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大師的淨土法緣

2021-03-01 印光法師

倓虛大師原籍河北省寧河縣,生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民國六年(1917年)依河北省淶水縣高明寺印魁長老出家,同年在寧波觀宗寺求受具足戒,潛心於天台教法,民國十四年(1925年)獲諦閒老法師授付嫡傳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以繼承前輩法蔭,弘揚智祖教法。1963年圓寂於香港弘法精舍。世壽八十九,戒臘四十六,法臘三十八。

大師一生講經說法,創建寺廟,辦佛學院等等,事跡頗多。他生前在回憶錄中曾談到淨土法門,讚嘆有加,曾多次宣講淨土經典。特別談到《法華經》與《彌陀經》在教理、教義方面,具有獨到見地,充分體現了大師的淨土法緣殊勝。 

一、教演天台,弘揚淨土

倓虛大師雖為天台宗四十四代傳人,卻對淨土法門讚嘆不絕。對兩宗經典教理教義的共通性縷析透徹。他說:《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他認為,這兩部經典都是詮事即理,以現量心,觀現量境。在經文裡最明顯的,如《彌陀經》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他說,這與《法華經·藥王本事品》中「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這些意義都相同。其他在《彌陀經》裡,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相、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他說:「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了無量法門,希望大家要老實念佛,千萬不要把這句阿彌陀佛看輕了。」他還認為:《彌陀經》直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讓人發願往生,最後成佛是最上乘法。《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開權顯實,後十四品開跡顯本,和《彌陀經》一樣,都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畢竟成佛,所以《法華經》同樣也是最上乘法。

倓虛大師的見解可謂深蘊法要,直透本源。又如《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由此可見,《法華經》與《彌陀經》雖然廣略不同,在義理方面,實質是異曲同工,曲盡其妙。《法華經》歸根之處就是導歸西方極樂世界最終成佛。如天台智者大師臨終以五品位證入西方凡聖同居土。淨業同修看到這段文字後,信心必定會更加充足。

二、講經說法,行宗淨土

倓虛大師敷演大乘,講經說法,在弘揚淨土法門方面不遺餘力。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總共宣講淨土經典,如《佛說阿彌陀經》二十四遍,《普賢菩薩行願品》五遍。著作有《淨土傳聲》,講經記錄本有《普賢行願隨聞記》。此外,宣講有關的大乘經典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七遍,《大佛頂首楞嚴經》十三遍,《大乘妙法蓮華經》三遍,《大乘起信論》三遍。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六十四遍等等。

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有人請教倓虛大師,說既然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何必又要念西方彌陀,求生西方淨土呢?倓虛大師作了這樣睿智的回答:

「這是因為人們把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當作兩樣看待,把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分做兩個處所。如果是兩個各不相即的話,那麼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在何處分邊界呢?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又以何樣自分呢?」

他說:「所謂唯心,並非指人的妄心,而是指法法唯心。自性呢,也並不是指人的四大假合的習性,而是說眾生本有的自性。心、佛、眾生本來就無分無別,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就是自性。在自性上就是彌陀,在唯心上就是淨土。性分中是劃不出哪個是佛的邊界,哪個是眾生的邊界的。而在淨土上,同樣也是找不出哪個是唯心的,哪個是非心的啊。」

他認為:修行法門,八萬四千之多,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而修淨行,是以三業清淨,專修淨土法門,念佛、憶佛、拜佛等,末世眾生以修此法門最為方便,最直截了當,可謂是普被三根。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相應,臨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不退墮。

事實如此,倓虛大師在臨終時,結跏趺坐,手結彌陀印,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圓寂。

四、尊崇印祖,神交南北

倓虛大師在青島湛山寺,常常思慮,如何方便大家「坐地參方」。何謂「坐地參方」?就是把各地大德請來,讓大家不費勞力奔波,坐地參學。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倓虛大師久慕印祖宏名,預備把印祖請到湛山寺來,開一念佛堂,讓印祖在那裡主持淨土道場。可惜,後因事變,印祖未能成行。倓虛大師說,這是他最為遺憾的地方了。他曾說過:一個修行人,如果能發心在「行」上多加注意,無論世出世間的事,都是沒有不成功的。舉例說,就如當代大德印光法師、諦閒法師、弘一律師、虛雲老和尚等等,莫不是言到其行,以躬行實踐而成功的啊!

民國十一年,倓虛大師在哈爾濱講《彌陀經》,時任中東鐵路稽察局長的陳飛青居士,篤信淨土,發心創建大廟,商請倓虛大師參與創建並任住持,以此因緣,該寺建成後定名為極樂寺,恭請倓虛大師首任住持六年。

印祖在《吉林哈爾濱創建極樂寺疏》文中提到此事,並褒揚了倓虛大師。印祖在文中寫道:「倓虛法師,博學多聞,深通經教,志切弘法而利人,因請為住持。」

正是:「法華彌陀本一經,再來人惜再來人。」

相關焦點

  • 倓虛大師著作收錄最全版本——《倓虛法師文集》正式出版發行
    》為基礎,又新增補佛教期刊和單行本中倓虛大師著述近30萬字,堪稱目前收錄倓虛大師著作最全的版本。倓虛大師(1875-1963年),法名隆銜,嗣諦閒法師法脈,為天台第四十四代宗師。他與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並稱為佛門「三虛」,近代以來天台宗盛宏於北方乃至分燈海外,倓虛法師居功至偉。
  • 「失散孫女」帶倓虛法師舍利回天津塘沽
    「失散孫女」帶倓虛法師舍利回天津塘沽(圖片來源:鳳凰網博客)內容摘要:半年前,她曾向本報求助,希望解開自己謎一樣的身世;隨後,她從東北到香港一路苦尋,經過半年的時間終於「驗明正身」。昨天,「倓虛法師紀念堂安館剪彩儀式」在北塘舉行,她特意從香港請回爺爺倓虛法師的舍利返鄉。12月20日,年前,她曾向本報求助,希望解開自己謎一樣的身世;隨後,她從東北到香港一路苦尋,經過半年的時間終於「驗明正身」。昨天,「倓虛法師紀念堂安館剪彩儀式」在北塘舉行,她特意從香港請回爺爺倓虛法師的舍利返鄉。
  • 倓虛法師的又一傑作——營口楞嚴寺
    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營口楞嚴寺和瀋陽慈恩寺並稱東北佛教四大叢林,而這其中的極樂寺、般若寺和楞嚴寺的建設均與倓虛法師有關,倓虛法師在東北佛教傳播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營口楞嚴禪寺始建於1922年,1931年基本完成。
  • 吉林長春般若寺:倓虛法師於戰火中住持的關東名剎
    長春市佛教界迎請倓虛法師正開講《金剛經》,遂勸般若寺」為寺名。經過幾年努力,天王殿,大雄寶殿堂相繼建成,佛像也塑造完畢,正準備舉行開光典禮時,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日本軍隊侵略者佔長春後,在長春修刀踴要通過般若寺,剛剛建成建成的寺廟被迫全部拆除,搬遷到現址重建。
  • 倓虛法師:佛教圖書館的三大使命
    最後一部官刻本大藏經:龍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今天是中華佛教圖書館舉行開幕典禮的良辰,承蒙諸山長老、護法居士暨各界男女嘉賓於百忙中撥冗光臨,倓虛不勝感謝與榮幸。本館同人有鑑於此,故有本館之籌設,因晚進佛教多重於山林之修持,故誤被社會人氏譏為消閒品,普羅大眾有欲研求佛法者,殊感無門可入、無經可讀、無師友指導,基於以上因緣,倓虛到港以來即發願創設佛教圖書館,以期佛法能普及社會,經多年之籌措,蒙各大檀越慷慨布金,及同人歷年節餘之淨資,館址始告奠定,又荷各山長老、各大居士踴躍捐贈經書達萬餘冊之巨,規模粗備,故於今日先行開幕,以後視事實上之需要,必不斷加以改善與增強
  • 倓虛法師發心建造,溥儀老師題寫寺名,您知道這寺廟在哪裡嗎?
    倓虛法師發心建造,溥儀的老師題寫寺名,您知道這寺廟在哪裡嗎?文圖/二指禪掌門民國時期的寺院,不早不晚,但留存完整的也不多。營口就有一座。史載,浙江寧波觀宗講寺倓虛法師來營口宣講佛經,一到此地,既有感應,於是發心在此修建禪寺。原來這裡有座佛教宣講堂,但僅留下遺址。倓虛法師就在這個舊址上,開始了長達9年的建寺工作。也就是,1922年動工,1931年竣工。倓虛法師為天台宗第44代傳人,是民國高僧之一。
  • 高僧語錄:諦閒大師說達摩祖師並沒有來過中國
    諦閒大師在北京講授《圓覺經》(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諦閒大師全集》:「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是處池中有月,誰家灶裡無煙。迷時只迷這個,悟時只悟這個。註:諦閒大師(1858~1932),近代高僧,天台宗第43世傳人。俗家姓朱,出家後法名古虛,字諦閒,浙江黃巖人。諦閒大師畢生辛勤弘法,誨人不倦,教通三藏,學究一乘,梵行高尚,著述宏豐,對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諦閒大師門下弟子,有寶靜、常惺、倓虛、妙真、顯蔭、持松等佛門龍象;在家弟子有十餘萬,有蔣維喬、徐蔚如等知名居士。
  • 倓虛法師:一般人容易混淆的四個概念
    佛學就是佛的學問,也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學理。
  • 倓虛法師:佛法不是迷信 學佛才能破除迷信
    破除迷信者唯佛一人,故學佛始能破除迷信也。(圖片來源:資料圖片)夫信者,萬物之都會,群力之中樞,古德先聖視為事理具體之總軸也。故天台二祖北齊大師圓悟中觀論所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而世人不悟,迷之甚者即執因緣所生、信為實有,迷之淺者悟因緣即空、自信獨得,迷之再淺者悟因緣即空即假、自信以為徹底,豈知皆是迷信,不過迷之深淺不同耳!若破迷至究盡者,圓悟即因緣即空即假即中,此四法本來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非縱非橫、無高無下,常自圓融平等,豈可分別或因緣、或空、或假、或中耶?
  • 倓虛大師出家時度化妻子的對話
  • 倓虛法師出家後度化妻子信佛念佛往生的對話
    (摘自《影塵回憶錄》·倓虛法師著)  ......說這話時,正是九十月間的一個晚上。第二天,有陸炳南、王志一等、幾位老友,陪我一同回家。臨去之前,他們先給家裡人打了個招呼,當我一進大門到了住房門口時,我內人在炕上坐著,回臉向裡不下炕,見了我什麼話也沒說,哇的一聲,就放聲大哭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