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62歲了,每天穿梭於大街小巷,在牆體、電錶箱、窨井蓋上作畫,不但鍛鍊身體,還能將孝道文化、國家政策、非遺國粹等用自己的筆展現出來,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4月22日上午,正在位於鄭州市花園路與廣電路交叉口的變電箱上作畫的張鐵來告訴記者,他從1988年開始搞彩繪,至今已畫了2000多個牆體彩繪作品,而且將會「活到老,畫到老」。
張鐵來是「老鄭州」,現任河南省華夏文明促進會副會長,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7年被鄭州市政府授予愛心助殘書畫家稱號,作品多次在全國書畫大賽中展出、獲獎。
他曾參與承德避暑山莊,山東義靜寺,開封龍亭、包公祠,鄭州綠源山水蓮花寺等彩繪創作。
「我以前畫的大多數是古建築,畫牆體彩繪是從2000年才開始的。近年來,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美化環境是每個市民的願望,而牆體彩繪可以讓城市變得更美。」
在張鐵來看來,城市建設中,變電箱、窨井蓋一直素顏,一直被忽視。
「如今,我們用彩繪的形式,給它們定義成不同的風格,讓變電箱也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張鐵來說:「以前很多人覺得這些東西是無關緊要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內容,我覺得這是市民思想上的進步,我也越畫越有勁。」
與畫古建築不同,牆體彩繪宣傳的是傳統文化,講究的是意境和意思,有發揮的空間,但無論如何發揮,都要做到有意思,能夠看圖說話。
在顏料選擇上,他們一般選擇丙烯等耐腐蝕、環保型顏料,風吹日曬雨淋,依然可以保持色澤鮮豔。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這些畫,張鐵來每畫完一個,都會在上頭塗一層清漆,「肯定還是會褪色,但以後可以修補起來」。
張鐵來早期主攻書法和國畫,也涉足油畫,現在每天還會在閒暇之餘畫上幾筆。「文化牆這種宣傳方式通俗易懂,而且生動有趣,對於城市形象宣傳有很好的作用。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用這種方式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張鐵來告訴大河網記者。
一個大的變電箱要畫3面,一個人的話需要一天時間,張鐵來告訴記者,他們現在已經組成了團隊,以更好地為城市美容。
除了沿花園路的變電箱之外,我們還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看到這樣的彩繪作品,窨井蓋、圍牆、橋墩、水管,都可以成為這些「城市美容師」的畫布。
市民李志奇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說:「這些彩繪讓人感覺很溫馨,圖案各式各樣,有親子的、卡通的、運動的、非遺剪紙,還有時尚摩登的,配合著旁邊的標語,扮靚了城市,孩子們特別喜歡,我們真該好好謝謝這些城市美容師。」
來源:大河網
記者:莫韶華 責編:楊劍 審核:郭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