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者弘毅 行者無疆——專訪中國攝影藝術家曾毅

2020-12-11 旅遊世界雜誌社

曾毅,中國攝影家、策展人和社會活動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二級教授,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榮譽院士。現任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執行主席、東方國際攝影藝術促進會主席。從事攝影創作50年,並在國內外榮獲眾多獎項和榮譽,20多年來應邀在歐美舉辦個人攝影藝術世界巡展、進行講學及學術交流活動,在歐美各國產生了廣泛影響。近百幅作品被各國博物館、美術館和藝術機構收藏。30多年來曾先後組織策劃了「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 「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展」 「首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 「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等各種具有重要影響的活動。他策劃創辦的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在國內外都具有重要影響,是攝影界的一個重要國際文化品牌。曾毅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是一位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攝影丨曾毅 文丨本刊記者 劉翠霞 朱國偉)

上世紀70年代,曾毅在單縣農村拍攝的豐收場面的照片

1979年曾毅參加省攝影創作小組在大魚島創作時的工作照

1980年曾毅調濟南市攝影家協會負責協會日常工作,圖為曾毅在攝影學習班上講課

1981年曾毅出席全國青年攝影創作座談會,圖為全體代表合影

1985年中國文聯作家藝術家訪問團在長江三峽進行創作(左一為陳長芬)

Q:《旅遊世界》 A:曾毅

Q:請問您是何時、因何與攝影結緣的?從一開始接觸攝影到現在,您覺得自己在攝影上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和心得是什麼?

A:從我開始接觸並喜歡攝影到今天,可以說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了,我對攝影的興趣和愛好,完全是受我父親的影響。我父親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他非常愛好攝影並經常為學校拍攝運動會和畢業照,我上初中時經常晚上幫他在家裡洗印照片。

孔子曰「十五而志於學」,1964年我十五歲初中畢業離家求學時,父親送給我兩套書:一套是舊版線裝的《論語》,一套是吳印鹹編著的北京電影學院教材《攝影藝術表現方法》,這兩套書50多年來一直珍藏在我的身邊並使我終生受益。前者教我學會了如何為人處事,後者教我學會了怎樣攝影創作,就是靠這兩套書,五十多年來我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直遵循堅守著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祖訓一步步前行,並把我的初心夢想變成了今天的現實。

1968年我從山東省商業學校畢業,被分配到魯西南一個偏遠縣城的商業公司做統計員,1970年我調到縣照相館,開始跟著師傅學拍照,整天在工作室衝洗底板、洗印照片、修板放大,還經常騎自行車下鄉趕集串戶,給農民百姓拍全家福和結婚照。在照相館六年的實踐中,我練就了一手硬功夫,為我今後的攝影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功底。1976年我調到縣文化館負責宣傳報導,從那時我開始進行業餘創作,並經常參加一些地方展覽,還在《山東畫報》、《大眾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作品。

1979年是我的「而立之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中國攝影家協會要在北京舉辦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省影展辦公室組織了一個攝影創作小組,我從魯西南的縣文化館借調到山東省美術館影展辦公室,參加了由華鐵林、荊強、張敦林我們四人組成的省攝影創作小組。到淄博、青島、煙臺等地深入生活進行創作,其間我拍攝的一幅《八仙過海》參加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並獲得山東省一等獎。1980年我被正式調入濟南市文聯,負責濟南市攝影家協會日常工作。

1981年我參加了中國攝影家協會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青年攝影創作座談會,會上見到了我仰慕已久的攝影大師吳印鹹、黃翔、袁毅平、呂厚民、蒼石、吳寅伯、呂相友、柳成行等攝影界的前輩,其間我還有幸見到了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主席卡帕,當時我請他在照片上簽字時的激動心情至今仍記憶猶新。隨後我又參加了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攝影培訓班,有機會進行了系統創作實踐和攝影理論的學習。

1982年我被批准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1984年開始在《中國攝影》雜誌發表作品。1985年我被邀請參加中國文聯藝術家訪問團,和著名作家白樺、峻青,攝影家陳長芬、袁廉民、顧東升等全國文藝界的藝術家一起到長江三峽深入生活進行創作。這一年我和孫周(著名電影導演)一起被共青團山東省委評為「山東省新長徵突擊手」。

1986年1月,我在山東省美術館舉辦了我的第一次個人展,吳印鹹老師專門題寫了「探索創新」的題詞,著名美術理論家、書法家沈鵬先生親筆為我撰寫了展覽前言。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袁毅平老師代表中國攝影家協會親臨濟南展覽現場致辭祝賀。侯波、呂厚民、陳勃、呂相友、朱憲民、陳長芬、王文瀾、任國恩、吳鵬、賀延光、王苗、羅小韻等及中國攝影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等全國許多攝影組織都發來電報和賀信。作為一個時代的印證,這些電報和賀信我一直都珍藏至今,因為那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攝影界我的良師益友們純真情感的見證,如今都已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和芳華時代的美好記憶。

同年三月,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成立,我被推選為主席,這一年在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攝影協會、共青團山東省委和濟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參與下,我策劃組織的「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在濟南成功舉辦。

1989年我進入了「不惑之年」,為更好地組織各種攝影活動和開展國際攝影交流,在省委領導和攝影界前輩的大力支持下,我發起創辦了東方國際攝影藝術基金會(即現在的促進會)。1992年我組織策劃了由東方國際攝影藝術基金會與中國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同年我組織策劃的《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展》歷時十年時間,先後在美國、韓國、義大利、德國、巴西、阿根廷等歐美亞各國巡展出,期間並開展了一系列的國際攝影交流與合作。

1999年在我「天命之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個人作品集《天命集》,這一年我的個人攝影展也應邀在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舉辦,之後便陸續在歐美十幾個國家進行巡展。2006年我被調入大學,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擔任館長並被聘為教授和研究生導師,後來被評為國家二級教授。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我組織策劃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和「小孔成像」國際學術研討會。雙年展十四年來已經連續做了七屆,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品牌。

2009年到了「耳順之年」,為加強中美兩國攝影交流,我把美國職業攝影師協會(PPA)引入中國,並組織舉辦了「影像亞洲」國際職業攝影師大會和齊魯國際攝影周。2013年我被聘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和北京國際攝影周策劃總監,並先後組織策劃了寇德卡、納切威、薇薇安·邁爾、優素福·卡什、郎靜山等世界攝影大師的原作展和學術研討會。

2019年我進入了「從心所欲,不逾距」的古稀之年,我70歲從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正式退休。可是我退而不休,一直忙活著一些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這一年在文化和旅遊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及中國駐義大利大使館的大力支持下,3月在義大利世界文化遺產卡塞塔絲綢博物館舉辦了《我們的絲路——中外攝影藝術作品展》和「中意文化與旅遊領域融合發展的歷史與機遇研討會」。12月我收到了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邀請函,邀請我出席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榮譽院士」頒授儀式和米開朗基羅金質獎章頒獎典禮。2020年1月我參加了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的「榮譽院士」頒授儀式後,又被義大利切爾維納拉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最近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幾個月來我趁機宅家,開始整理我幾十年積存的大量圖文資料。準備用一年的時間,梳理出一個眉目後,從2021年開始計劃用三至五年的時間,著手編寫我的個人傳記:《爿片集——我的攝影之路與藝術人生》(左集《士者弘毅》/右集《行者無疆》),出版一本我的個人作品集《守望鄉土——曾毅攝影藝術作品集》,同時還打算在封筆付梓之時再做一個回顧展,爭取儘量不給自己留下遺憾。最後完成家父的囑託,踐行祖上庭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為自己的攝影人生劃上一個滿意的句號。

以上就是我簡略的攝影經歷,也是我攝影人生的回顧與願望。說到人生經歷,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孔子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對人生每個階段最精闢的闡釋。

1986年1月曾毅攝影藝術展在山東省美術館舉辦,吳印鹹為展覽題詞,沈鵬撰寫前言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袁毅平專程赴濟南參加開幕式並與省青聯主席吳愛英等合影留念

侯波、袁毅平、呂相友、呂厚民、朱憲民、王苗、車夫等發來的祝賀電報

1986年3月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成立,曾毅擔任協會主席

1989年4月8日,東方國際攝影藝術基金會第一次理事會在北京召開

Q:您最欣賞的攝影家是誰?您認為一個優秀的攝影人應當具備哪些素養?

A:其實國內外很多攝影大師我都非常欣賞或者敬仰,比如布列松、亞當斯、尤斯曼、寇德卡、優素福·卡什、郎靜山、吳印鹹、陳復禮,還有薇薇安·邁爾等等,他們都是我心目中最崇拜的大師和偶像。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甚至決定我攝影人生的,反而是美國20世紀初的攝影師劉易斯·海因。那是1979年10月在山東省美術館,我觀看了劉易斯·海因的攝影展後,對我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徹底改變了我的攝影觀念和方向。他因上個世紀20年代拍攝了大量表現美國童工生存和工作狀態的照片,在美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促使美國國會頒布了童工法,開始禁止聘用童工,促進了美國的社會進步。

在這之前我從未想到攝影竟有如此巨大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可以說海因的這些作品對我的攝影人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正如美國聯繫圖片社總裁、國際著名策展人羅伯特·普雷基在為我的作品集《鄉土》撰寫的序言中所說的:「曾毅有幸『邂逅』了海因,通過海因的作品使他認識到了攝影不僅僅是用於表現美麗的風景和善良的面孔,更重要的是要去記錄社會現實和推動社會進步,這才是一位攝影師的歷史責任和社會擔當。作為一名攝影家,曾毅緊跟著他心目中的大師劉易斯·海因的腳步,幾十年來他在他的家鄉和偏遠的鄉村拍攝了大量表現貧苦百姓生活和他們生存狀態的照片。曾毅作為一個有良知、有愛心的攝影家,多年來他一直牽掛、思念、追憶著鏡頭中的那些老人和孩子,並已漸漸成為他的一種鄉愁。曾毅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記錄,實際是對人性的一種尊重。我相信不久,曾毅拍攝的這些影像,就會像海因當年拍攝的童工一樣很快成為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歷史記憶」。

作為一個優秀的攝影師,我想應當首先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擔當,要有一顆抑惡揚善、主持正義的善良之心,但同時更需要具備一種批判精神。前者一般容易做到,而後者則不然,因為批判精神不但需要有勇氣,更需要有思想、有智慧。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自人類擁有了批判精神就仿佛掌握了普羅米修斯帶來的生命之火,正是這把火才有力地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所謂批判其實就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歷史和現實作甄別和審視,對人和事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解剖,以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989年曾毅出版個人作品集《天命集》

2006年曾毅調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任美術館館長、教授和研究生導師

2009年PPA國際職業攝影師作品大展評選在濟南舉行

曾毅與裡卡爾多 · 布西、朱憲民、王璜生等被聘請為北京國際攝影周顧問

2020年1月18日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榮譽院士授予儀式和米開朗基羅金質獎章頒獎典禮隆重舉行

Q:很多國外攝影師的簡介都著重於描述其研究領域,而中國的攝影師卻側重於介紹會員級別、獎項、頭銜。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A:你說的這種情況其實在國內和國外都同樣存在,當然相比之下國外的攝影師更看重的是他的藝術成就和學術成果,可能中國有一些攝影師,請注意我說的是有一些(不是所有)攝影師因為自身藝術成就和研究成果不足,所以就會拿頭銜、官位和級別來做補充,藉此來為自己加分提升自己的身價。當然在中國當下,大家還是比較習慣看重一個人的頭銜、官位和級別,而不太注重他的藝術成就。但凡出席會議、參加活動開幕,首先要介紹你的頭銜和官位,主席臺是按官職大小排座次的,沒有頭銜的藝術家一般都是要坐在邊上或者臺下,這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現狀。我認為這倒也無可厚非,因為級別和頭銜畢竟也是他自身價值的一部分,其實國外也一樣。

當然一些攝影師尤其是青年攝影師,參加各種展覽、比賽和參展獲獎,我們應當積極鼓勵和支持(我就是在前輩的鼓勵和支持下走過來的),因為這畢竟也是檢驗一個人藝術成果的一種方式,當然並不是全部。一個人的官職和級別是無法提升和替代你的藝術成就與學術成果的,有時反而是你的一種包袱。其實很多著名的攝影家甚至攝影大師,他們的藝術成就是非常大的,但他們都從來不怎麼關心什麼級別、職務和獎項。一個人的藝術成就和研究成果完全要靠自己去努力獲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但一個人的職位、職稱、級別則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各種手段去得到。但是我對這兩者都是非常尊重的,因為每個人走的路不一樣,大家都需要有一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Claudio Rocc院長宣讀完頒獎詞後,曾毅發表獲獎感言

Claudio Rocc院長與曾毅院士在頒授儀式後合影

1980年3月《劉易斯 · 海因的攝影作品展》在山東美術館展出

2008年曾毅在紐約美國聯繫圖片社總部與普雷基、李振盛合影

2014年普雷基為曾毅攝影作品集撰寫序言

Q:有人說,攝影是一門技術;也有人說,攝影是一門藝術,您是如何看待的?

A:其實攝影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攝影藝術是通過技術來完成的。首先攝影家要通過相機去完成創作。相機、鏡頭、光圈、快門、焦距、景深、膠片、像素等等,這些元素的運用都屬於技術範疇。而相機就像一支筆,在不同的作家手中會寫出不同的文章,在不同的畫家手中會繪出不同的畫作,同樣相機在不同的攝影師手中就會拍出不同的作品,關鍵不是看你拿什麼樣的相機,而是看按動相機快門的是什麼樣的人。

2007年曾毅在沂蒙山深入生活時看望抗戰老兵夫婦

2015年曾毅在大涼山拍照時與彝族兄弟交談

2015年曾毅在大涼山深入生活時與彝族夫婦合影

自然·社會·人 美術攝影展

1986年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評選現場

Q:現在拍攝的門檻越來越低,有些手機拍客比攝影師都快一步。作為一位專業的攝影家,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A:當今我們雖然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民攝影的數碼時代,但我並不認為現在拍照的門檻越來越低,相反我倒認為是門檻越來越高了,拍照越來越難了。為什麼呢?因為難就難在拍照的人越來越多了,門檻高就高在拍照太容易了。正因為拍照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水漲船高,想拍出好的作品反倒是越不容易了。會寫字的人比會拍照的人多得多,但並沒有因為大家都會寫字而降低成為書法家的門檻,相反門檻反而越來越高。特別是再加上我們現在深入生活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越來越多的攝影師為此感到越來越困惑。

1986年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頒獎典禮在山東省體育館隆重舉辦

獲獎代表餘海波在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頒獎典禮上發言

新星杯 / 《曙光》劉偉雄

最佳瞬間獎/《第一回》楊耀桐

最佳探索獎/《三幹會的午餐》侯書明

Q:據我所知,您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家,還是一位傑出的策展人,請問是什麼契機讓您涉足策展工作的?您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A:其實從1980年我調到濟南市攝影家協會,大量的日常工作就是組織會員創作、舉辦展覽、進行攝影培訓和交流活動。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大,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開始深刻地影響到中國藝術界,各種文藝思潮空前活躍,中國文化藝術進入到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期。1979年後出現的「星星美展」和《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四月影會),標誌著一個動蕩與變革的美術新紀元的開始。被稱為當代中國藝術史上啟蒙運動的「85美術新潮」,實際上是一次「五四精神」的再現和中國式的視覺革命,是中國文藝界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1985年是國際青年年,我曾和山東美術界的朋友一起參與組織舉辦了「國際青年年山東青年美術書法攝影展覽」。受「85美術新潮」的影響,全國各地的青年攝影群體紛紛崛起。

1986年3月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在共青團山東省委的支持下應運而生,我被推舉為主席。這一年恰逢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和平年」,我抓住這個契機,準備組織策劃一個全國性的青年攝影大獎賽,我帶著方案和協議跑到北京,首先到了紅星胡同61號中國攝影家協會,向協會書記處書記呂厚民老師做了匯報,當即得到他的大力支持。然後又找到時任中央電視臺楊偉光臺長,因為事先我通過山東電臺老臺長陳日辰打過招呼,所以楊臺長也很順利的籤字同意做主辦單位。有了「尚方寶劍」,我便和山東青年攝影家協會的夥伴們一起,開始組織籌備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

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雖然已過去30多年,但是很多人至今仍然記憶猶新。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博士在《中國視野的國際影像》文章中寫道:「如果說《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是中國新時期攝影史的一個開端,那麼1986年在濟南舉辦的『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則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攝影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和檢閱。『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第一次按照攝影本體語言設置獎項,分別設立了最佳瞬間獎、最佳形式獎、最佳探索獎、最佳構思獎、最佳黑白獎、最佳色彩獎、最佳風光獎等等,不僅使人們對於攝影語言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鼓勵了不同攝影風格的攝影人進行創作探索。這說明經『四月影會』和『85美術新潮』之後,中國對國際當代藝術的認識已經經過了接受與消化的階段,開始融入國際潮流並顯現中國獨特的藝術精神。在今天各種類型的攝影展的作品中,仍然不難發現『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影響的痕跡」。

著名攝影評論家鮑昆在評論那場大獎賽時寫道:「整個上世紀80年代的攝影文化活動,可謂風起雲湧,在80年代中期北京的現代攝影沙龍,連續舉辦兩次展覽後,更為引人注目的全國性攝影活動,就是山東濟南舉辦的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這一年三月,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成立了,以曾毅為首的一些年輕攝影人迎合當時舉國上下高漲的改革浪潮。摩拳擦掌準備在熱火朝天的新時期大幹一場,為正在崛起的攝影文化浪潮推波助瀾。以一個省青年攝影協會的名義舉辦一次全國性活動,這在當時的中國無疑是一件吃了「豹子膽」的狂妄想法。但當時是千帆競發的奔騰時代,山東省委對這些年輕人的想法不但沒有循例壓截,反而採取了熱情鼓勵肯定的批覆。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無疑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這個想法的順利實現,正是那個偉大時代精神的典型寫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總幹事H·L泰勒博士在發來的賀電中寫道:「我謹向這次重要活動的組織者、三萬多件作品的參賽者以及十名傑出的獲獎者,致意並表示祝賀。我深信你們以和平為主題的攝影比賽,將會為和平事業做出貢獻,必將深入所有試圖通過他們的藝術來挖掘和平真諦的參賽者以及有幸能參加授獎儀式的公眾心中種下和平的種子」。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石少華在賀電中說:「這次大獎賽是參與發展世界和平運動的極好形式,是全國青年攝影藝術家和全國人民對世界和平運動很好的貢獻,也對推動我國攝影藝術的普及和攝影事業的繁榮起了促進作用」。

2006年應邀在北京中國攝影家協會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中舉辦了「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20周年回顧展」。2016年,在第六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上又舉辦了「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30周年回顧展」。正如1986年展覽前言中所寫的:「1986年國際和平年,作為歷史的一頁自然會很快被翻過的,可是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這閃光的一瞬所留下的畫卷卻永遠在中國攝影藝術史上,閃耀著動人的光彩」。

「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大攝影大獎賽」是我幾十年來組織策展的所有活動中,最早的也是最值得記憶的一次。因為上世紀8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是我國文藝界的春天,那時我們年輕一代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踏進了攝影的王國,沐浴著時代的春光一路走來,我們見證了中國30年的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可以說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影響了中國攝影界的很多人,特別是當時的青年人。如今我們都已兩鬢白髮到了遲暮苟度之年,屬於我們的時代將很快被歷史翻過去,明天的世界會更美好,未來將永遠屬於青年人。

要說到對自己的定位,我認為作為一個策展人首先要有奉獻和犧牲精神。有人說策展人就像導演,但是作為一個攝影節或一個大型攝影活動的策展人,在擔任導演前要先做編劇,要先寫好劇本(策劃方案),同時還要兼任製片和劇務,甚至有時還要擔任演員和觀眾的角色。一個好的策展人,不但要有廣泛的人脈,更重要的是要有眼界、有格局,要有超前意識,要有學術高度。

就我個人而言,幾十年來我一直堅持一邊拍照一邊策展,正如朱憲民先生在CCTV採訪時說的:「曾毅同志長期以來始終堅持攝影創作,我看過他的很多表現和記錄淳樸善良的農民和父老鄉親的作品,他的作品有很大影響。但是他卻一直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全國性的攝影活動,另外自己勤於創作,曾毅同志這兩個方面在中國攝影史上都是有貢獻、有記錄的」。

最佳形式獎/《人間》李森林

1979年「四月影會」主辦的《自然 · 社會 · 人藝術攝影展》在北京開展

1986年鮑昆和羅小韻在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評選現場討論

2006年《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20周年紀念展》在北京中國攝影家協會成立50周年活動上展出。

2016年《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30周年紀念展》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辦。

Q:您策划過哪些影響較大的國際攝影交流活動?這些活動對中國攝影藝術的推動起到哪些作用?

A:我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組織策劃了不少各類國際文化活動:首先要說的是1990年我組織策劃的《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展》。這個展覽歷經十年的時間先後在濟南、曲阜、北京、美國舊金山、韓國漢城(首爾)、義大利維泰博、德國波恩、巴西聖保羅、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進行巡展,並舉辦孔子思想論壇。通過大量珍貴豐富的文獻資料與生動翔實的圖片,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生平及其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對東方、對世界的影響。展覽讓各國觀眾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展覽得到各國思想界和文化界及上層社會的高度關注並在各地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同時我還編著出版了《大哉孔子》大型文獻畫冊,文化部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禮品,贈送給各國駐華使館的官員和專家。還在北京大學召開了《大哉孔子》座談會,國學界泰鬥張岱年、任繼愈、季羨林、馮其庸、湯一介、吳良鏞、陳來、劉大鈞等出席座談會。華國鋒、程思遠、谷牧、周谷城、匡亞明、孔德成等專門為展覽題詞並致函祝賀。孔子文化攝影展是我國最早向世界推出的傳播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專題攝影展覽,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孔子思想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十年後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首爾)正式揭牌,隨後孔子學院陸續在世界各國成立,據悉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國已在全球154個國家設立了548所孔子學院。

其次要介紹的是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這是2006年我調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之後組織策劃的第一個國際性活動,至今已連續14年舉辦過七屆。2006年8月為紀念「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20周年,在東方現代藝術館舉辦了一個「當代國際攝影發展論壇」。正好恰逢我在濟南承辦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二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節學術委員會會議」,藉此機會召開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學術規劃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攝影家、攝影理論家和策展人,如朱憲民、劉雷、鮑昆、王苗、陳小波、李樹峰、胡武功、王徵、顧立群、曾璜、劉鐵生、張曉蓉、段煜婷、楊大洲等齊聚泉城,對舉辦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獻計獻策。

1986年朱憲民、王文瀾在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現場評選

餘海波、於雲天、劉偉雄等部分獲獎者與《大眾攝影》主編佟樹珩和曉莊等在濟南合影。

2016年紀念「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30周年座談會」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辦。

1990年為籌備孔子攝影展,曾毅和他的夥伴們在孔林拍照

曾毅和他的夥伴們製作《中國孔孟文化攝影展》展板

14年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得到了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美國職業攝影師協會(PPA)、英國皇家攝影協會(RPS)及世界各國攝影組織、機構、院校,包括各國攝影家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十幾年來先後累計有50多個國家的十多萬國內外攝影師、愛好者和大學生積極投稿參加雙年展。先後舉辦過中外攝影大師佩德羅·梅伊爾、納切威·詹姆斯、寇德卡、尤斯曼、薇薇安·邁爾、郎靜山、張照堂等以及攝影新銳和青年攝影師的學術展、專題展和試驗展,推出青年攝影師資助計劃;舉辦了「小孔成像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際策展人與藝術市場高端論壇」 「關於影像語言的越界對話」 「影像國際互聯峰會」 「影子的影子——東方智慧論壇」 「影像實驗的價值」 「中國攝影師攝與世界攝影大師詹姆斯·納切威對話」等50餘場學術論壇和研討會以及近百場學術講座;編輯出版了《世界職業攝影師優秀作品集》《當代國際優秀攝影作品集》《影子的影子》《顯影》《非像說》《乾坤灣》《底片》《隱沒地》《伊人伊像》《非常像》《山北象》《華山論》《顯影——納切威、寇德卡、尤斯曼與中國40位攝影師》等近50部(冊)學術論著和作品集冊。雙年展從2006年創辦以來,一直堅持國際化和學術性,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重要的國際文化品牌。

1990年《中國孔孟文化攝影展》在山東省美術館開幕

1991年《中國孔孟文化攝影展》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

1993年《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展》在韓國漢城(首爾)成均館開幕

1999年《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展》在義大利開幕

2001年《中國孔子文化圖片展》在巴西聖保羅國家移民博物館展出

最後要說的是2017年在山東舉辦的「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大家知道,世界攝影大會是由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組織的世界攝影盛會,每兩年舉辦一次,被譽為全球攝影界的奧林匹克。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承認的國際攝影組織,1950年在瑞士成立,由90多個成員國的400多個攝影組織組成,它代表著全球近200萬業餘和專業攝影師的利益。中國攝影家協會1981年被接納為國家成員組織,東方國際攝影藝術促進會2007年被接納為地方成員組織。2016年我率東方國際攝影藝術促進會代表團去韓國首爾,參加國際攝聯(FIAP)第33屆代表大會,申辦「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舉辦權。通過激烈的競爭和70多個國家的與會代表投票,並經國際攝聯(FIAP)董事會正式批准,中國獲得了「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的舉辦權。2017年8月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國際攝聯(FIAP)與山東省旅發委、山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山東省文化廳和東方國際攝影藝術促進會等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在濟南泉城廣場拉開序幕。來自世界43個國家的330多位攝影大師匯集齊魯大地,在濟南、泰安、曲阜、聊城、淄博、濰坊、青島等地進行了十多天的採風創作。大會期間國際攝聯(FIAP)授予泰山為「世界攝影基地」,經文化部正式批准在青島召開了「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合作峰會」,會上「一帶一路」沿線39個國家共同發起成立「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並發表了《青島宣言》。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在青島設立永久聯絡處、永久展覽中心和永久攝影基地。「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在山東的成功舉辦,得到了國際攝聯(FIAP)董事會及世界各國攝影組織的高度評價,各國攝影師拍攝創作的大量反映我國社會發展、城市建設、人民生活、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的作品,回國後他們在各自國家的報刊、網站和自媒體發表展示並參加各種國際攝影比賽和展覽。把他們親眼看到和拍到的影像中國,通過作品向世界各國講述和傳播中國故事。這對提升山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我們的城市形象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對促進山東的文化和旅遊事業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94年《大哉孔子》文獻畫冊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辦,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大哉孔子》

1994年曾毅將《大哉孔子》畫冊贈送給華國鋒同志,受到高度評價

2006年為紀念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20周年,在東方現代藝術館舉辦當代國際攝影發展論壇

2006年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普雷基、李振盛和梅伊爾三位大師齊聚泉城

2008年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頒獎典禮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行

2016年以曾毅為團長的中國攝影代表團在國際攝聯第33屆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

:經過與會70多個國家的代表投票一致通過並經國際攝聯董事會批准,中國獲得了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的舉辦權

2017年8月8日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在濟南泉城廣場拉開序幕

2017年8月9日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命名泰山為世界攝影基地,裡卡爾多 · 布西主席在泰山岱頂向泰安市政府授牌

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在青島勝利閉幕

2017年8月14日經文化部正式批准,在青島召開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合作峰會。

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成立大會發表《青島宣言》並在青島設立永久聯絡處、永久展覽中心和永久攝影基地。

相關焦點

  • 士者弘毅 行者無疆——專訪中國攝影藝術家曾毅
    前者教我學會了如何為人處事,後者教我學會了怎樣攝影創作,就是靠這兩套書,五十多年來我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直遵循堅守著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祖訓一步步前行,並把我的初心夢想變成了今天的現實。
  • 中國國家話劇院話劇《行者無疆》在巴黎上演
    2月2日,在法國巴黎,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表演《行者無疆》。 中國國家話劇院話劇《行者無疆》於1月28日至2月2日在巴黎與法國觀眾見面。作品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為靈感,由中法藝術家聯合打造。該劇於2018年在中國國家話劇院首演。
  • 中國國家話劇院《行者無疆》巴黎巡演
    【歐洲時報】受巴黎13劇院Théatre 13的邀請,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行者無疆》於2020年春節期間——1月28日至2月2日在巴黎市立13劇院的塞納劇場(Salle Seine)與法國觀眾見面。
  • 中國國家話劇院話劇《行者無疆》在法國巴黎上演
    (2月2日,在法國巴黎,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表演《行者無疆》 塞利亞·迪蒙·馬萊攝圖)中國國家話劇院話劇《行者無疆》於1月28日至2月2日在法國巴黎與觀眾見面。作品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為靈感,由中法藝術家聯合打造。該劇於2018年在中國國家話劇院首演。
  • 《中國當代名石大全》「行者無疆」奇石藝術品權威發布!
    【中國好石頭】行者無疆權威發布《行者無疆》典藏中國——————行者無疆行者智通三人行必有我師行者乃健▲《行者無疆》本中國好石頭「行者無疆」作品名稱:《行者無疆》尺寸:22\17\15cm石種:黃蠟石凍玉產地:江西作品人:趙仲華電話:13507969559中國石譜網中國好石頭
  • 《行者無疆》
    這期間,他以《文化苦旅》和《山河之書》作為考察中華文明的記錄,以《千年一嘆》作為考察伊斯蘭文明的記錄,以《行者無疆》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 全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餘秋雨以前的幾部著作。
  • 《行者無疆》中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探析
    散文集《行者無疆》不同於一般的散文遊記採取浮光掠影式的描寫來記述。而是採用獨特的視角對歐洲的生態景觀、人文現象和歷史遺蹟進行分層次的解讀。沒有走馬觀花式的輕描淡寫,將中國的文明與西方文明進行對比的同時引領讀者深入反思中華文明。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散文,《行者無疆》以其瀟灑飄逸的文風,汪洋恣肆的內容,富有詩意的表達,奔騰磅礴的氣勢徵服了廣大的讀者。
  • 國家話劇院新作《行者無疆》探索絲路文明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記者白瀛)國家話劇院新劇《行者無疆》將於17日在京首演。該劇通過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心路歷程,展現他的家國情懷、堅強信念和開拓精神,旨在穿越千年古道,帶領觀眾聆聽絲路文明的迴響。
  • 再讀餘秋雨《行者無疆》
    再翻《千年一嘆》的續篇《行者無疆》。現代人讀書的口味越來越刁了,很多人甚至表示不喜歡餘秋雨的矯情,可是,用文字表達,真的很少有人能企及他的高度,《文化苦旅》就是最好的佐證。作為普通人,我是通過他的描述才慢慢了解一點歐洲大陸的。
  • 微信頭像也勵志:勇者無畏,行者無疆!(姓氏專屬)
    今天娜娜來創作一期勵志頭像,勇者無畏行者無疆,這是本期的主題,偏商務風格,整體色調暗淡為主,主要是為了突出姓氏的效果,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期作品。勇者無畏行者無疆的意思是,一個勇敢的人是不會有任何畏懼的,會去迎接任何的挑戰,這些勇敢的人為了追求理想,不會有任何的邊界可以限制住勇敢者的行動。什麼是勇者無畏?當一個人心無雜念的時候,那就是一個勇者,他會為了自己的目標什麼都不怕,而且必須要完成。
  • 旅行攝影拍照技巧公開 專訪旅行攝影師行者橙子
    旅行誰都喜歡,但是旅行攝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旅行攝影真的只是邊玩邊拍照嗎?旅行攝影的難點在哪裡?旅行攝影師喜歡的題材是什麼?旅行攝影師如何選擇自己喜歡的相機?今天,我們就通過對旅行攝影師行者橙子的專訪,來解答這些疑惑。
  • 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在京舉辦
    23日,「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全國巡展最後一站將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會聯合主辦,並得到中國國家畫院大力支持。展覽將展出杜滋齡先生從早年自學繪畫至今所創作的中國畫、寫生、速寫、素描等共計百餘件作品,展覽以文獻和作品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呈現杜滋齡先生的藝術歷程及其多面探索。
  • 話劇《行者無疆》將首演 創新呈現張騫出使西域的經典絲路故事
    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的原創話劇《行者無疆》將於5月17日—27日在國家話劇院先鋒劇場上演。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原創話劇話劇《行者無疆》發布會原創話劇《行者無疆》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為靈感,以包容開放的敦煌文化為精神內涵,汲取《山海經》的神奇幻妙,聚焦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心路歷程,展現他的家國情懷、堅強信念和開拓精神,並通過夢境與想像兩個時空焦點,進入他豐富而神秘的心靈世界,帶領觀眾穿越千年古道,聆聽絲路文明的迴響。
  • 《行者無疆》我們都成為過客,遊歷世界的文明瑰寶
    《行者無疆》中記錄了著名作家餘秋雨先生所實到達探訪的歐洲26個國家中96座城市的自然和人文風光,詳實地記錄了作者考察歐洲文明的全過程。《行者無疆》的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果斷的表達了重大鮮明的主題,運用別具一格的典雅流暢凝練傳神的文字敘述從而表達出最深刻精邃的對人生、對文明理性思考。《行者無疆》重在對歐洲文明的解讀,並借歐洲文明的發展來引導讀者回過頭來審視自身的文明,希冀在中西文明的對比中獲得對中華文明的一種更加清醒的審視,反思自身的強大與欠缺。這種鮮明重大的主題在文化歷史散文中是少見的。
  • 《行者無疆》
    這期間,他以《文化苦旅》和《山河之書》作為考察中華文明的記錄,以《千年一嘆》作為考察伊斯蘭文明的記錄,以《行者無疆》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 全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餘秋雨以前的幾部著作。
  • 【徵文】勇者無畏,行者無疆
    站在畢業離別的十字路口,腦海裡的那個聲音又響起來了——「你害怕嗎?」我叫羅木,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的本科應屆畢業生。我來自赤道幾內亞,一個人口不多,卻擁有「森林王國」之稱的美麗島國。五年前的夏天,當我雙手捧著來自中國的入學通知書,既興奮又忐忑。去中國學習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而我馬上就要踏上這段尋夢之旅,開啟新的人生階段了。當然,未知的一切也讓我覺得不安,地球另一邊等待著我的那個中國究竟是什麼模樣?
  • 在路上,行者無疆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我有兩個願望: 行者無疆
  • 「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開展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專電(記者周瑋)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行者無疆》中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探析
    散文集《行者無疆》不同於一般的散文遊記採取浮光掠影式的描寫來記述。而是採用獨特的視角對歐洲的生態景觀、人文現象和歷史遺蹟進行分層次的解讀。沒有走馬觀花式的輕描淡寫,將中國的文明與西方文明進行對比的同時引領讀者深入反思中華文明。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散文,《行者無疆》以其瀟灑飄逸的文風,汪洋恣肆的內容,富有詩意的表達,奔騰磅礴的氣勢徵服了廣大的讀者。
  • 廖佳:行者無疆 夢想無界
    捷達相隨,她十次穿越中國大陸,行程6萬2千多公裡。在2004年,總裡程23萬公裡,穿越世界六大洲四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偉大長徵使她成為了第一個完成環球自駕旅行的中國人。  廖佳最喜歡的方式就是行進在路上,而奧運會是她路上最濃重的夢想。2000年9月,為宣傳北京申奧,她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單車申奧3萬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