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賴是揚州
這,就是揚州
01
故道新河,生生不息
揚州城北,
一塊篆刻著「古邗溝」三字的石碑,靜立河邊。
「吳城邗,溝通江淮。」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一揮鍬,
開邗溝,築邗城,
1794公裡的大運河就此啟幕。

西漢初年,
大運河支流——運鹽河的開挖,
為揚州作為全國鹽運中心奠定了基礎;
公元605年起,
隋煬帝疏浚邗溝,開鑿永濟渠,
形成以洛陽為中心,
揚州為重要交通樞紐的龐大內陸運河體系。
唐代有稱「揚一益二」,
將揚州譽為全國最富裕的城市,
「舟檣櫛比,車轂鱗集,東南數百萬艘漕船」,
因「運」而生,因「運」而興,揚州城富庶一時。

1597年,為降低流速,
揚州知府開挖新河,將運河直道變河灣,
即如今的「運河三灣」。
自新中國成立,揚州古運河開始整治,
1956年,十幾萬治水大軍雲集高郵,
拉開了揚州首次整治拓寬運河的序幕。

20世紀90年代起,揚州開始規劃建設運河風光帶。
位於古運河段的三灣地區,
歷經企業搬遷、碼頭拆除、違建清理,
溼地整治修復,水系疏浚,
開通了遊覽觀光「水上巴士」,
設立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及非遺文化街區......
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
這方3800畝之地,已是揚州城市新名片。
古運河作為故道,逐漸淡化了運輸功能,
從舊時的鹽運通道到新中國時期北煤南運,
到如今被賦予城市生活休閒區的屬性,
古運河作為一城之水,
仍舊熠熠生輝。
觀看運河文化嘉年華圖片展的市民
古運河畔花船巡遊
02
汨汨南水,奔流北上
立於京杭大運河之上,
與新通揚運河、芒稻河交匯,
江都水利樞紐——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
這個被譽為「江淮明珠」的水利工程,
自長江下遊提水,
沿京杭大運河北上,
將一江清水供給我國北方。
1961年,江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
江水北送1400餘億立方米,排澇水近400億立方米,
自流引水東送1200餘億立方米,洩洪近萬億立方米,
近60年來,長江之水蜿蜒於江淮大地,
汨汨北上,滋養了另一方土地。
開展江都水利樞紐輸水廊道生態保護涵養工作,
劃定核心保護區,
推進生態溼地恢復、林網建設,
「保一江清水北送」,打造綠色生態水利工程,
揚州扛起了江蘇擔當大旗。
時值銀杏最美時,
江都水利樞紐風景區內,
一身黃金甲,秋色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