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氣升騰,漫天氤氳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雲霧繚繞,宛如仙境
群山環繞,遠山如黛,山色空濛
這正是被原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楊嶽
稱讚「是一幅天然的圖畫」的紫山村
紫山村
位於福建永泰洑口鄉南部
與德化、仙遊兩縣毗鄰
距永泰縣城87公裡,村部海拔近1000米
山路綿亙蜿蜒,三回九轉,曲折延伸
是福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
作為中國傳統村落、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紫山村
不僅保留著近千年的古民居、古樹群
也曾是紅色革命根據地
現為革命老區基點村
村內保留著兩處舊址
閩贛省委舊址、福建省委溪裡聯絡站舊址
光陰荏苒
紫山村不但沒有磨滅千年的時光印跡
還讓它更加熠熠生輝
見證了歷史的流轉,成為紅色旅遊勝地
許多遊客紛紛踏入此地一攬芳華
走進紫山村
千年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古老的歷史建築,深厚的文化底蘊
虔誠的宗族文化信仰
象徵著家族傳承的祖厝
/
其中兩座歷經千年的古老建築
龍山堂和繼美堂
作為革命先輩們曾經戰鬥、駐紮過的地方
分別被開闢為「閩贛省委舊址」
和「福建省委溪裡聯絡站舊址」
兩處舊址為千年紫山增添了一抹紅色的光輝
▼
在通往繼美堂的路上
有一布滿青苔的石塊
上面是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福建省革命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
許集美
題詞「中共福建省委永泰溪裡聯絡站舊址」
「繼美堂」為福建省委永泰溪裡聯絡站舊址,亦是紫山李氏祖祠。
李氏先人信公被敇封「七省巡撫御史」後,於宋嘉祐戊戌年拆舊祖厝建祖祠。祖祠門前建有三個不同形式的大埕。大埕名曰「巡按大埕」,下埕為「八卦大埕」,第三埕為「御史旗杆」大埕,埕前立一對雙眼穿孔的「旗杆碣」,以示「御史」身份。埕下有一斜坡,用石板條鋪成,名曰「下馬坡」,據傳凡官位不及「巡按」者,必須下馬而過。
▲此為「下馬坡」
革命時期,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省委領導人黃扆禹、蘇華,閩中特委領導人黃國璋、饒雲山、毛票等曾在這裡留下可貴的足跡。中共閩贛省委南撤閩中後,雖遭到暫時失利,但在紫山點燃了革命星火。1942年5月,溪裡地下交通站成立。
1944年6月25日,省委機關從德化坂裡牛寮溝出發到達溪裡。翌日,省委在祖厝大廳召開會議,學習有關會議精神和部署行軍事宜,並由蘇華代表省委宣布,溪裡由原來的地下交通站改為「中共福建省委永泰溪裡聯絡站」,及時接收德化、永泰等地送來的情報並送達省委。從此,溪裡成為中共福建省委的紅色地下通衢。
繼美堂的對面還有一處山寨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
作為仙遊、永泰、德化三處交界地帶
是當年遊擊隊員用來偵查防守之地
「龍山堂」為閩贛省委舊址,亦是紫山楊氏祖祠。
龍山堂始建於宋,建築奇特,門前水池上的曲形步道,世所罕見。該祖厝的龍穴為臥牛形,原沒有水池,水牛困山沒生氣,人丁不旺,後經堪輿師指點,建了水池曲道,化形水牛臥池,曲道為牛腿,自此,靈氣大作,子孫興盛。
龍山堂保留著一副祖傳的對聯:世維嚴三合,官籤稟四知。「四知」典故,說的就是楊家先人楊震。東漢安帝時,楊震初任東萊太守,舉薦其學生王密做昌邑縣令。王密始有政聲,後漸貪贓枉法。七年後已任太尉的楊震巡察東萊,王密盛宴款待,並暗送十斤黃金。楊震罷宴辭金,王密告訴他無人知曉,楊震厲聲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龍山堂右邊有三口並連的方井。楊家先祖立位龍山,在龍山堂右側建了這三口方井,水質清冽。楊家後人在井旁立碑,上面鐫刻著楊儀新的題詩「二淵鑿井流千古,萬裡思源寄寸心」。
三年遊擊戰爭時期(1934秋-1937冬),1935年閩贛省委、省蘇和省軍區遭敵轉到紫山,省委書記鍾循仁、省蘇主席楊道明等駐紮在「龍山堂」指揮戰鬥,衝出重圍。如今,龍山堂已開闢為閩贛省委舊址。
紫山村的自然風光是一幅青綠山水畫
植被茂密,是福州市級生態村
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
紫山人世代守護的千年古樹群
紫山村中種植了大量的紅豆杉、柳杉
由於生長的年代久遠
現最大一顆需6名成年男子才可合抱
/
紅豆杉是
世界上公認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
由於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
很難大規模的生長
而紫山村中的紅豆杉多達500多顆
且多「群居」
▲「情人樹」
鬱鬱蔥蔥的紅豆杉混交林
還有象徵美好愛情的「情人樹」
雙樹合抱,枝枝相連
葉葉相疊,天然合一
相傳情侶來到這邊許願可天長地久
千畝茶山,青翠蔥蘢
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綠的耀眼
一片片茶葉,嬌滴翠嫩
季春時節,正是採茶的好時候
天然無汙染的有機好茶
喝上一杯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值得你來品嘗!
茶山中還有一處是當年遊擊隊戰鬥過的戰壕
據當地村民介紹
此山現如今還能挖到當時戰爭留下的子彈殼
這些都是紫山人民在崢嶸歲月裡
留下的革命痕跡
銘記歷史滄桑,看見歲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脈
紫山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都在見證著歷史的傳承
/
古老的村莊,千年的歷史文化
都藏於這座深山中等待世人的拜謁探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