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控」走向「必然」,Facebook 們要學會玩一場「無限遊戲」

2021-01-20 極客公園

美國時間 4 月 9 日,扎克伯格放棄了他的 T 恤加牛仔褲,穿上了西裝,步入美國國會,向眾議院能源及商業委員會提交「8700 萬 Facebook 用戶數據是如何被不當分享給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的書面證詞。

證詞中,他第一次正面承認錯誤:「這是我的錯,我創立了 Facebook,並負責它的運營,我對當前發生的一切負有責任,我為此感到抱歉。」

Facebook 數據洩露事故爆發後在數周內,「劍橋分析利用 FB 用戶數據操縱美國大選」,「Facebook 忽視用戶隱私數據保護」、「Facebook 出賣用戶隱私數據牟利」,成為外媒報導的幾大主題。《紐約時報》等外媒也不斷利用新的細節、證據,加強、加深事件的影響。

用戶隱私數據的收集、使用、保護是一個全球化的話題。這從李彥宏說出的那句「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加開放,相對來說也沒那麼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遭到的絕大部分網友的唾罵可見,從幾乎每個人的手機中都收到過騷擾簡訊或電話亦可見。

從普通民眾到大小媒體,群情激奮背後暴露了這樣一個事實:用戶隱私數據收集、使用和保護在全球範圍內正在走向失控。

失控

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願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私事和領域。從人類會利用樹葉遮羞開始,隱私就產生了。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隱私變成一個個 1 和 0 的代碼,部分隱私就變成了隱私數據。無論哪種隱私被侵犯,都會給當事人帶來傷害。

Facebook 數據洩露事件是數據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隱私數據濫用失控的象徵,但它肯定不會是最後一例,當然也不會是第一例用戶隱私數據洩露事件。比如,2016 年,兩名黑客盜取了 Uber 5000 萬乘客的姓名、電子郵件和電話號碼,以及約 60 萬名美國司機的姓名和駕照號碼。黑客可以輕易地通過這些數據找到用戶的位置,甚至是家庭住址,隨時成為最熟悉你的陌生人。

然而,如 Uber、Facebook 這樣「漠視」用戶隱私數據,也只是龐大網際網路在用戶隱私數據方面失控的冰山一角。

即使是一款看起來使用程度不高的應用,也都能收集到包括用戶的用戶名、郵箱地址和密碼等隱私信息。就在 Facebook 數據洩露事件曝光的同月,著名運動裝備品牌安德瑪(Under Armour)對外宣布此前有 1.5 億 MyFitnessPal 用戶數據被洩露了。而 MyFitnessPal 其實只是 UA 旗下的一款食物和營養主題應用。運動品牌旗下的小軟體尚且如此,更遑論那些註冊需要手機號實名註冊的其他應用了。

如果你認為這類數據不會危及用戶本身,那麼可能想的有些簡單。Facebook 用戶數據洩露被認為影響了美國大選,但有些應用收集的數據帶來的隱私風險其實不比 Facebook 隱私數據洩露來得低。

全球最大的同志社交軟體 Grindr 用戶數據洩露就引發了這一群體的集體恐慌。據 BuzzFeed 報導,Grindr 正在將其平臺上的用戶數據分享給第三方公司,這些信息包括用戶的 GPS 數據、電話號碼、註冊郵箱和種族,甚至是有無 HIV 等個人私密信息。這些數據如果落在反同性戀或歧視愛滋病患者手中,其造成的危害綿延無窮。

如果我們以 Facebook 為標杆往回看,往深了看,不難發現 Facebook 數據洩露事件其實暴露了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在收集、使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的「失控」冰山,這座冰山低下藏著的是無處不在的數據收集和使用。某種程度上來說,Facebook 此次事件的爆發甚至是個機遇。隨著用戶隱私數據的話題變成集體性議題,關於用戶數據的收集和使用邊界的確立也成為一種「必然」。

必然

事實上,數據洩露事件後,Facebook 採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比如,扎克伯格宣布停止從第三方購買數據用於廣告營銷,並不再向任何第三方提供 Facebook 擁有的用戶數據。另外,在發現惡意行為者利用這些數據來抓取人們的數據之後,Facebook 還通過電子郵件或用戶名關閉搜索,並更改帳戶恢復系統。

(Facebook CTO Mike Schroepfer 圖| TechCrunch)

在接受外媒 TechCrunch 採訪時,Facebook 的 CTO Mike Schroepfer 更是表示,公司今後的目標是鎖定任何和用戶數據相關的事情,審查所有事情,然後弄清楚哪些開發人員應該訪問,以及是否應該恢復任何功能。顯然,連接遭遇股價下挫近 17% 、群眾討伐的 Facebook「怕」了,也變得更謹慎了。

按照中國高中歷史課本的寫法,從數據洩露事件爆發到 Facebook 的自省乃至自查,放到整個 20 多年的網際網路歷史中,這件事大概會被稱之為裡程碑事件,會是網際網路發展史上的轉折點。

為什麼 Facebook 數據洩露事件會是一個轉折點呢?因為它改變了收集和掌握數據的人對待用戶數據的態度。

(Travis Kalanick)

2016 年,Uber 用戶數據大規模洩露後,與向用戶袒露事實、承認錯誤相反,時任 Uber 公司 CEO 卡蘭尼克花 10 萬美元收買黑客遮掩了這一醜聞。直到 2017 年,隨著該公司首席安全官離職,這一醜聞才被曝光。另據《紐約時報》等媒體報導,早在 2015 年,Facebook 本該對劍橋分析這一事件有所警覺,但在某種特殊商業利益驅動下,公司瞞了下來。

但 Facebook 數據洩露事故後,數據掌控者們試圖隱瞞相關事實的做法被改變了,掌握數據的公司在收集、使用用戶數據方面變得更為謹慎成為必然。比如,安德瑪在用戶相關數據洩露後,主動向用戶坦誠事實提醒用戶更改密碼,並聯手數據安全公司和執法部門採取措施;Grinder 則是停止與第三方共享用戶的 HIV 狀況,並將就類似的敏感信息修改條款;甚至於和 Facebook 同樣是社交巨頭的 Twitter 都宣布,要停掉其流量大入口的第三方應用。

網際網路的「無限遊戲」

這種科技公司「怕」、變得謹慎的必然變化說明科技公司們本質上還是不想把一場「無限遊戲」變成「有限遊戲」。

神學家 James Carse 提出過宇宙中有兩種遊戲——「有限的遊戲和無限的遊戲」。賭博、體育競技是有限的遊戲,玩的目的是為了贏,而且一定要有贏家。遊戲中必須有不變的規則,如果玩的時候規則變了,則遊戲失敗;無限的遊戲則恰好相反,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將遊戲繼續下去,不會有絕對的贏家。而要將此類遊戲繼續下去,辦法只有一個,就是不斷改變規則。

Facebook,或者科技公司,甚至網際網路,從誕生起就註定是一場無限遊戲。它們和它們的用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用戶隱私數據的濫用激起的驚濤駭浪表明,Facebook 們想要讓遊戲繼續下去,必須建立一套遊戲雙方都能接受和認可的新規則,即使這種規則可能會要求它們犧牲已有的成功商業模式和巨大的利益。

如果某家科技公司拒絕改變規則,那麼這場遊戲遲早會走向有限的終點。

責任編輯:克裡斯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
    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到頭來還是一場有限遊戲。而有限遊戲與無限遊戲在定義邊界上的區別是:有限遊戲參與者在界限內遊戲,無限遊戲參與者與界限遊戲。有限遊戲由其邊界來定義,而無限遊戲則由其視界(horizon)來定義。在巖田聰時期,他用「視界」重塑了任天堂的「邊界」,開啟了任天堂的無限遊戲。
  • 肯德基的「無限下沉遊戲」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不失為一種「戰略下沉」,推出新的快餐品類佔據「向下」的新市場。而另一邊,肯德基也在連鎖布局上切實「下沉」,向鎮級市場拓店。產品端與渠道端,兩個維度的陣地,肯德基正在開啟一場「無限下沉遊戲」。
  • 廣州K11 在商場裡放了一個「黑洞」,讓你體驗「無限空間」
    ▲ 廣州 K11在一個 50 平米的小空間裡,他們通過利用人腦對空間認知的偏差,開發了一套無限行走的算法,讓用戶能夠在虛擬空間隨意行走。這種在有限空間打造無限空間的體驗,創始人將它比喻成「黑洞」。▲ 位形空間兩位聯合創始人(右一和右二)和現在遊戲業戴著頭設,坐著或站著玩 VR 遊戲的形式相比,位形空間希望讓用戶可以在空間裡真正地行走。再者,他們認為 VR 體驗不一定要強調「遊戲性」,而是可以體驗者慢慢地行走和感受現在與未來的不同。
  • 《遊戲王》「電子龍」卡組,究極的無限變化!
    《遊戲王》「電子龍」卡組,究極的無限變化!以「電子龍」作為KEY卡、以融合召喚為主要特召方式的卡組,擁有強大的實力。電子修理工廠效果:自己墓地有「電子龍」存在的場合,可以從以下效果選擇1個發動。自己墓地有「電子龍」3隻以上存在的場合,可以選擇兩方。「電子修理工廠」在1回合只能發動1張。
  • (玩有引力) 創始人方延:「玩」出來的社群經濟
    後來,當吳曉波的自媒體「吳曉波頻道」著手組建多個主題社群的時候,方延挑起了大梁,成了其中一個分支的「帶頭大哥」——主題不是研究兵器,而是旅行社交。在方延的策劃組織下,吳曉波頻道旅行大組的成員們從天南海北匯聚起來。
  • 小時候常玩的「扮家家酒」遊戲臺語該怎麼說?
    還記得任天堂紅白主機剛開始流行時,握在手上的搖杆的密碼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ABAB」,接著超級任天堂出來了,手上的搖杆密碼變成「上 X 下 BLYRA」。不過當時卻又保留著上一輩的傳統遊戲,在學校裡、假日同學家中,可能還是有同學玩著鬥片(尪仔標),也會拿著當時熱門的忍者龜玩具,簡單的玩起來。
  • TOP TOY「逆潮玩模式」
    原標題:TOP TOY「逆潮玩模式」   可以說,TOP TOY在玩一套「逆潮玩模式」。
  • 從「有用」到「有趣」,知乎「新知大學」顛覆場景營銷
    自2018年9月,知乎分別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漢、南京、上海、廣州的七所高校開展一場名為「新知大學」的線下活動,結合知識傳播的天然土壤,所到之處都掀起了一場「新知運動」,也為大學這個神聖的場景增添了一種新的可能。
  • 種菜、養雞、消消樂……這是「不務正業」的電商遊戲
    隨著遊戲化的概念越來越火,有不少人發現遊戲化的最佳代表就是人生。經過前期猥瑣發育的新手村,進入更複雜的小學,然後是初中、高中、大學……在這過程中,NPC 和環境複雜度進一步升級。為了讓你對人生遊戲不徹底厭倦,緊接著的就是職場、戀愛、家庭、嬰孩……作為遊戲化最佳案例,「人生無限可能」是一個有足夠開放度的宏大遊戲。
  • 「旅行青蛙」風靡華人圈 日本人反而不玩?
    農曆春節期間,中國大陸最熱門的日本旅遊搜尋是「名古屋」,臺灣網友則以「天橋立」洗版facebook。這兩個地方都是手機遊戲「旅行青蛙」(又稱「旅蛙」)常去的旅遊景點。●「旅行青蛙」95%玩家來自兩岸三地去年底甫上架的「旅行青蛙」,短短幾周內橫掃兩岸三地。
  • Steam極度好評《螃蟹大戰》:這是一場真正的「飢餓遊戲」
    一場餐桌上的美食之戰,用最鬧的武器進行「蟹鬥」吧!《螃蟹大戰》的配樂熱血猶如日本動漫,畫面華麗又五光十色,可以選擇各種蟹類來搏鬥,看誰先將對方打翻在地,誰就能成為「海鮮王」。遊戲的另一亮點,是這些螃蟹可以用鉗子拿上五花八門的武器,在特別的場景中進行械鬥;操作方式很特別需要花一點時間習慣,格鬥方面沒有太多技術要求,是偏向惡搞性質、充滿歡樂的格鬥遊戲。這是一場真正的「飢餓遊戲」,保證玩著玩著,你就餓了!
  • 「彎腰」的蘋果、「心累」的美團和共享單車的「無限戰爭」|極客一周
    更狠的是拼多多,「百億補貼」之後,iPhone SE 價格直接突破 3000 元檔位,下探到 2899 元。據說熬夜搶到打折券的同學,下單後瞬間顯示「已無貨」。在電商平臺搶 iPhone SE 的用戶心裡有「多香」,隔壁 Android 陣營廠商的心裡就有多涼。當國內手機廠商開始搶攻高端機市場的時候,沒想到蘋果用一臺「平價」機型,讓眾多跟隨者的後院失火。
  • 《奇蹟 MU:覺醒》改版開放「神格」與「裝備覺醒」系統
    本次改版不只是推出了嶄新的「神格」系統,同時也推出了「裝備覺醒」、「緣分」以及「戰盟爬塔」等全新的地... 由臺灣迪諾遊戲代理發行的魔幻 MMORPG 手機遊戲《奇蹟 MU:覺醒》即日起推出勇士結緣版本更新。
  • 2019年,「獨角獸」變「毒角獸」
    2019 年,被業內稱為是「獨角獸的裸泳之年」,許多當年風光無限的明星企業都沒能活著走出來,其中包括「首富之子」力挺、直播行業名列前三的熊貓直播;史玉柱「背書」、估值曾高達 100 億元的團貸網……估值數十億甚至百億、網際網路巨星加持,都無法成為獨角獸們的保護屏障。有數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就陣亡了 268 家企業,要知道在去年全年僅 383 家而已。也就是說,死於今年的企業數目將遠超去年。
  • 快閃新潮「閃」動悅薈,「閃」靚上海商圈
    這場「悅薈甜蜜聖誕季」,不僅僅是一場限時集市,而且還是一場參與感超強的娛樂互動節目。春天開場第一季也是大牌雲集的甜品主題「甜蜜風尚季」,各大網紅品牌甜品快閃店匯聚於此,在強烈的視覺加味覺的雙重衝擊下,美女們的味蕾和矜持都被打敗,紛紛雲集至此,讓上海悅薈廣場的這場「甜蜜風尚季」猶如桃園仙境。
  • 日本的「藝妓」、「舞妓」與「歌舞伎」:你真的分的清楚麼?
    話說回來,也許是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度太低,我們對「藝妓」、「舞妓」和「歌舞伎」的關注,焦點恐怕還是在「伎」和「妓」這兩個字上。我也看到聽過有另一種不是很靠譜的說法,是這麼解釋的:「伎」是賣藝不賣身,而「妓」則是可以賣身的。很遺憾,不管這些詞這些字在古文中的意義如何,但放到現在,藝伎、舞妓和歌舞伎,都已經跟seqing業完全沒有關係了。
  • 麋先生生 LOVEHOLIC「嗜愛動物」巡迴演唱會 嘉賓告五人「失控」大...
    唱完〈黃昏市長〉,聖皓和喆安來到擴展舞臺前,喆安開玩笑說:「看到我們兩個人在這,就知道是本團最強二人組!」臺下一片歡愉的噓聲和笑鬧聲,後方主舞臺的小B、以諾和逸凡也加入噓聲的行列,喆安又開玩笑說今天演唱會最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不知道要怎麼坐著彈吉他比較帥,「我很擔心大家用手機拍我都是從下往上,可以幫我美肌一下再上載嗎?」
  • 「Otomate」人氣乙女遊戲《虔誠之花的晚鐘–ricordo–》官網公開...
    在遊玩的過程中會不時出現Meanwhile Story的符號,只要選擇或點它一下,就可以看到角色們在幕間的對話。了解事件的背後或角色們的心理活動固然可以讓您更投入故事之中。畫廊(Gallery)畫廊中公開了序章和各位攻略角色個人路線的一些CG圖。沒玩過的玩家也可以透過CG圖下擷取的對話屬性來推斷一下故事發展和角色人設。
  • 穿越「齊跡」與「巨星」相遇,任賢齊、毛不易兩代人的記憶碰撞
    毛不易「像我這樣的人」「齊跡」再現,青春重啟9月19日,任賢齊「齊跡」2020演唱會在TICC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正是22年前,「齊跡98這次,大家通過TME live看到的「齊跡」演唱會,是一場回到青蔥歲月的旅程,更是TME live迄今為止,首次呈現線上觀眾與現場觀眾一起狂歡的演唱會!
  • 「試玩」《妖怪手錶 4》「LEVEL-5 風格」重溫童年
    然後,「探索玩夠了,想要推主線」的時候,只要活用導航系統便萬無一失。因應這樣的情況,玩家可以隨時開關導航功能。順便一提,本作還有一種善用了本作 3D 地圖遊玩的要素「尋找三頭蛇標誌(ミツマタマーク探し)」,通稱「阿三在哪裡(隠れミッチー探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