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抨擊犀牛遷徙計劃

2020-12-18 科學網
科學家抨擊犀牛遷徙計劃
認為此舉轉移了保護野生動物的資金及公眾視線

南非白犀牛  圖片來源:Richard Du Toit/Minden Pictures
 

本報訊 一些保護研究人員日前指出,一項將犀牛從南非重新安置到澳大利亞的雄心勃勃的計劃純粹是在浪費錢。

總部設在雪梨的慈善機構「澳大利亞犀牛工程」已經因為一項計劃——將80頭犀牛遷移至澳大利亞「以建立一個保險種群並確保該物種的存活」——而吸引了大量的眼球。該機構到2015年9月便在1年的時間裡籌得了80萬澳幣(約合60萬美元)的資金,並希望在2016年晚些時候能夠首先將6頭犀牛運至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犀牛工程」表示,最終,當正在非洲摧毀犀牛種群的偷獵不再成為一種嚴重威脅時,來自澳大利亞種群的犀牛將能夠重返非洲,並在那裡重建野生種群。

然而在上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4位研究人員警告稱,這項計劃「正在轉移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行動所需的資金及公眾注意力」。研究人員指出,遷徙80頭犀牛所需的數百萬美元資金其實可以用來更好地預防偷獵行為的發生。

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英國班戈大學保護研究人員Matt Hayward表示:「任何與非洲的動物保護工作相關的人都會知道,巨大的偷獵危機正在上演。」但他指出,將犀牛遷徙至澳大利亞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Hayward說:「我不認為這項計劃會產生什麼害處,但碗裡的錢是有限的。我們最好把重點放在原地。」

然而這項犀牛計劃的創始人Ray Dearlove則全力支持該計劃。他說,「已經有大量的金錢」被投入到反偷獵的行動中,然而依然有很多動物因偷獵而死亡,將犀牛遷徙至澳大利亞是「拯救犀牛的複雜網絡中的一個可行策略」。Dearlove同時還批評這項研究將重新安置犀牛的花銷說成是350萬美元,而實際上其開支至今尚未有精確數字。

Dearlove補充說,他反對這項研究的作者暗示犀牛遷徙計劃「代表了殖民時代(當時非洲的資源被大量剝奪)的回聲」。「事實上在開發方面,情況是完全相反的。」他說,「這是一個力圖拯救物種的嘗試。」

而Hayward則表示,他並不反對以保護為目的的動物遷徙。他自己的工作項目正在將歐洲野牛(Bison bonasus)引入波蘭,以及將紅松鼠(Sciurus vulgaris)帶到威爾斯的部分地區。並且隨著氣候變化以及因伐木或偷獵而破壞棲息地等行為的發生,環保人士正越來越多地嘗試把動物轉移至新建立的或更安全的種群中。

但Hayward堅持認為犀牛不應該遠離非洲。他說,一頭犀牛的價值不僅在於動物本身,也在於它與當地生態系統的景觀和環境的關係當中。

Hayward與其他研究人員同時批評該項目重新安置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全球數量20170頭)而不是更為瀕危的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所剩不足4880頭)的做法。

英國牛津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再引入專家Mark Stanley Price強調,儘管黑犀牛面臨的威脅更為嚴重,但尚不清楚這種動物能否在澳大利亞保持野生的狀態。黑犀牛是啃草的能手——以樹葉、樹枝和果實為食,這也使得它們與更為多面的白犀牛相比,或許更難適應澳大利亞當地的植被情況。Stanley Price說:「這也使得在當地的條件下管理黑犀牛變得更為困難。它們是一群需要幫助的傢伙。」

Stanley Price補充說:「這是一個有趣的計劃。它會有一些特別的困難。但這真的是正確答案嗎?」

然而這些辯論可能僅僅是限於學者之間的——Dearlove表示,儘管重新安置所需要的許可並沒有全部到位,但他依然打算在今年就轉移第一批犀牛。

犀牛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目前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和東南亞、南亞,是現存最大的奇蹄目動物,也是現存體型僅次於大象的陸地動物。所有的現存犀類基本上是腿短、體粗壯,體肥笨拙,體長2.2~4.3米,肩高1.1~2.15米,現存不同種類體重500千克到3600千克不等,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6-06-29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南非計劃遷徙500頭犀牛以避免其遭盜獵者毒手
    原標題:南非計劃遷徙500頭犀牛以避免其遭盜獵者毒手 據臺灣「中央社」8月10日報導,南非水源暨環境部長莫萊瓦(Edna Molewa)將於12日宣布由克魯格國家公園搬遷500頭犀牛到他處的決定,以避免犀牛頻頻遭到盜獵者毒手的命運。 據南非新聞網站報導,此項犀牛大規模遷徙計劃已經獲得國會同意。
  • 科學網—科學家籤署請願書支持開放獲取「S計劃」
    圖片來源:《自然》 目前已有1400多名科學家在線籤署了支持S計劃的請願書。S計劃是一項由歐洲科學資助機構和慈善組織發起的文獻開放獲取計劃,其中提到在2020年前後該計劃生效時,由相關研究機構資助的論文應免費公開。 S計劃從提出至今,已得到16個國家機構和慈善組織的支持,請願活動發起至今,一直有科學家探討其中的利弊。
  • 打破時間限制,科學家在170萬年前的犀牛牙齒中提取出遺傳信息
    這是來自德馬尼西的梅式犀牛(stephanorhinus)的頭骨近日,哥本哈根大學和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科學家們在一頭170萬年前的犀牛的牙釉質中發現了一組幾乎完整的蛋白質(蛋白質組),並從中提取出目前最為古老的遺傳學數據,比從一匹70萬年前的馬身上提取的最古老的
  • 科學網—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停刊
    《科學家》最後一期封面 據《科學》和《自然》網站消息,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從2011 《科學家》雜誌10月份出版特刊,以紀念她25周歲生日,但是壞消息隨之而來。《科學家》雜誌CEO Vitek Tracz在一封給ScienceInsider的電子郵件中談到停刊原因時表示「唯一的原因就是經濟困境」。主編Mary Beth Aberlin說,廣告費是《科學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去年以來其廣告市場非常困難。
  • 藏羚羊的另類遷徙路—新聞—科學網
    一年之後的那次追蹤比較特殊,隊員由國外的4名高山探險者組成,他們的計劃是從羌塘一路北上,徒步穿越近480公裡的無人區。儘管那一次沒有夏勒的參與,但他們在夏勒的建議下,正是在黑石北湖邊跟上了遷徙部隊,最終,在新疆紹爾庫勒湖鎖定了藏羚羊產仔地——1300多隻雌性藏羚羊,跋涉300多公裡,在那裡誕下一個個小不點。1小時後,小不點們就能踉踉蹌蹌跟上覓食的媽媽了。
  • 馬來西亞專家計劃克隆蘇門答臘犀牛
    據《每日郵報》報導,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專家計劃克隆世界上最稀有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 很久以前,這種犀牛曾生活在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的熱帶森林和沼澤地帶。但近幾十年來,由於偷獵和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其數量急劇下降。
  • 犀牛的視力很差,怎麼保護自己?科學家:別忘了還有哨兵牛椋鳥
    即使犀牛的嗅覺非常靈敏,但只要獵人逆著風,就可以在犀牛5米之外自由行走,而犀牛卻毫無察覺。因此,對於一隊經驗豐富的獵人來說,捕獵一頭犀牛並非難事。正因如此,進入現代文明以來,犀牛的數量在急劇下降,走近了物種滅絕的邊緣。為了保護這些大傢伙,科學家們需要對它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進行更多的研究。
  • 馬來西亞專家計劃克隆蘇門答臘犀牛
    據《每日郵報》報導,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專家計劃克隆世界上最稀有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 很久以前,這種犀牛曾生活在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的熱帶森林和沼澤地帶。但近幾十年來,由於偷獵和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其數量急劇下降。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後,科學家或用其組織和細胞克隆它
    去年11月,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讓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離滅絕又近了一步。現在,馬來西亞科學家希望利用伊曼和其他它犀牛屍體的組織和細胞來恢復犀牛數量。工作過程包括:與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合作,研究人員在婆羅洲犀牛保護區採集了包括伊曼在內的最後三隻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前的細胞和組織。這些細胞來自犀牛的心臟、肺、大腦和腎臟。至關重要的是,研究小組收集了幹細胞——基本上,幹細胞是產生具有特殊功能的細胞的原材料。然後有兩種潛在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將這些幹細胞發育成卵子和精子,創造出胚胎,然後植入代孕母犀牛體內。
  • 《中國新近紀犀牛》出版
    到今天,發現犀牛化石的地點已覆蓋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年代從古近紀經新近紀直到第四紀,以至在新生代中晚期的幾乎每一個哺乳動物化石地點都會有犀牛的遺存出現。  犀類有5000萬年的進化歷史,是奇蹄目中最大的類群,並具有最高的生態多樣性,從炎熱的赤道到寒冷的極地,都曾有不同的犀牛自在地生活。
  • 科學家破解陸生植物起源密碼—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獲得了綠色植物界最古老單細胞輪藻(Mesostigma viride)的首個基因組,在表觀組和轉錄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 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的演化是生命進化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英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也會進行遷徙
    昆蟲也會進行遷徙。    昆蟲在健康的生態系統扮演關鍵角色,它們替農作物授花粉,吃掉作物上的害蟲,也替鳥類與蝙蝠果腹。    據報導,日前,英國科學家首度測量到昆蟲在空中的遷徙行為,並且發現,每年有超過3兆只昆蟲飛越人類的頭頂。  專家表示,這種前所未見的測量方式顯示,昆蟲遷徙是件大事,儘管多數人從未見過。
  • 科學網—科學家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博主苗元華見科學網如此藏龍臥虎、人才濟濟,感覺完全可以聯合起來做一些對國家對民眾更有意義的事情。於是,他在科學網上發出了編撰《強震後次生災害的防治與應急管理》一書的倡議,並提出了書稿章節的初步構想。希望大家群策群力,為公眾和國家有關部門在地震應急管理以及震後次生災害的防範與治理方面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諮詢意見,以期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黑犀牛:我不黑,人家「白」著呢……
    在遙遠的非洲大地生活著一群「大傢伙」他們就是黑犀牛與白犀牛你覺得黑犀牛是黑色?這些事實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黑犀牛肯定很黑?對於這個問題,黑犀牛本牛有話說:「我不黑!誰說我黑的?站出來!」就像魚香肉絲裡沒有魚,夫妻肺片裡沒有夫妻!黑犀牛雖然姓「黑」,但本身是深灰色的。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英科學家:北極燕鷗遷徙距離最長 雙程抵地球兩倍周長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6月7日報導,據一個科學家小組研究,來自英國諾森伯蘭法恩群島的北極燕鷗遷徙距離為世界最長。從繁殖地到南極洲再返回,這個過程長達59650英裡,比地球周長的兩倍還長。紐卡斯爾大學的理察•貝文是北極燕鷗追蹤小隊的一員,他表示,「看到這些小鳥安全返回時,我們十分震撼,畢竟遷徙距離如此之長,途中所遇到的阻礙也必定很多。」此次追蹤中,科學家在29隻北極燕鷗腿上綁了小儀器,最終只有20隻返回。他們推測部分燕鷗可能在途中死亡,也可能是因為北極燕鷗並不是每年都會回來英國繁殖。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我們在此共同強烈譴責認為該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 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科學家發現12萬年前腳印
    來源:海外網(圖:Getty)海外網9月18日電科學團隊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的古代腳印,顛覆了科學家以往關於「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的結論。綜合加拿大《國家郵報》《沙特公報》報導,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團隊的科學家們日前調查發現,人類曾通過內陸穿越沙烏地阿拉伯北部。除了人類的腳印,團隊還在內夫得沙漠發現了大象、駱駝和其他牛類動物的腳印,這些腳印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前。
  • 中國科協22期青年科學家沙龍聚焦「巖石力學」—新聞—科學網
    10月9日~10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22期青年科學家沙龍——「青年巖石力學工作者經濟融合與成果轉化沙龍」在清華大學舉行。
  • 科學家王貴禧、慈善家曹怡然一行到貧困村調研—新聞—科學網
    種榛東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