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在生活中一直伴隨著我們左右,哪怕生活瓷器並非多麼名貴。若說到名貴的瓷器,了解頗多的應該是茶友和藏友這兩類人,但中國瓷器浩如煙海,琳琅滿目,往往會有很多不甚了解的瓷器,今天小編把收羅來的一些瓷器種類進行整理,看看你是否都見過!
說之前,大家肯定聽過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往往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其實大家可以簡單點,理解為是一種工藝,是一個陶瓷的大分類,下面小編先說說這兩種。
釉上彩
字面意思就是彩飾在釉面上,是在已經燒好的素器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度的溫度烘烤。這種工藝瓷器最早是在宋代,不過說到釉上彩,印象中明清兩代的瓷器很多,比如清代著名的琺瑯彩,也有鬥彩、粉彩之類,都屬於釉上彩。
釉下彩
這種瓷器可以理解為,在胎體上彩繪之後,上面還有一層透明釉,這類瓷器是入窯經高溫(1300℃左右)一次燒成的。釉下彩最早是見於唐代,但其主流產出依舊是明清兩代,如青花、釉裡紅。
接下來就是各類瓷器的細緻分類了。
青釉
說到青釉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青釉與白釉一直是廣受喜愛的瓷器種類。青釉的青主要是鐵著色,只要釉中的含鐵量在一定範圍內,並經過高溫燒制,便會呈現出青色。青釉深究歷史的話,商周的原始青瓷是其青釉的始創期。宋代時期是其巔峰時期,其中有橄欖青、粉青、天青等等。
白釉
白釉燒制對釉料含鐵量有著苛刻的要求,其含鐵量要降低到0.75%以下,施於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產生白釉。考古發現,在東漢墓葬出土過白瓷,所以我們暫時可以認定白瓷的始創是在東漢時期。其中,唐邢窯、宋定窯、元景德鎮窯都是著名的白瓷窯口。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種。
黑釉
同樣是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需要含有5%以上的鐵量才會呈現黑色。東漢越窯便已燒制出黑釉,但那時的黑釉不純。東晉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澤,色黑如漆。
紅釉
釉料以銅為主要著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呈現紅色。宋鈞窯、元明清景德鎮窯都燒制紅釉。
卵白釉
元代景德鎮窯開始燒制,釉色呈現出失透狀,色白微微帶青,似鵝卵色澤。因元代樞密院曾有訂購,印花間有「樞府」落款,也稱「樞腐瓷」。
甜白釉
甜白釉是白釉瓷中的名貴品種之一,是明代永樂年間由景德鎮窯燒制,在有暗花紋飾的薄胎器物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
梅子青
青釉瓷的一種,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體現,採用多層施釉,所以它的釉層會比較厚。但其釉色瑩潤青翠,如同青梅,是南宋時期龍泉窯的傑出作品。
粉青
青釉瓷的一種,粉青釉色是在青綠之中顯得粉白,而粉青也是南宋時期龍泉苑的代表,清代雍正年間景德鎮的粉青也燒制的十分成功。
釉裡紅
釉裡紅是釉下彩的一種,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元素,在瓷胎上進行彩繪,經高溫盛器。白底紅彩,紅彩在釉下。始燒是在元代景德鎮窯,但明清時期工藝更加精湛。
郎窯紅
郎窯紅是銅紅釉中的一種,是清康熙年間督窯官郎延極,燒制出的新品種,以其姓氏命名。釉色紅豔,並伴有冰裂紋。器物口部多呈淡白色,器物底邊有釉汁的流垂凝聚,但不流至底足。
胭脂紅
胭脂紅是一種低溫瓷器,在燒成白瓷後,吹上一層以金為著色劑的油料,再經過800度的低溫烘烤,釉汁勻淨,色如顏值。始於清康熙年間。
孔雀綠
孔雀綠是一種低溫瓷器,因為色澤如同孔雀翎上的羽毛得名,元代的時候便已經所燒制,成化時還出現過綠釉下畫青花魚藻紋,十分名貴。
灑藍
灑藍又叫雪花藍,以鈷為著色劑,經高溫燒製成品,淺藍色釉面上呈現深藍色斑點,猶如灑下的雪花。是在明宣德年間景德鎮創燒,但產品最精是在清康熙年間。
青花
青花是釉下彩的一種,以氧化鈷作為著色元素,首先在瓷胎上繪畫,在施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唐代時期河南鞏縣窯已有燒制,但是在元代景德鎮窯才得以成熟,是明清兩代的主流。
今天小編就先說這麼多了,當然這只是中國諸多瓷器中的一部分而已,說是冰山一角也不為過,看到這些琳琅滿目的瓷器,是不是已經感到美不勝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