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開篇即《遊天台山日記》。2004年8月的一個周末,與同事從上海出差歸來,途經天台,獨自下車宿天台縣城,次日早晨往國清寺。隋塔下車即能看見,高塔入雲,出於重重寺宇之上,古樸壯觀。隋梅在大雄寶殿右側,老樹虯枝,出於牆頭。禮佛畢,遊步於各殿間,遇一僧,年近五旬,與之談,學識淵博,自稱為雲遊僧,每年春秋外出雲遊,夏冬駐寺廟,與我意合,於是一僧一俗坐階閒談,及僧辭,乃出寺往石樑,途中吟得一詩,詩云:「古寺落葉寂,鐘聲幾度聞。與僧談坐久,禪意入雲深。」
作者|鄭明曉
車停石樑村,沿溪下行,水聲漸行漸大,至金溪、大興坑溪匯合處,一溪一瀑,兩溪相匯,再行之,見石樑飛瀑。徐霞客記述石樑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樑飛瀑,忽在天際。」「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樑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梁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百丈不止。餘從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盡,即為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
著墨不多,形神俱矣。我見石樑之險,不敢昌險攀援。入中方廣寺,坐曇華亭,曇華亭有妙聯:「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擊鐘鼓聲,無聲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掏筆摘錄。出亭獨坐石樑瀑布上端,觀飛瀑之險,瀑布飛珠濺沫,紛紛而下,轟然雷動,越看越險。過下方廣寺,寺有山門、大雄寶殿、五百羅漢殿、會佛地藏殿、佇真殿、左右廂房,羅漢殿五百漢羅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相傳這裡為五百羅漢應真地,寺中有「五百羅漢道場」碑。
下至瀑潭,坐石而望,竹樹環合,青翠相擁,瀑布穿梁躍下,跌蕩噴雪,聲震天外,氣吞河山。坐不久,瀑霧沾衣,退至遠岸而觀,岸有茶坐,品茗而望,竹樹搖曳,水氣送涼,中方廣寺矗於瀑崖背,望之若仙宇。離坐時得兩詩, 詩云:
奇山秀水凡塵絕,霞客扶筇數度行。
古剎鐘聲雲水靜,石樑飛瀑久聞名。
石樑橋下白龍飛,噴雪嘶風搖翠微。
品茗不覺午日熱,清泉出谷面眸非。
上仙筏橋,瀑布境闊而意長,與雲與寺與石與樹相生相伴,氤氳四起,不忍離去。
循溪下,穿行林樹,聞蟬聲、蟲聲四起,水聲潺潺不絕,過不二法門石,石突出道中,如半扇門,兩面各寫半邊繁體「門」字。再下行,遇一溪旁出,兩溪合為一處。從旁吊水潭溪溯行,見一石臥溪,上刻篆字「法華晨光」,或稱此「天下第一印」。溯溪續行,見一瀑飛瀉於半甕崖中,作斟酒之狀,瀑下潭水幽綠,即小銅壺瀑布。瀑潭旁有一亭,可坐望瀑布。
復返至兩溪匯處,下行,溪中多巨石,急流相激,水聲喧喧,我坐石聽泉,泉咽而心靜,又聞林鳥,聞其聲而不知其處,得:「行到人疲時,溪石淨可眠。坐石享清風,臥石聽清泉。心與山俱寂,鳥與林同歡」句。復下行,至「龍遊澗」,澗長十餘米、寬尺餘,上寬而下狹,宛如遊龍穿梭,流急濺起,飛沫噴空。澗旁一瀑貼崖下墜,高40餘米,如一匹白練掛於巖壁間,又似一張水珠簾,千萬串銀珠,輕柔可卷,即齊召南所稱之「珠簾春水」。
返至石樑瀑布,忽然遇大雨,轉而暴雨,撐傘出景區,尋至聽瀑山莊下榻。
傍晚雨止,匆匆往石樑瀑布,兩溪之水,齊聚狹澗,相衝相突,奪路而去,穿過石樑,奔騰怒吼,作萬釣之勢,拋砸而下,搗騰著,如巨龍出峽,騰空出世,俾倪一切,唯我獨尊。我被震撼了,如此壯觀的瀑布,亦我平生所僅見,觀瀑歸來,作《觀石樑瀑布》詩,詩云:
久慕天台山,今始得方緣。
才別國清剎,又訪石樑泉。
石樑多飛瀑,埋在深谷間。
循聲二溪合,雙龍奮爭先。
匯成千鈞力,跌蕩石樑穿。
石樑懸絕壁,誰人敢攀援。
獨坐方廣寺,激蕩起波瀾。
瀑水紛紛下,跌落百丈淵。
臨淵望石樑,但見白龍翔。
龍吟虎長嘯,噴雪生寒煙。
寒煙吹不散,陶然兩相忘。
又遇暴雨來,聲勢更壯觀。
聲震九天外,勢吞萬壑山。
噴壑響十裡,氤氳彌山巔。
疑自河漢落,或從瑤池遷。
久坐寒意起,不敢效散仙。
問源在何處,青山綠水潺。
日晚別此去,久久掛心間。
夜宿山莊,明月東升,不覺復往石樑,山路無人,蟲聲步步而驚,出竹樹林遙望,瀑布花白,懸空噴雪不絕,幻若神境,忽然想起李太白《望廬山瀑布》中詩句:「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今夜石樑之神境,唯明月、瀑布、山風與我耳。
山莊早醒,出門見晨煙瀰漫,潺聲不絕,得《宿石樑聽瀑山莊早起》詩:「開軒林氣鮮,空澗響山泉。山氣易多變,雲煙倏忽卷。」
早飯前,又往石樑,竹樹籠煙,瀑流似昨日雨歇時稍小,但在晨煙水氣氤氳中,似又多了一份逍遙灑脫之意,仿佛一夜之間,盡洗了昨日凡夫俗子留下來的俗塵之氣。
早飯後,欲上華頂,考慮華頂杜鵑花在五月間開,莫若待杜鵑花開時再登。於是溯大興坑溪尋源,走了兩個多小時,仍不見溪窮,於是折返,在石樑村坐車下山。回家數日,不忘其境,又作《石樑尋源》一詩,詩云:
白日山間照,策筇尋桃源。
清泉客心靜,空山深壑喧。
幽谷人跡罕,興來獨流連。
在谷心曠達,何須登山巔。
清溪隨山轉,我心忽悠閒。
行到人疲時,溪石淨可眠。
坐石享清風,臥石聽清泉。
心與山俱寂,鳥與林同歡。
人生本平淡,流水自涓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