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八十使得歸.以此三國志,此以志三國【上】

2021-02-15 非同看世界

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國際博物館日。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也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好了,國際博物館日我們就介紹到這裡。你還記得我們上一期介紹了什麼嗎?對啦!上一期我們講到關於明代朱元璋時期的故事,那些精緻的文物和有趣的歷史知識,讀完你有是否意猶未盡呢?現在,讓我們一起開啟一趟「三國之旅」吧!GoGoGo>>>

   < Begin > 

三國「志」

「三國」,是一段偉大的歷史。「桃園結義」、「赤壁之戰」、「華容道」等等一系英雄豪傑的故事經常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三國的人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善良忠義的劉備、生性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在開啟這段旅行之前,我們先從名字入手。「三國」為什麼叫「三國」呢?是因為在這段混亂的時期中,有三個國家先後鼎立,他們分別是曹操的「魏國」、劉備的「蜀國」、孫權的「吳國」。三個國家你打我我打你,紛爭不休!好不容易能暫且「休息」一會兒。但是,好景不長,沒「休息」多長時間就又被司馬一家攪和亂了...…好了,廢話不多說,下面就正式開啟我們的「三國之旅」吧!!

「三國志」文化特展

三國文物1

作為今天介紹的第一個文物,你應該很期待吧?那麼,請你先看看這個圖,你能猜到它是什麼嗎?猜不出來?好吧,那就讓我給你細細道來。它叫「彩繪陶院落」,於1981年在河南淮陽莊的漢代墓葬中發掘出土的。這個院落長1.3米,也就是一個三四年級小孩身高的距離;寬1.14米,還不到1米2呢!最高處可達84釐米。整體院落雖小,但形象地展現出墓主人生前的莊園生活。你看見那四周高大的角樓了嗎?上面的方形小孔起到瞭望、射擊、防禦的功能。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棟院落是一個三進四合院。「三進」就是指有三個出入口,也就是門。「四合院」就是有四個房間外加一個院子的住所。

彩繪陶院落  (圖片源於網絡)

三國文物2

叮叮!您已到達本次旅行的第二站。接下來的這件文物是「彩繪陶神燈」,是東漢時期的文物。陶燈整體分為四節,上下共七層。第一、二層貼塑有騎馬人物及神獸,表現古人狩獵的場景。第三層往上貼塑有奏樂者、舞蹈者、警備者。第六、七層裝飾一圈神樹,最頂部為一個圓形燈盤。這個陶燈有著濃鬱的宗教氣息,表達了古人對升仙的嚮往。說到「升仙」,我在這裡再拓展一個小知識:在古代,並沒有現在的飛機,所以人們不知道怎樣飛上天空。當他們看見天上展翅翱翔的鳥兒時,就覺得那是他們的「超能力」,像仙人一般。正因如此,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古代祭祀類的文物上面都會有大雁、飛鳥等飛禽,也同樣表達了古人升仙的願望。

彩繪陶神燈

三國文物3

當第一眼看到這個圖時,你有沒有被這「龐大的氣勢「所震撼呢?這個讓我們震撼的文物,名叫:「蜀漢灰陶搖錢樹座」。顧名思義,就是蜀漢的灰陶製成的搖錢樹型樹座。中間的圓筒部分就是樹座連接樹幹的插座。這座「搖錢樹」整體為「闢邪「的形象,「闢邪」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人們認為「闢邪」能去除邪惡,放在墓中就象徵著希望它能保護墓主人在死後的世界平安吉祥。

蜀漢灰陶搖錢樹座

三國文物4

恭喜您!您已完成本此旅行的1/2。「絲綢之路」大家肯定知道,那麼接下來的這個文物就和「絲綢之路」有關。看,那個藏藍色的「藍料串珠」你知道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嗎?陶?銅?其實,是用的玻璃!嘿嘿,沒想到吧?知道了它是用什麼做的,那它又是怎麼做成的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先用玻璃製成長筒型並染上色,燒成定型後,再用小刀切成一小顆一小顆,最後再穿起來。第二種是說先把玻璃燒好,接著再用小棒一顆一顆滾成型,然後穿起來。說了這么半天,那麼它到底和「絲綢之路」有什麼關係呢?別急!聽我娓娓道來。早在漢代,絲綢之路就已經很暢通了。你看那個「紅料串珠」,它的用料也是玻璃。不過它的玻璃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國外運回來的,所以顏色不同。據說,只要看見那種藏藍色的一些文物大部分是中國自製的。那些橙黃色的,就是用絲綢之路傳到我國的。

紅料串珠&藍料串珠(圖片源於網絡)

                    

                    < End >

結束語 

好啦,這次的「三國之旅」和大家暫且告辭了!因為,這只是本次三國之旅的一個「驛站」!休息一下,我們「十五從軍徵,八十使得歸。以此三國志,此以志三國【下】」再見!希望你會學到更多有趣的三國知識呦~ 


(再見也不忘說一句: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個老兵身份不簡單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個老兵身份不簡單 古詩云: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每日詩詞】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原文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譯文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他說)「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個老兵身份不簡單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個老兵身份不簡單 古詩云: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漢樂府詩名篇《十五從軍徵》:八十歲徵戰歸來,卻在家鄉一敗塗地
    兩漢樂府詩中有許多反映戰爭中普通勞動人民遭遇的作品,其中這一首《十五從軍徵》的刻畫可謂是入木三分動人不已。《十五從軍徵》漢樂府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首詩並沒有直接描寫戰爭的具體情形,而是用了獨特的視角,從一位戰場上歸來的老兵的經歷來控訴那殘酷的戰爭。他十五歲從軍出徵作戰,直到八十歲這才回來,也不知道是戰爭終於結束了還是因為他實在是年老體衰沒有用處了。回鄉路上遇到了熟人,他問家裡還有什麼人在,得道的回答是對方手指著的遠處松柏之間的累累墳墓。
  • 無名氏: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 他「十五從軍徵」,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像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徵」,系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
  • 含蓄蘊藉的留白藝術——《十五從軍徵》
    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的《十五從軍徵》選擇了一位15歲就離開鄉,80歲才回鄉的老兵,剛回到家鄉後片刻間所聞所見所感,藉此抨擊了戰亂給社會、家庭和廣大人民所造成的不幸與痛苦。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軍師聯盟》:「十五從軍徵」究竟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景象?
    在《軍師聯盟》中有首歌:「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只要這首歌一響起,加上那荒涼的景色,總是那麼催人落淚,那麼這首歌究竟來自於什麼時代?又有何深意呢?待小編為你們解讀,並附上全詩: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秦漢魏晉南北朝】《十五從軍徵》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狗竇(gǒu dòu):給狗出入的牆洞,竇,洞穴。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掉穀子的皮殼或搗碎。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 詩情畫意圖解詩詞《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村。《十五從軍徵》敘述了一個老兵還鄉後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園故宅成了廢墟,自己已無家可歸。暴露出了封建社會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也反咉了東漢末年長期戰亂帶給百姓的深重災難。
  •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古代當兵沒有退伍嗎?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飰,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 漢樂府《十五從軍徵》十五歲從軍到八十歲回家,這是什麼概念
    《十五從軍徵》是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民歌,反映了百姓在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十五從軍徵》開頭直入主題,統攝全篇。從「十五」到「八十」,寫出從軍時間之長。下面截取他從近鄉到歸家這個片段,「道逢」四句借與鄉鄰的問答,勾勒出家破人亡的人間悲劇。
  • 漢樂府詩名篇《十五從軍徵》:八十歲徵戰歸來,卻在家鄉一敗塗地
    兩漢樂府詩中有許多反映戰爭中普通勞動人民遭遇的作品,其中這一首《十五從軍徵》的刻畫可謂是入木三分動人不已。《十五從軍徵》漢樂府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首詩並沒有直接描寫戰爭的具體情形,而是用了獨特的視角,從一位戰場上歸來的老兵的經歷來控訴那殘酷的戰爭。他十五歲從軍出徵作戰,直到八十歲這才回來,也不知道是戰爭終於結束了還是因為他實在是年老體衰沒有用處了。回鄉路上遇到了熟人,他問家裡還有什麼人在,得道的回答是對方手指著的遠處松柏之間的累累墳墓。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初中古詩詞,佚名《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徵」,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像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徵」,系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
  • 含蓄蘊藉的留白藝術——《十五從軍徵》
    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的《十五從軍徵》選擇了一位15歲就離開鄉,80歲才回鄉的老兵,剛回到家鄉後片刻間所聞所見所感,藉此抨擊了戰亂給社會、家庭和廣大人民所造成的不幸與痛苦。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一曲悲壯雄偉的戰歌:為何《十五從軍徵》被稱為悲涼的樂府詩?
    《十五從軍徵》一曲悲壯雄偉的戰歌1.《十五從軍徵》詩歌特色《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流傳度比較廣的樂譜詩,這首詩收錄於《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從詩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軍旅題材詩歌。而「十五」其實是指一位少年,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跨上戰刀為國出徵。
  • 《軍師聯盟》:「十五從軍徵」究竟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景象?
    在《軍師聯盟》中有首歌:「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只要這首歌一響起,加上那荒涼的景色,總是那麼催人落淚,那麼這首歌究竟來自於什麼時代?又有何深意呢?待小編為你們解讀,並附上全詩: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十五從軍徵》:「採葵持作羹」中的「葵」到底是什麼東西
    十五從軍徵 漢樂府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從軍徵》這首漢樂府被選入小學課本。這首詩語言簡單質樸,稍做點撥,孩子們就能讀懂,並為這位「十五從軍徵」的老人深深地感到悲痛。戰爭的殘酷不言而喻。但是每次說到「採葵持作羹」的時候,還是很疑惑的。當然,這「葵」不是「向日葵」的「葵」,因為向日葵就像一株小樹,葉子很大,很粗。
  • 樂府詩《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首逢鄉裡人:家中有啊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飰,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啊誰。出門向東看,淚落沾我衣。「君王發詔令,青壯皆從軍,鄉裡緊徵召,君命不得拖。徵告到我家。官吏:如今邊境告急,匈奴人大舉進犯,君王徵召青壯入伍,王家你們家的出一人去軍中應徵。」大哥,你剛結婚嫂子又剛生小孩,父母年事已大,以後家裡就拜託你照顧了。「官人且在徵召譜上寫上我的名字吧,王一。」請問幾時出發?軍情緊急,下午鄉裡集合青壯,由校尉直接帶領開往邊疆軍中,你且收拾行李下午校場集合。
  • 古詩詞每日一讀:《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這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 《十五從軍徵》:在你日夜思念的故鄉,有意想不到的蒼涼!
    落落悅讀 常伴左右《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揭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普通百姓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到了漢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義務兵役制度,但復員制度還不健全,所以就有了「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不合情理的現象。詩中身在頻繁徵戰的漢武帝時期的老兵,就成了窮兵黷武的統治者開疆擴土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