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抨擊犀牛遷徙計劃 |
認為此舉轉移了保護野生動物的資金及公眾視線 |
南非白犀牛 圖片來源:Richard Du Toit/Minden Pictures
本報訊 一些保護研究人員日前指出,一項將犀牛從南非重新安置到澳大利亞的雄心勃勃的計劃純粹是在浪費錢。
總部設在雪梨的慈善機構「澳大利亞犀牛工程」已經因為一項計劃——將80頭犀牛遷移至澳大利亞「以建立一個保險種群並確保該物種的存活」——而吸引了大量的眼球。該機構到2015年9月便在1年的時間裡籌得了80萬澳幣(約合60萬美元)的資金,並希望在2016年晚些時候能夠首先將6頭犀牛運至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犀牛工程」表示,最終,當正在非洲摧毀犀牛種群的偷獵不再成為一種嚴重威脅時,來自澳大利亞種群的犀牛將能夠重返非洲,並在那裡重建野生種群。
然而在上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4位研究人員警告稱,這項計劃「正在轉移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行動所需的資金及公眾注意力」。研究人員指出,遷徙80頭犀牛所需的數百萬美元資金其實可以用來更好地預防偷獵行為的發生。
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英國班戈大學保護研究人員Matt Hayward表示:「任何與非洲的動物保護工作相關的人都會知道,巨大的偷獵危機正在上演。」但他指出,將犀牛遷徙至澳大利亞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Hayward說:「我不認為這項計劃會產生什麼害處,但碗裡的錢是有限的。我們最好把重點放在原地。」
然而這項犀牛計劃的創始人Ray Dearlove則全力支持該計劃。他說,「已經有大量的金錢」被投入到反偷獵的行動中,然而依然有很多動物因偷獵而死亡,將犀牛遷徙至澳大利亞是「拯救犀牛的複雜網絡中的一個可行策略」。Dearlove同時還批評這項研究將重新安置犀牛的花銷說成是350萬美元,而實際上其開支至今尚未有精確數字。
Dearlove補充說,他反對這項研究的作者暗示犀牛遷徙計劃「代表了殖民時代(當時非洲的資源被大量剝奪)的回聲」。「事實上在開發方面,情況是完全相反的。」他說,「這是一個力圖拯救物種的嘗試。」
而Hayward則表示,他並不反對以保護為目的的動物遷徙。他自己的工作項目正在將歐洲野牛(Bison bonasus)引入波蘭,以及將紅松鼠(Sciurus vulgaris)帶到威爾斯的部分地區。並且隨著氣候變化以及因伐木或偷獵而破壞棲息地等行為的發生,環保人士正越來越多地嘗試把動物轉移至新建立的或更安全的種群中。
但Hayward堅持認為犀牛不應該遠離非洲。他說,一頭犀牛的價值不僅在於動物本身,也在於它與當地生態系統的景觀和環境的關係當中。
Hayward與其他研究人員同時批評該項目重新安置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全球數量20170頭)而不是更為瀕危的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所剩不足4880頭)的做法。
英國牛津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再引入專家Mark Stanley Price強調,儘管黑犀牛面臨的威脅更為嚴重,但尚不清楚這種動物能否在澳大利亞保持野生的狀態。黑犀牛是啃草的能手——以樹葉、樹枝和果實為食,這也使得它們與更為多面的白犀牛相比,或許更難適應澳大利亞當地的植被情況。Stanley Price說:「這也使得在當地的條件下管理黑犀牛變得更為困難。它們是一群需要幫助的傢伙。」
Stanley Price補充說:「這是一個有趣的計劃。它會有一些特別的困難。但這真的是正確答案嗎?」
然而這些辯論可能僅僅是限於學者之間的——Dearlove表示,儘管重新安置所需要的許可並沒有全部到位,但他依然打算在今年就轉移第一批犀牛。
犀牛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目前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和東南亞、南亞,是現存最大的奇蹄目動物,也是現存體型僅次於大象的陸地動物。所有的現存犀類基本上是腿短、體粗壯,體肥笨拙,體長2.2~4.3米,肩高1.1~2.15米,現存不同種類體重500千克到3600千克不等,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6-06-29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