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巴斯卡爾藝術學院將呈獻《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另類表演。(新加坡《聯合早報》/巴斯卡爾藝術學院提供)
中國僑網9月17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配合「濱海花園慶中秋」的活動,新加坡本地印度舞蹈學院巴斯卡爾藝術學院(Bhaskar’s Arts Academy)將在當地時間9月22日晚上8時呈獻別開生面的表演。從即日起至中秋節(本月24日),國家藝術理事會每晚都會邀請不同本地藝術團體到濱海灣花園呈獻免費文化演出。
通過印度傳統舞蹈講述中國經典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並由穿上印族服裝的印族表演者唱中文歌詞,這種「另類」表演會是怎樣一番風味?
這場梁祝演出將以印度古典舞蹈「卡塔卡利舞」(Kathakali)呈獻,它將芭蕾和戲曲融為一體,與一般新加坡人所熟悉的印族舞蹈非常不同。
巴斯卡爾藝術學院經理達凡拉妮(49歲)解釋,卡塔卡利舞就像是中國戲曲,表演者穿上色彩鮮豔的服飾、戴頭飾、臉塗濃妝,通過舞蹈、歌唱和傳統配樂講述故事。
她透露,他們2014年首次參與濱海花園慶中秋的表演,同樣以卡塔卡利舞呈獻《西遊記》,獲得觀眾的熱烈喝彩。這次選擇的梁祝愛情故事,是由新加坡文化獎得主印度古典舞蹈家善達·巴斯卡(Santha Bhaskar)編排的。巴斯卡與丈夫1950年代從印度赴新創辦藝術學院,初期就已嘗試把華人熟悉的梁祝故事帶入印族傳統舞蹈中。
達凡拉妮說:「與其各種族各做各的,我們寧可結合不同文化。這就是我們的特點,能善用本地文化打造自己的獨特演出。」
為了把印度傳統舞蹈傳承下去,學院也安排四對母女學生呈獻另一個表演,舞蹈也是由善達·巴斯卡編排。
除了印度舞蹈,慶祝中秋的演出項目當然少不了華族的傳統藝術。1986年成立的沈秀珍薌劇團將演出福建薌劇,當中包括海龍王公主的愛情故事、原創現代劇《南洋風雨情》和窮書生與富家小姐的愛情故事,演出將在中秋節(24日)當晚8時上演。
為了增加與公眾的互動,劇團創辦人沈秀珍(60歲)特別安排表演者在其中一段表演中,到臺下分派100個燈籠給遊人。劇團還準備中英文字幕,讓不明白福建話的觀眾也能了解表演內容。
沈秀珍說:「濱海灣花園的旅客很多,若他們觀賞表演時拍照,再上載至社交媒體,可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
除了傳統戲曲,濱海花園慶中秋的演出還包括華樂、華族舞蹈和馬來族舞蹈等。
濱海花園慶中秋活動由濱海灣花園及國家藝術理事會聯辦,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和人民協會協辦,從本月6日至24日在濱海灣花園舉行,亮燈時間為每天傍晚6時至晚上11時,入場免費。(李熙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