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的水位上漲了,魚兒也格外的活躍。在水潭
入水口的急流處,拋竿不久,
竿稍停頓了一下,用些力量搖輪,起初
以為是樹枝,毫無掙扎。拉上來一看,一條大魚,大概20多釐米,奇怪的嘴巴,像鯉魚,但是頭部、身材和體高又非常像馬口魚。不會是馬口魚跟鯉魚的雜交品種吧,完全就是兩不像。趕緊招呼媳婦,拍照,發給釣魚的毛毛大師,辨識一下。把這條奇怪的魚拿給周圍臺釣的人,讓他們辨識,也都說不認識。
這個未成年的重唇魚,嘴部的比例很不協調,完全不同於魚類圖譜裡的樣子,第一次見活體,真的覺得是一條鯉魚和馬口雜交出來的怪魚。遇見三個溪流釣的人,不好意思詢問他們胸前掛著的葫蘆是幹嘛的,也不好意思特寫拍照,他們就地取材的創造精神還是值得敬佩。淺灘處,有
三個溪流釣的人,他們的魚竿跟普通的手竿差不多,只不過竿身更輕便。他們胸前掛著半個葫蘆,裡面裝著魚餌,魚護裡已經裝了大大小小的馬口魚、寬鰭鱲、白條魚,效率極高。溪流釣
也是一直行走,把魚餌盒掛在胸口,掛魚餌會比較方便。他們
使用七星漂,將魚餌拋入水中,魚餌和魚漂會隨著水流向下漂流,等到了漁線的盡頭,就起竿,再次拋投到水流的上遊,讓魚餌再向下漂流,反覆尋找石縫裡面的魚。因為拋投的頻率很高,所以需要溪流釣的魚竿更輕便,以防止疲勞。這情景讓我想起網上
日本人溪流釣的視頻,在日本溪流釣已經發展成一種專門的釣法,並針對溪流情況設計出了專門的釣具,魚竿竿身極其長,有六七米,以便於加大在溪流裡探索的範圍。視頻裡日本人也是胸口掛著專門特製的餌料盒,腰間掛著抄網,拴著魚護,漂浮在水面的一個裝置。同樣的釣法,不同的裝備,卻都異曲同工,你不得不慨嘆咱中國人就地取材和因陋就簡的能力。看著他們釣獲的魚頗多,就上前跟他們攀談,把我剛才拍攝的照片給他們辨認,他們一眼就認出是「重唇魚」,毛毛大師也反饋消息,證實了就是重唇魚。至此,北京路亞魚種又多了一個。重唇魚,學名唇(發滑音),在東北是
一種珍貴的經濟魚類,號稱有很好的滋補功效,現在已經解決了人工養殖的技術問題,售價高達80元一斤。重唇魚其實是
雜食性魚類,大多數時候它會在淺水處啃食石頭表面的藻類,一臉毫無害處的模樣,但在早上和晚上的掠食時間,就會像圓月的人狼,面目猙獰,追逐掠食小魚。……也許只有親眼見識一下生活在自然裡的魚,也才能記憶猶新。……說笑間,燒烤結束了,
收拾完垃圾,一起奔赴下遊。……漲水對魚有影響,接連中的都是不大的馬口魚,中魚的位置也跟上次有明顯的變化。期間,我又中了一條小的重唇魚,不知道是不是漲水的原因,重唇魚也都來到淺灘迅遊。流水不腐,河流一旦靜止,就會生長出很多七七八八的水草,白河因為築壩形成的
靜止水潭裡,長滿了眼子菜和狐尾藻等水草,
魚種的類型就會發生改變,更適合靜水內生活的魚,而我要釣的馬口估計要搬家了。路過一個巨石,下面水流湍急。一隊徒步的人路過,為了躲避他們,我們就在這巨石的邊上停留了一下,讓徒步的人錯過去,正好也探釣了一下。水面很窄,也就兩米寬,水深在齊大腿根的位置。我輕輕地將亮片拋投到對岸,鬆開漁輪,讓水將亮片往下遊再衝得遠一些,然後開始收線。水流很急,收輪的過程需要費些力氣,亮片很快就借著水勢自動遊走到最急最深的地方。我不再收輪,讓亮片儘可能地往下沉,已經彎曲的竿身一抖,居然中魚了,而且體型不小,大概23釐米。這種
水深又急的窄河曲,看似是沒有魚的地方,反倒會有大魚。分析起來也有其合理性,對於氣力較弱的魚來說急流降低了他們的遊速,但對大體型的馬口魚來說,反倒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好獵場。
「吃人的小魚」,在白河裡涉水,它們隨時都跟在你腳邊。這些魚極小,鏡頭般的大眼睛佔據了頭部的一半,身體還都是半透明的,能看到骨頭和肌肉。分辨不出具體的魚種,但是這麼喜歡吃人身上的碎屑,估計長大了也是食人的河中巨怪。
重唇魚是一種很好的路亞對象魚,在野外的覓食時間主要是在
清晨和傍晚,只可惜在北京的水域存量較少。
釣重唇魚的手感很奇怪,就像是亮片掛到了木棍,竿身只有一下拉扯,然後就沒有了動靜,只有收線拖拽才能感覺阻力變大,卻絲毫沒有掙扎。(選自《北京路亞記》 第三章 白河 9.重唇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