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過藝考生的諮詢,我們發現很多考生詢問我們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以及如何選擇好書。因此我們魔燈藝考開設讀書寫作專欄,會定期和大家分享一些北電中戲師哥師姐推薦的書目,供大家了解和閱讀。
《了不起的蓋茨比》
作者:司各特.菲茨傑拉德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20世紀美國作家、編劇。
註:下圖為我們推薦的臺灣版,臺灣版名稱為《大亨小傳》
起初是因為看了小李子主演的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才對這本小說種了草。作為一部多次被改編搬上銀幕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吸引讀者的不僅僅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蓋茨比的身世慢慢揭曉,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們了解上個世紀「爵士時代」的重要標本。其中最讓我動容的一點就是蓋茨比「了不起」的地方——他敢於去相信、執著於對黛西的愛情,儘管最後發現也僅僅是泡沫,卻不妨礙蓋茨比勇敢地追逐。
順便必須強調一下,本書的翻譯版本,我還是推薦大家買臺灣譯作《大亨小傳》的版本,不論是個人對比,還是梁文道老師在《一千零一夜》中的推薦,的確是《大亨小傳》這個版本比大陸的幾個翻譯版本要好得多。
《4321》
作者:保羅.奧斯特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於一身,被視為是美國當代最勇於創新的小說家之一。1947年生於新澤西州的紐瓦克市。
這本書看似是講了一個男孩因為父母和自己一些極其微小的選擇而走上四個方向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會與其他幾個相互映照,而有趣的地方也就在於觀察男主角面對於同一個事件的不同態度,以及截然不同的遭遇。但看到結尾的時候,讀者才能發現,這四個故事本身就是同一個,正如書中所寫:「你的人生,那些走或沒有走過的路上,每一個分叉路口,全部都有同樣的人在同一時刻走著。真正的世界,還包括那些本可能發生但沒有的事。」
《老人與海》
作者:歐內斯特.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這本書是海明威移居古巴後根據結識的漁夫好友富恩斯特的真人經歷所寫。老漁民聖地牙哥已經84天沒有出海捕到魚,第85天他捕獲了一條大馬林魚。老人在海中與大魚搏鬥與鯊魚搶奪戰利品,卻仍逃不過大魚被吃光的命運,最終拖著一副魚骨上岸。聖地牙哥的戰爭是一場早有伏筆的悲劇,年邁的英雄出徵,惡劣的海洋環境、潛伏於海面下的強大對手與他自身年邁得如同已被風沙腐蝕過的身體。如若這是一場勇者鬥惡龍的英雄之旅,那顯然在開頭兩者力量上的不等已是作者鋪墊好了必輸的結局。可如同書中最經典的文字「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參與一場必輸的戰鬥,不屈服於命運,秉持勇氣與信念搏鬥到終點,贏得為人的尊嚴,這本身即是一場頑強人性光芒的勝利。以上我推薦的是張愛玲女生的翻譯版本,和市面上其他幾個版本不太一樣,希望大家喜歡。
《神箭》
作者:欽努阿·阿契貝
欽努阿·阿切貝(英語:Chinua Achebe,發音為/tnwɑ tbe/,
1930年11月16日-2013年3月21日),本名阿爾伯特·奇努阿盧莫古·阿切貝(英語:Albert Chinalmg Achebe),奈及利亞著名小說家、詩人和評論家,被譽為"非洲現代文學之父"。他的成名作《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非洲文學中被最廣泛閱讀的作品。
「蜥蜴還只有一兩隻,我就出生了
伊德米裡的孩子。天空最初幾滴艱難的淚水
畫成我身上的斑點。
身為天空的孩子,我以高貴的步態行走在大地上
送葬者看到我盤卷在他們的路上。
但後來
一架奇怪的鐘
不停歇地唱一首憂傷的歌:
離開甘薯,離開芋頭
到學校來。
我得趕緊跑
孩子們或是嬉鬧或是認真地高呼:
快看!路上有個基督徒。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這裡,從來就沒有個人英雄,
他只不過是神的弓上之箭。」
這本書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應該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也是被中國讀者忽略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當代的國際文壇,欽努阿·阿契貝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名字。他出生於奈及利亞,被譽為「現代非洲小說之父」,是我們這個時代少有的幾個以一種具有永恆意味的價值準則觸動我們內心的作家之一,一個偉大的聲音。而《神箭》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本書以極獨特的視角,表現了外來文化的衝擊下,來自非洲內部的自我崩潰,帶有強烈的悲劇性和宗教意味。
順便說一下,重慶出版集團這套《重現經典》的系列書刊裡有特別多的好書,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猴子》
作者:袁哲生
袁哲生,1966年生,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臺灣知名作家,曾任男性雜誌《FHM男人幫》總編輯。曾獲17、22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及聯合報、中央日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著有小說集《靜止在樹上的羊》、《寂寞的遊戲》、《秀才的手錶》,以及大、小朋友都看到哈哈笑的【倪亞達系列】:《倪亞達1》、《倪亞達2──倪亞達臉紅了》、《倪亞達3──倪亞達fun暑假》、《倪亞達4──倪亞達黑白切》。2004年04月06日在臺北自縊身亡。
少年時心底對愛的懵懂扭捏與現實中因愛產生的刺痛在這個故事裡被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個故事所描寫的情感與其所描寫的景物一樣細膩、潮溼、不可捉摸,書中總會有一句臺詞或是一段文字能觸動到你內心深處最柔軟羞澀的那份情感。
《呼吸》
作者:特德.姜
特德·姜1967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傑斐遜鎮,畢業於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是美國當代最優秀的華裔科幻作家之一。特德·姜的作品不多,自1990年發表處女作《巴比倫塔》至今,總共發表的作品只有八篇,且都是短篇或中篇。儘管如此,他在美國科幻界卻享有很高的聲譽。其中原因很簡單:他的作品雖少,卻幾乎篇篇稱得上精品。八篇小說讓他捧回了包括雨果獎、星雲獎、斯特金獎、坎貝爾獎在內的所有科幻大獎的獎盃。
不久前從馬來拍片完畢回國,十四天隔離。小屋只有一床一桌,又趕上南方雨季,陰沉混著溼熱,終日無以自遣,直到想起行李箱裡的書。這本書叫《呼吸》,是本科幻短篇集。作者特德·姜是美國當代科幻小說家,拿過雨果獎,其地位自不必說。我第一次了解他是通過那部由他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的電影《降臨》。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能大概知道特德·姜的風格,他不會像大部分科幻那樣把重心放在物種對抗或宏大場面上,反而是以一種輕盈、浪漫的視角去瞥見未來的一隅。在主題上,他通常藉由虛構的科幻,來反應哲學上的困境。如《降臨》中對因果論的討論,《呼吸》中對記憶、自由意志的懷疑,以及對時間、生命的猜想.....記得那天激動地合上書時已是深夜,感到口乾舌燥,這才看到檯燈底下不知什麼時候烤死了一片小蟲,站起來環顧四周,仍是原本的盈尺之地,但此時我已豁然開朗。
《鐵漿》
作者:朱西甯
朱西寧(1926年6月16日-1998年3月22日),原名朱青海,當代作家,祖籍山東省臨朐縣。 從他父輩起,即落戶宿遷,定居宿城鎮。抗日戰爭勝利後,進入杭州國立藝專深造。後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黨軍隊,1949年隨軍去臺灣,先後任陸軍上尉、上校參謀等職。自幼愛好文學,雖身在軍旅,卻能堅持寫作,因而成為臺灣軍旅中出名的作家。當時,他和段彩華、司馬中原被譽為臺灣陸軍中有名的"鳳山三劍客",是臺灣文壇上蜚聲海內外的著名作家。
在《鐵漿》和《旱魃》出版之前,國內關於朱西甯的文學作品都是80年代發行的老書絕版,很難與年輕讀者有幸相識。
我讀《鐵漿》是在2019年夏帶學生去喀什拍照的那一周,每日在室外工作超過12小時,回酒店洗過澡,喀什的硬水讓我頭髮打結,渾身像撒了痱子粉樣不適,唯獨翻開枕頭旁的《鐵漿》聊以慰藉。我自認對建國前的事了解一二,但先生這本書讓我領教太多觸目驚心的細節。以至於在喀什的那一個禮拜,每每晚歸,躺在酒店潮溼的單人床上,讀《鐵漿》成了我最大的樂趣。
從喀什回京的飛機落地,我正好讀完這本書。飛機落地,我合上書本,腦海裡是書中插圖先生早年清秀的面容,滿臉英氣,讓我羨慕不已,突然耳根灼熱,又羞愧自己無能。時隔快一年,《鐵漿》裡觸目驚心的細節有些仍舊曆歷在目:孟昭口中喊著滾燙的鐵漿在乳白的蒸汽和黃煙中轟然倒下,焦肉的惡臭味隨即飄散開來;難民把餓殍渾身上下的肉割來充飢,遍地森森白骨上只留下一個個乾癟的JB。
朱西先生是朱天文、朱天心的父親,胡蘭成先生的學生,張愛玲先生對之讚譽有加。我無權對先生作品過多評價,僅以寥寥文字將先生作品薦於讀者,見作品如見其人,如與之對話。望諸位有緣。
《英格力士》
作者:王剛
作者王剛目前主要從事影視編劇工作,與導演馮小剛可謂是金牌搭檔,共同合作了電影《甲方乙方》,《天下無賊》,電視劇《月亮背後》,王剛深厚的文學創作功底以及多年影視創作經驗使其這部在心中醞釀8年之久的最新小說兼具藝術性以及故事性。
看完《英格力士》,無言的感動,中途幾處哽咽在喉,想起了我的英語老師。
故事發生在我十六歲,剛上高中的那個寒假,其中一項英語作業是一張薄薄的紙,上面印滿了外國電影的。那個冬天,在所有同學都去圖書館寫寒假作業的時候,我捧著那張紙,產生了興趣,這種興趣開始驅使著我像鑽研數學題一樣看電影。我明白了一件很難得的事,原來「世界」不光是我聽說的那一點事。那個平常的冬天,我覺得我被啟發了,而這種啟發,人生中又能碰到幾次?
我的生活並沒有發生像小說裡說的跌宕起伏的事,只是我決定好好學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成績,還為了以後能去更多的地方,還有一點點孩童般的私心,為了她,讓她看得起我、記住我,等到她不做老師的時候也可以回想起這麼一個學生。每當我不想學習的時候我也會寫英語作業,每節課課前十分鐘,她會帶我們瀏覽國內外新聞,還會推薦一些好看的英文書和電影,這時候,學習語法是我應該做的事,而認真對待英語好像成了我的使命,讓我覺得無限光榮。
後來我選擇藝考,在北京集訓,每次和她聊起,她都會「盲目」地認可我,說我一定可以,沒有理由,現在回想起,我也不知道她那麼堅定的語氣到底來自哪裡,但我帶著她這份堅定一直考了下去,直到我完成了最初的目標。
書裡王亞軍對劉愛說,這些事應該是你爸爸教你的,心裡很難受,突然想起她,讓我在當時那個年紀懂得了以後五年十年可能才會頓悟到的東西,一種稱之為「夢想」和「更好的生活」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它們不再罪惡、令我內疚自己的任性,而是讓我明白,應該自己去爭取。
《常識與通識》
作者:阿城
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於清明節出生在北京,籍貫為四川江津,中國當代作家。此後發表小說集《棋王》,包括《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短篇小說《會餐》、《樹樁》、《周轉》、《臥鋪》、《傻子》、《迷路》。
《常識與通識》是十二篇文字的合集,來自作家阿城。但事實上阿城的身份不止於筆者,他也是好廚子、好木匠、好的汽車技師,他是那種看菜單和商品目錄比看《荷馬史詩》還津津有味的人。阿城過著非常入世的生活,喜歡叢從雜雜的人群和煙火氣,寫小說更像是他對眼前世界的「公德心」的部分。阿城提及「常識」的重要,是因為他認為對於當今高度發展的經濟,中國一直是意識型態較稀薄的國度,他希望藉由這本書,將人們喚回一個真實無欺的世界。
就我個人而言,「常識」的重要性在於,它不是一種知識,更像一種來自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沉澱,或者用「感受」形容更加恰當,是一個人經過選擇後判斷為真的東西。這樣的經驗可以來自文字影像或者媒體大眾,也來自自己的眼睛和記憶。某種程度上,這種經驗等同於智慧,也因此一個老人所擁有的智慧是令人著迷的。很多道理我們從小聽到大,我們對其過於熟悉以至於忘了它本身的含義和分量,因此生活需要再認識和再教育的過程。而不幸的是,很多人缺乏這個「再」,他們越成長,常識越發淤積,最後會在自己的經驗中固化,而不是設法接近通達。
阿城難能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清楚地看到了世界的真實形態,也對明天充滿想像。清醒,幽默,浪漫。因此對很多從事電影或藝術行業的朋友來講,這本書會很有啟發,它是一個morning-call,提醒你不要酣睡在世界某個唯一的界面。
以上是本期我們魔燈藝考部分教師和魔燈備考團成員推薦的書目,魔燈藝考全體成員均由從魔燈考入北電中戲的優秀在校生和畢業生組成。大家有問題或提建議可留言評論。我們也非常歡迎大家和我們魔燈家庭進行討論~大家的提問我們會匯總,在下一期的魔燈藝考讀書專欄為大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