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蹟的蓮蓮:北魏到北宋的時光訊息,佛慧山尋石窟

2021-01-21 樂藝會

時光的味道,是什麼樣的呢?

就在那個初冬的午後,佛慧山間,從北魏的黃石崖,到北宋的大佛頭,在山間的雲霧中穿行,很久很久以前的場景在腦海中一一浮現,揮之不去,卻又再也觸摸不到。

佛慧山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東南,又名大佛頭山,海拔460米,登臨山頂是濟南市區的制高點,可俯瞰整個泉城——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柳浪環繞的明湖,對望千佛山,滾滾東去的大河盡收眼底,這便是佛慧山的獨到之處!

佛慧山陰絕壁上有石窟造像摩崖題記多處,開鑿時間從北魏延續到北宋,鬼斧神工雄偉壯觀。佛慧山下原有古剎佛慧寺,明初改為開元寺,現已湮滅,僅存遺址,遺址處巖壁上有唐代造像多尊,文革時遭到破壞,石壁上存有「山高水長」「逍遙遊」等雄渾遒勁的歷代題刻,行走山間山泉湧動,形成有「秋棠」「甘露」二泉,與趵突泉一起為泉城濟南添景。

黃石崖

知道黃石崖這個名字,再了解到它的地理位置時,我對黃石崖的歷史充滿了好奇。

以千佛山為中心,輻射到四周有一些零散的古蹟,這些古蹟以石窟造像為主,黃石崖是其中之一,相傳,秦時黃石公曾隱居在這裡,又因山石呈黃色,所以就有了黃石崖這個名字。黃石崖石窟是濟南乃至山東地區現存最早的石窟造像群,開鑿於北魏正光四年至東魏興和二年,1979年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是從千佛山南門正對面的小路開始爬山的,黃石崖就在半山腰,一路都有指路牌。快要抵達時,遠遠看到有玻璃反射出的光芒和鐵欄杆,走近才知道如今的黃石崖石窟已經用鐵欄杆和玻璃隔離遮擋起來,不能近距離觀賞了。我只好趴在欄杆上拉近焦距,照片很讓人失望。

山崖中的天然洞穴應該是黃石崖造像的主窟,窟內有東西兩壁,東壁為坐像,佛像背後雕有火焰背光,外飾卷草與花蔓,梅花如意與二龍戲珠等。西壁為立像,服飾流暢自如,刀法細膩,可惜的是,頭部均已被毀。

主窟外西側的石壁正上方鐫刻著北魏正光四年題記,佛像作禪定說法姿態,也許是位置比較高的緣故,它是黃石崖石窟群裡保存最為完好的。

那個初冬的午後,那個叫佛慧山的地方,從山腳到黃石崖,不長的路,卻是長長的回味與凝望。眾人都去聲名遠揚的千佛山,我獨自置身在佛慧山的懷抱,除了打掃衛生的環衛師傅,幾乎沒有遊人與我擦肩。喧囂就在不遠處的耳邊,內心卻是安靜的,或許只有內心的安靜祥和,才不會被外界所左右。

佛慧山上,心如蓮花,一路芬芳黃石崖。

大佛頭

離開黃石崖,繼續尋找佛慧山的標誌大佛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佛慧山海拔460米,又叫大佛頭山,從名字便可看出,大佛頭是佛慧山的標誌。

真是一個好地方啊!千佛山更多的是名氣,而對古蹟感興趣的我更喜歡佛慧山,因為佛慧山現存多處古蹟,它們更是泉城濟南的見證。大佛頭造像,1979年列入市保,目前是山東省省保。佛頭旁邊可見遺址,尚存石塔,兩石塔之間尚存碑記:「齊州大佛寺自景祐二年正月十五,命匠人口三鐫大佛頭,至景祐三年丙子歲六月戊申塑畢」,歷時一年零六個月,這是一個完整的塑造過程,以此推斷,大佛寺及佛頭的建造年代不晚於北宋。

有些時候,故事還在高潮的時候,夢卻醒了;

有些時候,揮起的手還停滯在空中,道別的人兒卻已遠去;

有些時候,約好的人規劃好的路,卻在半途向著其它方向各自延伸而去……

獨自置身在佛慧山的半日時光,嚮往已久的地點,卻是陰差陽錯機緣巧合踏上的行程,註定相遇,註定別過,抹不去的,是記憶中青煙繚繞的大佛。

開元寺

歲月中,風化了石窟的容顏,繼續尋找傳說中的開元寺,然而不經意的轉身俯視,我看到了那遺址的輪廓。

開元寺遺址在佛慧山的深澗中間,自古以來以遍地黃花染金秋的絕佳景色為人讚譽,史稱「佛山秋菊」,是濟南八景之一。歷史上許多名人曾到訪,明清時期還有許多儒生在寺裡讀書。至於開元寺的創始年代,據《續修歷城縣誌·金石三》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的殘字,故推斷隋代即有佛足踏入其間。唐開元年間正式創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間重修,明初改稱「開元寺」,如今,崖壁上還現存眾多摩崖石刻。

石刻與佛像已被現代手法重新上彩描繪過,醒目耀眼,遺址上的老牆還有殘存的古意。

以後的以後很多年過去,我們回首,時光教會了我們什麼?又讓我們銘記了什麼呢?浮光掠影,曾經熟悉的也許會在時間的茶裡消散,屬於我們的是記憶中的微笑?還是閱歷賦予我們的平靜與從容?

風乍起,空氣中夾雜著山野中獨特的泥土氣息,

佛不語,滿壁端莊的面龐留在了我的心底。

全文完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圖文均由作者提供

特別鳴謝蓮蓮的小世界公微號支持

相關焦點

  • 尋古蹟的蓮蓮《從北魏到遼國,覺山寺塔在訴說》
    從北魏到遼國,覺山寺塔在訴說尋古蹟的蓮蓮太行把最美的人文史跡部分留給了山西,我想是的。實際上,覺山寺所處的位置在山西省靈丘縣,靈丘縣歸大同市管轄,歷史上,大同做過北魏的都城,覺山寺,正是始建於北魏。雲岡石窟、方山永固陵,後人對那個遠去的神秘王朝充滿了好奇,而覺山寺,正是北魏文成帝敕建的皇家寺廟,並且是一座與他的身世有關的寺廟。
  • 尋古蹟的蓮蓮:與世隔絕的雲崖寺特窟
    與世隔絕的雲崖寺特窟尋古蹟的蓮蓮特窟的石梯下,我也曾徘徊,這條古道,自古以來商家雲集雲崖寺石窟相比於石窟長廊上的明珠南北石窟寺等等,或許只是微乎其微的小點綴,但是這裡卻是甘肅石窟群的最後止息地。,有介紹說它始鑿於北魏後期,經過歷代修繕,到明朝時達到鼎盛時期,從清末開始逐漸歸於沉寂,漸漸衰落。
  • 尋古蹟的蓮蓮:塔林,靈巖寺印象
    塔林,靈巖寺印象尋古蹟的蓮蓮泰山之美在山陰。經典電影《少林寺》中,很多熟悉的鏡頭重回眼前,闢支塔、千佛殿、塔林,恍惚之間如此熟悉,靈巖寺的標誌性建築都曾是那部老電影的取景地。從東晉到清,僧人們創建了寺院,寺院也造就了一代代名僧。 距今1600多年的歷史,靈巖寺留給後人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墓塔林就是靈巖寺古剎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位於大雄寶殿西側,是靈巖寺歷代住持高僧的安息之地。
  • 尋水泉石窟,訪大美洛陽
    具體內容我就不再詳述,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聽一聽,文章聽著十分的贊,不知不覺我們就已經來到了我們的目地地—水泉石窟 。剛抵達水泉石窟時,著實讓人有些失望,我們遠遠地望見水泉石窟的大門是關閉的。常言道「尋隱者不遇」,難道我們尋水泉石窟也不遇嗎?出發之前,我們早就預料到這種情況,就打算開開心心的周圍逛一逛。環顧四周,我們立刻被周圍的景色「鎮住」了。
  • 美食偵探|又到賞蓮好季節!尋一觀蓮賞味好去處
    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悠遊雲門山 駝山尋古蹟
    悠遊雲門山 駝山尋古蹟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4.25 星期五 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處,石佛二百七十二尊;有道洞「萬春洞」(俗稱陳摶洞),以及歷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題刻、碑碣。山巔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無梁建築,匠工非凡。    主峰西側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即為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裡「李道人獨步雲門」故事的發生地——雲窟。
  • 赤嵌樓中尋古蹟
    (原標題:赤嵌樓中尋古蹟)
  • 「尋城·成都街巷記憶」攝影展在成都古蹟酒店舉辦
    7月10日,「尋城·成都街巷記憶」攝影展在成都古蹟酒店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回到成都文化體驗中心、桉樹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舉辦。作為川西傳統文化與非遺文化的傳播者與保護者,桉樹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本次活動中通過60幅反映老成都街巷的精選攝影作品與古蹟院落「原住民」的動人回憶講解,為大家帶來了一場視覺的盛宴、一首浸潤記憶的心靈之歌。幾千年的的文化底蘊和對外開放的包容態度,造就了今天一個全新的成都。
  • 佛座蓮別稱長生草、觀音蓮、觀音座蓮、佛座蓮
    佛座蓮,景天科長生草屬,也稱長生草、觀音蓮、觀音座蓮、佛座蓮,是一種以觀葉為主的小型多肉植物,也是近年來銷量比較大的多肉植物之一。佛座蓮的形態特徵佛座蓮,主要以其特殊的葉形受到大家的喜愛。發育良好的佛座蓮在大蓮座下面會生出一圈的小蓮座,每年春末還會從葉叢的下部長出類似於吊蘭的紅色走莖,走莖稍端長出蓮座狀的植株。佛座蓮的景觀價值佛座蓮可以單獨種植,作為小型盆栽美化環境。
  • 愛,如此執著,不凡;愛,如此刻骨銘心,讀《蓮絳·緣終》有感
    第二世,胭脂被蓮絳賜名為十五。與蓮絳相愛,秋夜一澈各事輔助,十五還是保護沐色,並知道自己尋錯了人。蓮絳成魅,失去記憶,十五因生蓮初封於冰下六年,最後成了精魅,二人再次相遇,相愛,十五因為是衛舞華的女兒,肩負重任,死於角麗姬之手,魂飛魄散不得輪迴。蓮絳成魔。
  • 南蓮園•記
    吃過早飯,我們準備遊南蓮園池,這是女兒早就計劃的事,隨著香港疫情的跌宕起伏,平時我們都少有出門,此事便也擱下。近期,香港第三波疫情剛出現緩和,港府就放寬了限聚令。香港的交通非常便利,下樓不到兩分鐘就可以乘到轉車的巴士,坐在兩層巴士的頂層,才發現此時二層已屬於我們倆專享。沒有擾人顧慮的女兒,不失時機的介紹沿途的風土人情。穿越灣仔的跨海西隧道,很快就來到尖沙咀。說來奇怪,雖說只是隔海相望但這裡滿眼有了煙火味道,街上人氣明顯不如從前。轉乘地鐵的車站,考慮人流量原因選擇在人流極少的石硤尾站,匆匆略過三站很快就到達這次出行的目的地九龍區鑽石山。
  • 南蓮北荷!弘揚「廉」與「和」,「蓮荷文化」助力上饒文旅
    此項活動的持續開展,不僅有利於當地旅遊發展和鄉村振興,也是我市文化旅遊業深耕「蓮荷文化」的有益實踐。我國是世界荷花重要的原產地之一,「南蓮北荷」是中國十大名花,是勞動人民喜愛的珍貴植物,千百年來已形成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蓮荷文化」現象。《詩經·鄭風》中寫道:隰有荷花;漢樂府詩《江南》有詩句: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愛蓮說》讚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成為千古絕唱。
  • 尋城記|城野皆遊曳,南北各相宜
    趣野古都煙火,尋城有味人間在告別了水都蘇州和石門石家莊之後7月18日北京越野&去哪兒旅行聯合打造的「趣野聯盟」北京越野尋城記·熱獵之旅來到了「帝都」北京以及「禪城」佛山擺脫在工作中沉浸的倦意擁抱自然光下的城市山川與2020款BJ40城市獵人版一起通過造訪特色民宿
  • 龍門石窟訪古記
    相比白馬寺、關林以及「天子駕六」博物館等蜚聲海內外的人文古蹟,龍門石窟似乎更能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畢竟白馬寺作為多次殘破又多次修復的建築物,已經融入了太多明清時代的特點,至於「天子駕六」博物館,除非對歷史頗有研究亦或者有強烈的感情,否則也幾乎弄不清楚之所以然來。
  • 2019年末尋跡麗江大理(三)白沙壁畫、石鐘山石窟
    ,這裡叫做石寶山風景區,距離劍川縣城二十多公裡,有一段山路彎很多,能繞暈,到達景區後,還要坐很長一段班車才能到石鐘山石窟下了班車,步行過一段山路,總算到達石鐘山石窟,石窟下面是一座廟宇】石鐘山石窟開鑿於南詔大理時期,不僅有佛教題材的開窟,還給南詔王開有塑像,第二窟是南詔王閣羅鳳閣羅鳳在位時間相當於唐玄宗至唐代宗時期,和唐朝翻臉,唐玄宗天寶年間唐軍兩次打到大理城下,兩次全軍覆沒,稱為「天寶戰爭」,後面還會去到許多和天寶戰爭相關的遺蹟
  • 蓮瓣蘭開花與春蘭、建蘭有何不同?
    作者:雅惠講蘭花萬紫千紅哪裡尋?盡在蘭蕙中。馥鬱馨香哪裡找?全在芳草裡。天下蘭蕙哪裡存?盡在紅土地。自然芳草裡有?全在滇雲谷。這方見解,為史家的文筆所記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雲南蓮瓣蘭的特色吧。蓮瓣蘭葉質較軟,多弓形彎曲,長35至50釐米,寬0.4至0.6釐米,葉緣有細齒,葉色綠或黃綠色。當然,也有一種寬葉蓮瓣蘭,葉幅寬度與建蘭相似,不多見。
  • 尋跡中原(三)
    石窟寺(最初叫希玄寺)修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石窟開鑿稍晚,在宣武帝時,即孝文帝次子元恪。有發現說宣武帝身染「斑爛」,久治不愈,親赴寺內許願,如病癒將在寺後鑿山為窟,刻石為佛,並將寺內佛像、殿宇及大小物件換新。許願後三月其病得愈,加上龍門石窟修造維艱,於是鞏義石窟寺由此而盛。落成後,「寺院俊俏華麗堪稱天下之冠」。
  • 茶之淨若蓮,清心逸幽
    對於蓮,大概是司空見慣,所以沒有細細品味過。直到讀到《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並且將實物和其對照後,幡然覺得原來平日裡叫的荷花,也如此美。花中,除了梅花,印象深刻的便是蓮花。
  • 周口「滿城文化」採風活動走進淮陽蓮舍
    周口「滿城文化」採風活動走進淮陽蓮舍「滿城文化,墨客尋得羲都古。一湖秋水,文友共賦蓮舍幽」。9月15日,秋風習習,丹桂飄香,周口「滿城文化」系列採風活動—走進淮陽蓮舍,在周口最美的小院蓮舍成功舉辦。來自周口地區的各縣市的作協主席、知名藝術家走進淮陽蓮舍,共襄文化盛事。
  • 建寧縣著名特產「建蓮」蓮商會
    建寧蓮子又稱「建蓮」,建蓮一般選擇土地肥沃,土層厚實,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的田地或池塘中生長。建寧縣城西門外,有著名「百口蓮塘」池塘相連,泉水淙淙。每到夏季,荷紅葉綠,令人留戀忘返。據清乾隆《縣誌》卷三「池井」篇中記載,「西門外池一百口種蓮,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華時,遊人絡繹不絕,蓮子歲產千斤,為吾國第一」據《建寧縣誌》記載,建寧種蓮歷史始於五代時期。金鐃山報國寺就有白蓮池。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建寧的蓮子品質,藥性兼優,是「蓮中上品」。歷代被列入進貢珍品。俗稱「貢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