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沙坪垻區「故裡故事」大型主題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該活動以「溯地名、理文脈、展新篇」為主線,採取拍視頻、講故事等方式,宣傳推介沙坪垻區22個鎮街的形象特色。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新橋。
歲月流轉 城市變遷
如今
「新橋」二字也被賦予了
新的時代含義
橋重慶城有九開八閉十七道城門,九道開門中,就有八道臨江,出門即水。
有水會有橋。橋基本建在大山莽林、溪澗深壑之中,老重慶人憑藉著一股不服輸、不怕吃苦的勁兒,用肩挑背扛、石砌土壘,以汗水與血淚凌空架起一座座橋,不僅打通了與外界的阻礙,也讓後世子孫得享便利,更因此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橋文化。
重慶有許多以橋命名的地名
「新橋」便是其中之一
據考證,清同治元年,此地百姓集資建橋竣工,巧遇抬著新娘的花轎經過,眾人大喜,邀請其前來「踩橋」,即今日所謂之「剪彩」,以求風調雨順、歲歲平安,這座橋也被命名為了新橋。
1955年建立新橋街道辦事處,1958年11月改稱新橋街道人民委員會,1960年4月成立新橋人民公社,1962年7月恢復新橋街道辦事處。
如今
當時的「新橋」已不復存在
但以橋名作為地名沿用至今
留住了老新橋人的鄉愁
也昭示著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對交通、出行的渴望
路古時重慶(巴縣)城三面臨江,一面通陸。通陸向西往成都的東大路,有佛圖關、二郎關、龍洞關三關。從今天的上橋(亦稱車歇鋪)上山,爬到東山梁上便是二郎關了。
年過古稀的老居民趙忠才
仍記得曾聽父輩講起
那時老上橋是連接二郎關通往成渝的必經地,時為交通要塞,街上鱗次櫛比都是飯館、客棧、茶館、酒館,人流熙熙攘攘,「以前出行基本靠走或者坐滑竿,大部分人到了上橋都要停下來休整,因為接下來直到二郎關,就是一路爬坡了。」
隨著成渝公路、襄渝鐵路等陸續建成,工廠遷入,本地居民逐漸增多,這條重要的古驛道漸漸淡出了人們視線,出行方式也改為了快速百倍的汽車和高鐵。
趙忠才在 2018 年
忍痛離開了家鄉
彼時,隨著重慶西站投用,交通承載量越來越大,鳳中立交作為聯接內環快速路和重慶西站的交通樞紐,其拓寬改造勢在必行。趙忠才的新家安置點在九龍坡,不遠的地理距離卻讓他思忖很久:「故土難離啊,這裡有我的記憶,我的根。」
他深覺不得不走!
城市總要往前發展
老新橋人也要勇於向前看
和趙忠才一樣的許許多多的新橋人,「斷筋換骨」離開魂牽夢縈的家鄉,為項目建設讓路,為發展讓路。搬去了新家的趙忠才仍時刻關注著新橋的發展,他欣喜地看到,百尺竿頭的建設者上天入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叫舊城換新天,拼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一期通車後,一舉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客運樞紐系統和綜合性鐵路特級站,渝黔、蘭渝、渝昆、襄渝、成渝及渝湘等多條線路火車在此交匯,新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利好。在建的二期工程集合了高鐵、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公共運輸、人行交通,真正實現「千裡之行近在咫尺」的夢想。
網
路通則商賈,則城強,則民富。
新橋轄區,集成鐵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幹道、國省幹線、城市軌道的現代化多元交通網正在加速成型,構建起內暢外聯、通達九州的立體交通體系,讓新橋加速融入重慶向西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等重大戰略,高效聚合優質資源,託起未來發展大勢。
借力交通建設的東風,新橋加快提升轄區西南醫院、新橋醫院周邊的交通承載能力,讓「一校兩院」的醫療資源和眾多學校資源活起來,探索構建社區養老、醫養結合、轉介服務等養老服務產業體系,推動社會救助、殘疾人、重精、雙擁、優撫等工作再上臺階。
「交通和健康、醫養產業之間還形成了一張看不見的『網』。」街道黨工委書記曾佑明相信,城市發展大勢,必是摒棄以車為主導、依靠土地資源不斷消耗的傳統城鎮化道路,轉為以公共運輸為主導、計程車私家車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正與新橋轄區大力發展公共運輸高度契合,未來將為市民提供更加寬敞、舒適的生活場所,聯動實現區域交通改善、環境提檔升級、產業活力強勁、生活品質提高等綜合目的。
「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這就是新橋著眼健康、醫養產業的初心。」曾佑明說,從路到橋再到網,通四方、達民心,新時代新橋人,正在宜人宜居、和諧幸福的逐夢路上奮力奔跑。
為民解憂
通過「上門聽訴求、下沉找問題」的方式,新橋街道「解憂巴士」以「街道辦事處—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網格員服務」為運行線路,主動收集居民訴求,主動巡查問題,著力打通基層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主辦單位:沙坪垻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
主編:蔣頻編輯:庹世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