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江山。
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是浙江省西南門戶,錢塘江源頭之一。
境內江郎山、廿八都、仙霞嶺、戴笠秘宅等景點聞名遐邇。
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至今保留著許多美好古村落,一起來看看最美的9處,你去過幾個?
1 南塢村
南塢村地處江山市南部鳳林鎮,與江西省玉山、廣豐兩縣接壤。古時,南塢被稱為南峰,相傳,村莊因地處南向的山塢而得名。南塢村共2600多人口,大多以楊姓為主。史料記載,自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楊氏79世宋御史尹中公始遷南峰,至今,南塢村已近800年的歷史。
漫步古村,只見四面環山,南面開闊,林茂水清,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房屋皆依照山塢的地勢而建,形成群山拱圍、拾級而上的總體格局。
村裡的楊氏外祠是一座高大寬敞、豪華氣派的祠堂,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分為外祠和內祠,是衢州市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村一氏二祠」。一個村落,一個姓氏,卻擁有兩座宗祠,堪稱宗族和古村的榮耀。外祠始建於明朝,後幾經修繕,終於形成現在的宏大規模。
南塢的古街巷間,走幾步就能看到至今尚有人居住的古民居,天井迴廊連廂房,雕花窗欞馬頭牆,似乎在低吟淺唱著南塢當年的興旺和繁榮,訴說著南塢的燦爛與滄桑。俗世生活與古樸典雅,就這樣巧妙地銜接起來,串起了南塢文化的前世今生。
2大陳村
江山大陳古村,一個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位於江山市北部,南距市區10公裡。古稱須江鄉九都大陳莊,今屬大陳鄉。
大陳村三面環山,回龍溪似玉帶,從村中穿過,「土田肥美,山川秀麗」。村落依山就勢,呈帶狀展布,肌理清晰。
被近代著名史學家、鑑賞家、書畫家和法學家餘紹宋(樾園)譽為」十裡環山皆松樹,天下應無第二園」的地方。
大陳村為徽州汪氏後裔聚居地,在明朝永樂初,中華汪氏74世孫普賢公徙此繁衍成族,後裔苦心經營,創建了一個以徽派古建築為特色的千年古村落。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村中居民80%姓汪。這裡山環水瀠,林木蔥鬱,白牆黛瓦,擁有「江南第一古村落」的美譽。
村中的古建築鱗次櫛比,樓閣亭臺,搭配有致,以清代建築的為主,至今還遺存了眾多完整的清至民國時期古建築(古民居、古祠堂、古戲臺等)79處,青石古道3000餘米。其中,省重點文保單位2處,市重點文保單位19處。
3 清漾村
已有近1500年歷史的清漾古村位於浙江省江山市石門鎮南部,距江山市城區25公裡。西南緊依江郎山麓,南臨仙居寺,北枕古鎮石門。
林木蔥蘢的山嶺蜿蜒起伏,曲折盤旋猶如一條青龍。在青山環抱中,清漾村猶如一粒明珠素然而立,不為人熟知。
清漾又叫青龍頭,景區坐落在村民生活村落中,周圍就是農田和低丘,平凡恬美,卻是少有的歷史豐厚的傳統古村落。村裡的老房子大多是清末的建築,漫步在石子鋪設的小道上,沿著小溪前行,周邊老屋林立,感受時光穿越。
清漾村其北、東、南三面環山,林山蔥蘢的山嶺蜿蜒起伏,曲折盤旋,猶如一條青龍,西側田疇萬頃,村莊則如一顆明珠,整個地理環境形成一幅遊龍戲珠之美景,東側有古老的清漾塔,一條"文"字形的文川溪從村中穿過,魁梧的千年老樟樹屹立在村頭。
清漾村是一個貴而不富的「進士村」,全村數百戶人家皆姓毛,家族秉承著重文崇仕、廉潔勤儉的家風,共出了8個尚書、83位進士。「平淡簡樸,耕讀傳家」的祖訓使得這個出了這麼多大官、名人的祖村,卻沒有留下任何豪華的宅第。
清漾村是個貴而不富的"進士村",據詳盡的史料考證,毛主席韶山家譜中所記"毛氏祖居三衢"中的"三衢",便是指這個歷史上共出過6個尚書,80個進士的清漾村。而「西河望族」的牌匾,正是毛氏家族的認證名號。
據說在江山市的所有人口中,毛姓佔了將近十分之一,而距離江山市區二十多公裡的石門鎮清漾古村是江山毛氏的發祥地,甚至還是整個江南的毛氏祖居地。
4 楓溪村
位於江山市廿八都鎮南端。楓溪村沿著緩緩流過的楓溪而建,總體布局追求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依勢而立,並不規則。
村莊東西約兩三百米,南北約八百米,縱街一條,東西橫巷垂直縱街,間有交叉相通的小巷,宛如蛛網。楓溪村力度楓溪橋始建於清朝道光年,單孔石拱橋,程半月形,石拱下古藤密布,懸掛拂水。每到晴天夜晚,橋影倒映水中,半月形橋洞與洞影合成整圓,波光留影,若有似無,與空中明月遙相呼應,譽為「楓橋望月」。
5 洪福村
衢州市江山市塘源口鄉洪福村,是典型的「高峰村」,渾然天成的雲端村落。在這裡,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森林覆蓋率達96.5%。拾級而上,可見座座房屋都是土夯牆、黃歪瓦,層層疊疊,或建於高山之巔,或隱於峰壑之中,或坐落於溪泉之畔,或掩映於竹海松濤之下,隨著地勢,繞著山坑,渾然天成。
那粗獷的夯土泥牆、細膩的黃色白頂、縱橫錯落的山石小徑、玲瓏剔透的花格門窗……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洪福村被一些專家、學者稱為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並被列為江山市「攝影文化基地」。
6 三卿口村
靜美古村落,仙霞古道貫穿南北。據《三川王氏族譜》記載,三卿口王氏為元晚期始遷祖王國寶從蘭溪雙牌遊獵而來定居。後因其祖先王祐親植三棵槐,雲子孫必為三公,故名。又傳此地有三條山溪(東溪坑、蠶溪坑、大坂溪坑)得其名。
王氏歷代以造紙、制瓷為業,依賴毛竹、山茶等資源謀生。經調查,明清時期,村中造紙作坊有十多處,遍布於三卿口溪兩岸山坡上,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造紙業漸漸退出;元明時,在窯嶺(弄),仙霞古道兩側開設有十幾個瓷窯,燒制青瓷、青花瓷,直至清早期制瓷業衰退。
古村落位於峽口鎮東南約三公裡。600多年來,王氏後裔在三卿口繁衍生息,留下了眾多的人文景觀。
7花橋村
花橋村是廿八都集鎮中心村,是古鎮景區所在地。如果你頭一次聽說廿八都,你一定會為她的名字而好奇。如果僅僅是一個地名也可以給人一種隔世的味道,那麼廿八都就是。
一片片蒼翠欲滴的竹海、一條條穿村而過的河流、一座座古樸寧靜的民居,描繪著花橋村穿越千年時空的美。古村隨處可見是徽派建築的古民居,房屋的基本結構為平面長方形的四合院式,房內廳堂自成院落,門扇、窗戶上的圖案少見雷同,門樓多以精緻木雕構件組合而成,樓閣式的四柱三樓形式風貌獨特。
花橋村民俗風情奇特,1600多人口,流傳著9種方言,繁衍著100多個姓氏,是「方言王國、百姓古村」,村民至今傳承祖先遺留下來的對山歌、跑旱船、踩高蹺、牽木偶等民間藝術。這些保留完好的古建築和古民俗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令人仿佛置身數世紀前的明清時期。
8 楓石村
楓石村坐落於仙霞古道的峽口鎮,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手工作坊窯址,是中國早期青花瓷的發祥地之一,又是古青花瓷原料——釉果的產地。這個村至今還保存著全國惟一完好的作坊式清花瓷製瓷工藝,被譽為「中華古瓷第一村」。
古瓷村內民宅和制瓷作坊依小溪隨山勢而建,整個古村落仍保留著清末民國初期的風貌。其保留完整的生產設施、工場布局、技術工藝及生產組織方式,對於今人了解和認識古代制瓷業的工藝技術、生產經營方式,是一部活化石、活教材。
9 先鋒村
張村鄉先鋒村四面環山、景色優美,村內有「九祠十二幢大廳大堂」,兩座牌坊、五條古街、二十多條巷弄……被列入省級保護的古建築群有10多處。
村落裡特別是周氏、黃氏祠堂保護比較完好,建造輝煌,雕花精緻,威嚴聳立,被省列入保護古建築群有10多處。
村中上百米古遂道也令人驚嘆。古隧道分為上下二段。上段約有40米左右長,都是用鵝卵石四邊壘砌而成。下段隧道有好幾百米長,從村中一直通往張村小溪。除有幾處轉彎、連接口外隧道上方就是行人道和房屋。悠閒慢步在這村落群道路上時,如果沒村民介紹,根本就不知道下面有條古老隧道所在。
古村記獨立整理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