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淅淅瀝瀝的秋雨後,我騎車只身前往慕名已久的魯山想馬河,去領略它的山水神韻,秋日風情。
一路行來,到達旅遊區河口,已是暮色蒼茫,抬頭望去,層巒疊嶂,蒼山如黛。急尋客店住下,飯後夜靜,忽聞響聲如急雨,驚問店家,原來是溪澗流水轟鳴。
第二天,天色微明,我匆忙起床,走向河谷深處。兩岸群山起伏,輪廓分明,谷中溪水奔流,清脆悅耳,西邊山巔上,明月皎潔。如一幅恬淡的山水畫畫卷。
天亮了,遊人逐漸增多,整個河谷活躍起來。清澈的溪水譁譁地流過,山谷中怪石林立,激起朵朵浪花。沿著曲曲折折的棧道往上行,兩邊是密林覆蓋著的山峰,水邊棧道時緩時陡,時而小橋流水,時而在石縫中穿行,時而像天梯橫臥於絕壁之上,時而似天橋飛架於兩石之間,時而又像走進枝葉搭成的隧道,曲徑通幽。在無路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踩著石塊走過去。有時從高處落下的露珠,落到行人的臉上,或者胳膊上,清新而沁涼。
走著走著,會遇到一個天然的堰塞譚。潭似浴盆,潭水碧綠,青山倒影,清澈見底,微風戲水,碧波瀲灩,潭下是蘆葦沙灘,信步遊覽,令人神迷。據說「一瀑連九潭」是想馬河的主要風景,上遊有通天門瀑布。下遊瀑與潭相連。共九潭連接,沿山谷成階梯狀分布,氣勢非凡。
偶一抬頭,你會看到四周山上林木蒼翠,有的地方壁立的巖石裸露,石縫中生長著不知名的樹木,灰白色的花崗巖絕壁映襯著碧綠的樹葉,在陽光下顯得亮麗可愛。極目遠望,山坳間也會別出心裁地挺立著一棵棵白楊樹。密林深處,有野雞山雀在鳴叫,和譁譁的流水聲構成一首美妙的交響樂。
突然聽到一陣轟鳴聲,抬頭望去,只見一條瀑布從天而降,通天門瀑布到了。瀑布的上面,兩邊巖石壁立,像一道被水衝開的石門,瀑布有十幾米高,瀑面似一卷沖天而起的白緞,一頭扎進碧綠的深潭中,泛起一波波的銀浪。坐在潭邊,只覺得冷風陣陣。那飛瀑直搗潭底,雷鳴般的瀑聲從潭底傳出來,從兩旁的山峰傳出了,從人們的腳下傳出了,似乎山在搖,樹在搖,腳下的大地也在搖。由於巖面凹凸不平,水花四射,飛雪濺玉,在下面巖石上衝刷成一汪清潭,宛若一塊溫潤的碧玉。潭水清澈見底,遊魚歷歷可數,兩旁青山倒影,潭底雜草、鵝卵石清晰可見。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無論大人小孩,都天真活潑興致盎然笑語盈盈無拘無束:在水中撈一塊石頭,扔出去,捉一隻小魚,裝在水瓶裡,掬一捧清水,洗一把臉,摘一顆山果,含在嘴裡,站在瀑布邊,拍一張照片,把自己融進山水裡。高天、淡雲、遠山、近樹、鳥鳴、水聲、遊人,幕天席地,一曲悠遠的天籟交響在你心底升起。
據說,有關想馬河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聽一位賣小吃的老人說,相傳王莽篡權,追殺劉秀。劉秀逃到堯山腳下的一條河流時,坐騎體力不支,竟累死河邊。身後王莽追兵漸近,劉秀焦急萬分,心想若能有一匹好馬助我脫險就好了。正想著,忽聽有馬聲嘶鳴,抬頭看時,已到眼前,劉秀翻身上馬而去。想馬河因此而得名。
沿著瀑布左邊的緊貼巖壁修建的棧道小心往上爬,曲曲折折,就會站在瀑布頂端,眼前不覺豁然開朗,仿佛進入世外桃源:周圍群山逶迤,中間凹陷,一條潺潺小溪,穿越盆地,流向通天門。綠樹叢中,有農舍數處散落,青磚,白牆,紅瓦,柴門緊掩。山澗,有石塊砌成的梯田,錯落有致。玉米棒子裸露著金黃,火紅的山茱萸晶瑩剔透,黃橙橙、金燦燦的柿樹隨處可見,也有小塊碧綠的菜地點綴期間。這裡,幾隻山羊啃著青草,悠閒安詳,那裡,幾頭黃牛在溪邊飲水,不時發出哞哞的叫聲。
這時,林蔭深處石道上,有一對老年夫婦一前一後走來,哼著山歌。我連忙拍下這難忘的一瞬。他們和善的臉上露出微笑,問我來自何方去向何處是否吃飯口渴,為我指點前路。
順著他們指示的方向,我沿著山路向左邊一個山谷曲折而上,到達另一個山口,同樣的景象再次出現,只是這裡的農舍相對集中,儼然是一個小山村,只有一條小溪,旁邊一條羊場小道通向另一條山谷。這個山村的名字是常楊庵。
南朝吳荺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人們從鋼筋混凝土圍成的四壁中逃離,從喧囂的市聲中逃離,只是為了放逐疲憊的身心,為被長期囚禁的靈魂尋找一個自由的處所,尋找人與自然的那份和諧,那份詩意。這世界已被人類糟蹋得不成樣子,再也不適合人類居住了。徐志摩先生說:居山是福。信然。也許不久,想馬河的瀑聲,會勾起更多的遊人的鐘情與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