鍵之年,我們將以打造『長江三峽第一旅遊目的地』為目標。」
奉節旅遊局局長鄒遠江透露,2019年,奉節將唱響「三峽之巔 詩·橙奉節」核心品牌,精彩詮釋「好山好水好風光,有詩有橙有遠方」,實現全縣全年接待遊客2000萬人次,購票遊客130萬人次,接待過夜遊客10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0億元的目標。
巫山紅葉揚名
長江兩岸引來八方遊客
變化不僅在奉節,在長江沿線城市都在發生。
每年的11月,巫山的紅葉就開始從高到低漸次變紅,進入初冬以後,巫山紅葉更是加快了「美顏」的步伐,近段時間,受氣溫影響,巫山各大景區的紅葉已是紅遍滿山,這標誌著當前巫山紅葉已正式進入最佳觀賞期。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掀起了觀賞巫山紅葉的熱潮。
在巫山縣文峰景區、神女景區南北環線等地,滿山的紅葉,一株挨著一株、一棵連著一棵,激情的火紅相連接,構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
巫山是三峽地區紅葉最多的地方,總面積達23萬餘畝。紅葉,不僅改變了長江沿線的生態環境,也成為了巫山旅遊的一張「名片」。
「我們要大力栽植紅葉類樹種,讓巫山成為全國紅葉品種最多、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再增亮色。」巫山旅發委相關負責人說。
隨著巫山旅遊品牌越來越響,農家樂的生意也日趨紅火。
在巫山神女峰腳下的抱龍鎮青石村,易光瓊開了一家「神女苑」農家樂。去年農家樂收入近20萬元,比10年前翻了近10倍。
易光瓊感嘆道:「我們山窩窩也變成了金窩窩。」
打好「三峽牌」,唱好「紅葉戲」,如今巫山縣「一切圍著旅遊轉」,越來越多的群眾吃上「旅遊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已逐步實現。
如目前巫山縣委、縣政府樹立了交通圍繞旅遊轉的大思路。以正在建設的神女景區北環線為例,待其建成後,遊客從縣城出發,經神女天路北線,沿途可賞巫峽煙雲,到達望霞遊客中心後,在此乘索道下行可直達神女廟後山,再沿著步道下行,至神女峰旅遊碼頭,乘船沿長江返程,形成完整的神女景區首條水陸旅遊大環線。
坐遊輪遊三峽
三峽旅遊再現一票難求
三峽遊輪經過巫山。
「石壁千重樹萬重,白雲斜掩碧芙蓉」。
走進長江三峽庫區,兩岸崇山峻岭、樹木鬱鬱蔥蔥、江水碧藍如翠……高峽出平湖的美景充滿詩情畫意,讓無數中外遊客流連忘返。作為全國戰略水資源儲備庫和長江上遊生態屏障,三峽庫區「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生態景觀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而這樣的青山綠水,不僅讓三峽沿岸區縣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也讓沉寂多年的三峽遊再次迎來了春天。
三峽遊曾是重慶旅遊的一張「王牌」,在國際旅遊上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二十多年來,三峽遊卻幾經沉浮,可從去年開始,隨著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初步打造完成,三峽遊再次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
據旅行社和遊輪公司透露,現在要訂票至少需提前一兩個月。
船票的緊張從側面反映出遊客增多。
據統計,2018年以來,長江旅遊客運市場景氣度持續向好,特別是長江豪華遊輪全年預計接待遊客達65萬人次以上,載客率超過80%。
是什麼讓遊客重新選擇三峽遊?
多家遊輪公司和旅行社的負責人一致認為,首先是長江沿線的生態保護,讓長江煥發了新顏;其次,應歸功於重慶對外形象宣傳和旅遊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特別是重慶成為全國旅遊目的地城市,對三峽旅遊也有所拉動。
據市旅發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有關部門在市內外組織的旅遊活動每年就有幾十場,很好地營銷了重慶旅遊品牌,而三峽本身就是重慶最具特色的旅遊資源,更是受到中外遊客的關注。
長江的大目標
聯建國際知名黃金旅遊帶
作為橫貫我國東中西部的交通大動脈,長江一直以其沿線地貌多姿、山川秀美與人文百態而成為我國的靚麗名片,長江三峽旅遊也因此成為我國最早向全球推介的兩條國際黃金旅遊線路之一。
市文旅委主任劉旗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旅遊市場消費需求的增長,長江豐富的旅遊資源與獨特的旅遊體驗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的目光,長江旅遊客運從最初的交通觀光一步步邁向如今的三峽主題遊、三峽觀景與休閒遊相結合以及高端休閒度假遊,即遊輪度假遊。
航行船舶從過去的交通工具屬性到如今的遊輪目的地,從遊船到遊輪再到超大型豪華遊輪,不僅客運載體發生了質的變化,交通與旅遊的成功結合更使長江旅遊客運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劉旗說,2017年《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印發,提出要充分發揮旅遊業的綜合帶動和先行先導作用,將長江旅遊帶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知名黃金旅遊帶。這也為長江遊提供了政策突破口,沿線各省市相繼出臺一系列支持和培育長江旅遊發展的政策。
重慶還專門出臺了促進長江遊輪產業發展的意見。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前提下,本身就是綠色經濟的長江旅遊業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以旅遊為重要抓手之一建設長江經濟帶正成為沿線各地政府的共識。再加上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人民群眾有著旺盛的高品質旅遊需求,這些都為長江旅遊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劉旗說。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