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福
印青
戴玉強和殷秀梅領唱《走向復興》
五個一工程
羊城晚報記者 張越
「我們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在嶄新的道路上。我們是優秀的中華兒女,譜寫時代的新篇章……」近年一首慷慨激昂的進行曲頻頻在國內多個重要場合唱響,其中包括在建國60周年、建黨90周年的大型晚會中作為壓軸節目驚豔亮相。近日,這首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製作的歌曲《走向復興》榮獲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詞作者李維福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走向復興》這首作品體現了廣東人敢為人先的精神。
【誕生】
每一個音符都來回修改
《走向復興》是李維福與印青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創作的獻禮作品,回憶起三年前的創作過程,詞作者李維福記憶猶新。李維福並不是專業寫詞人,他是中國信息教育雜誌社、創新時代雜誌社的社長兼主編。他曾在5·12汶川大地震時創作詩歌《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後來被譜成歌曲傳唱全國。接到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創作獻禮作品的任務後,李維福一開始感到有點無從下手:「新中國60年來,我們從貧窮到富有,經歷風風雨雨,直到今天國泰民安,那麼多的大事、節點,你讓我寫寫詩歌、發發小情緒還差不多,寫歌、還要寫成大合唱,真的太難了。」
與「偶爾客串」的李維福相比,身為原總政歌舞團團長的作曲家印青則是經驗豐富的行家裡手,曾創作過《走進新時代》、《班長》、《瀟灑女兵》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但是《走向復興》對他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難題。拿到李維福所作的歌詞後,印青曾一口氣創作了七八個版本,曲風甚至包括流行樂、爵士樂,但他都不甚滿意。那段時間裡,印青與李維福經常坐在一起商量,幾乎每一個音符都會被來回修改,最終才確定現在的方案———進行曲。他說:「這個時代需要一首雄壯有力、充滿朝氣、積極向上的合唱歌曲。」
【品味】
歌詞昂揚旋律朗朗上口
《走向復興》推出以後大受歡迎,很多人表示,該歌曲的旋律沉穩有力、激揚向上,又簡潔明快、朗朗上口,「唱得讓人渾身有力氣」。對此,印青曾這樣闡述他的創作理念:「我注意到各地活躍著許多群眾合唱團,他們非常渴望有簡潔明快、可以抒發心聲的新創作合唱歌曲。」
《走向復興》的歌詞十分簡潔,24行、232個字,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內核卻十分豐富。李維福說,他接到任務後曾專門進行調研,了解老百姓喜歡什麼樣的詞句。比如原先他寫了一句「我們迎著燦爛的朝霞」,有人提意見說「太華麗、太肉麻了」,他便將其改成「我們迎著初升的太陽」,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在榮獲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之後,印青曾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唱響走向復興的最強音》的文章,文中如此分析李維福所作歌詞的魅力:「這裡面有昂揚向上的精神,有眾志成城的鬥志,有堅定無比的信念,有創造輝煌的夢想,特別是『前進,前進,向前進,排山倒海不可阻擋』,這一句使我想到多年前王莘先生創作的《歌唱祖國》……」
【寓意】
體現廣東敢為人先精神
李維福說,《走向復興》對他來說有兩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被選為60周年國慶獻禮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壓軸節目:「寫這首歌的時候還不知道有《復興之路》,不然打死我也不敢寫,有那麼多名師大家……」李維福受邀參加了《復興之路》的首演,當聽到3000多名演員合唱自己的作品時,他淚流滿面。
李維福的第二個「沒想到」,是這首歌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多次在重要場合唱響:2009年首都各界慶祝建國60周年大會時,行經天安門廣場的彩車播放這首歌;2010年成為第16屆亞運會開幕式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入場的歌曲;2011年獲得「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評選第一名;同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的壓軸曲目……
深圳人李維福激動地說,《走向復興》的成功得益於廣東「寬容失敗」的特點:「深圳是新城,外界常說它是移民城市,沒有文化積澱,但它最大的特點和強項是寬容失敗,而整個廣東也是如此。在這裡,我敢放開手腳去創作。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鋒,不管是《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還是《走向復興》,都體現了廣東人敢為人先的精神。」
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