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民國最火的校園歌曲,在學校畢業典禮、同學友人道別時隨時都能聽到。
《送別》發表於1915年,因為喜歡的人太多,數十年來,這首歌先後被《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眾多影視劇選作插曲,又被樸樹、陳綺貞、「唐朝」樂隊等歌手翻唱,至今人們耳熟能詳。
長亭、古道、晚風、夕陽、濁酒、天涯,再加上「知交半零落」、「今宵別夢寒」的悽涼感傷,《送別》總會讓人想起元代戲劇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還有範仲淹的《蘇幕遮·懷舊》:「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填詞之所以悲傷,是因為友人的離別。
李叔同早年寓居上海時結識了「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曾在其「城南草堂」居住。後來因社會變幻、仕途不順等各種原因,許幻園破產,百萬財產和家業蕩然無存,他憤而進京要去找袁世凱討公道。
當時李叔同和他的日本妻子剛回上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為摯友寫下了這首《送別》,其後沒幾年便出家為僧。
因為《送別》詞曲意蘊悠長,有著十足的中國古典風,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這也是李叔同的作曲,其實這本來是首美國通俗歌曲。李叔同是根據約翰·奧德威的《夢見家鄉和母親》填的詞。
更好玩的是你肯定想不到這首曲子居然是黑人音樂。
19世紀末,美國樂壇流行一種怪玩法,歌曲模仿黑人音樂旋律創作,而由塗成黑臉的白人歌手來演唱。
奧德威就組過一個這樣的「黑臉吟遊樂團」在全國巡演,這首《夢見家鄉和母親》就是這樣的歌曲。
李叔同最早聽到這首歌並不是這個正宗的美版,而是日本的二手。
1907年,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將《夢見家鄉和母親》填了日文歌詞,定名為《旅愁》——「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獨身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憶故土,思故人,高堂會雙親。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夢斷心」。
這首歌很受日本人的歡迎,跟我們一樣,也有很多日本人以為《旅愁》是日本的傳統兒歌。2007年,《旅愁》還入選了日本百首經典名歌,至今傳唱不衰。
當年李叔同就是在留學日本時聽到了這首歌,多年後填了《送別》。
雖然在中國和日本都廣為傳唱了百來年,這歌現在在美國卻幾乎沒人知道了,原版的《夢見家鄉和母親》只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流行過一段時間。文化藝術就是這樣,「愛者得之」,它不屬於創作者,而是需要它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