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由重慶市委網信辦、榮昌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非遺,我來傳」網絡文化互動活動如火如荼——榮昌陶主題歌《陶寶陶寶 你在哪兒》MV火熱播放,不少網友開始計劃去榮昌尋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梁先才領銜的柴燒窯開窯網絡直播進入倒計時……
今天,讓我們跟隨上遊新聞的鏡頭,跟隨非遺傳承人與守護人,一起去尋找「榮昌陶寶」。
尋陶第一站
地點:榮昌安富鴉嶼陶藝工作室
推薦人:梁洪萍 非遺傳承人
推薦寶貝:泡菜罈
喜食酸辣複合味型的西南地區,家家戶戶都有一件相同的寶貝,那就是泡菜罈。這個看似樸實無華的食物容器,卻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共同的記憶紐帶。
如果要問哪一件陶器最能代表榮昌陶?在梁洪萍看來,那一定是——泡菜罈。
「榮昌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其中又以燒制泡菜罈子形狀的陶器最為有名。」梁洪萍說,在久遠的歷史中,最初陶器的發明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古時巴人善於釀酒、醃製,榮昌的泡菜罈既美觀耐看又優質實用,泡出來的菜不生花、不串味、不變味、口感清脆,所以泡菜罈的製作技藝才能歷經悠悠歲月依然保留至今。
「榮昌陶有『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的美譽,這誇的就是榮昌泡菜罈子。」梁洪萍說,泡菜罈在生活中看似尋常,但其製作技藝卻並不簡單。一個燒制精美的泡菜罈,可以說能代表榮昌陶的製作技藝高度。
一個泡菜罈的製作,要經過揉泥、醒泥、制坯、晾曬、修坯、刻花、上釉、打磨、裝窯、燒制、出窯等二十餘道工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榮昌陶的工匠們還以刻花、剔花、粑花、畫花、刷花、鏤花等裝飾手法賦予泡菜罈新的藝術生命力。
梁洪萍說,作為非遺傳承人,無論時代怎樣改變,她都將堅持守護好榮昌陶的「魂」,用傳統的技法做好每一個泡菜罈。
尋陶第二站
地點:榮昌陶博物館
推薦人:劉守琪 榮昌陶博物館館長
推薦寶貝:雄鷹展翅
如果到榮昌尋陶,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榮昌陶的歷史和故事,那麼榮昌陶博物館一定不可錯過。
劉守琪是榮昌安陶博物館的守護人,對於館內收藏的近10000件自漢代以來的榮昌陶文物和精品,他都了如指掌。來榮昌尋陶,請他當嚮導是再好不過了。
博物館中歷史珍品頗多,這一次,劉守琪帶網友探尋的是一件榮昌陶的工藝品——雄鷹展翅。
劉守琪說,早在漢代,榮昌地區就開始了制陶;到了唐宋時期,榮昌的制陶業日漸興盛,工匠們的技藝也愈發成熟;清末至民國時期,榮昌陶業持續發展,有了「精泥壺壺排成行,燒酒滴滴巷子象」的繁榮景象。「而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70至90年代,榮昌工藝陶大量出口海外,甚至作為國禮饋贈外國政要,榮昌陶從此獲得了世界的關注。」
劉守琪介紹說,「雄鷹展翅」是一件70年代的作品,曾在京交會上奪得金獎。這件作品通體黑亮,雄鷹雙翅剛勁有力,雙眼明銳犀利,把榮昌陶的造型美、雕刻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件作品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特有的釉色。」劉守琪說,這件工藝陶作品在雕刻完成後,採用了榮昌當地特有的金砂釉完成上釉,形成榮昌陶獨有的釉色,燒制完後成,展翅的雄鷹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十分奪目。
尋陶第三站
地點:榮昌安富通安小棲
推薦人:管永雙 非遺傳承人
推薦寶貝:冬橘
榮昌安富街道通安村的一處院子裡,青磚黛瓦,古樹參天,精美的陶器藝術品自然散落在院子裡。
這裡是90後榮昌陶非遺傳承人管永雙和妻子李雲杉的家,也是他們創作榮昌陶的工作室。
與我們常見的傳統榮昌陶不同,陶泥在管永雙的手中變換了模樣,每一件作品都承載了他的感悟與思考,賦予了榮昌陶新的個性與光彩。他向網友們推薦的這件名為「冬橘」的作品也不例外。
管永雙說,2018年他剛來到現在所在的院子時,一眼望去,周邊都是成片的柑橘樹,當秋天過去、冬天來臨時,樹上三兩個被遺忘的柑橘開始乾癟,即便是凜冽的寒風,卻依然掛在樹上。「原本已經沒有了生命的冬橘,卻展現出了另一種生命力,於是我想通過作品來記錄這種生命的張力。」
每一顆樹上的冬橘都有著不同的形狀,管永雙手中創作的每一件「冬橘」也是獨一無二。
「作為一個手藝人,我想要去關心身邊事物的變化,將所見、所聞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去呈現。」管永雙說,時代基因不同,榮昌陶的表現形式會發生改變,但不變的是對傳統技藝的繼承與堅持。
管永雙說,作為非遺傳承人,他堅持使用榮昌當地的陶泥進行創作,制陶技藝也堅守古法,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堅持著用最古老的柴燒方式燒制陶器,以追求傳統藝術與新思想的結合。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瀚祥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