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給大家準備了雙節的手工、手抄板、兒童畫
收到好多朋友的留言想要更多的素材
這不,又給大家準備了一波
最後一波啦
還沒準備好作業的小朋友們
一定要注意啦
雙節
手抄報
以上素材來源於: lemao
雙節,當然少不了國旗、天安門、白鴿、氣球、月餅、嫦娥、月亮、燈籠、小白兔這些素材,合理的插入這些素材,可以讓我們的畫面看起來更加活潑、喜慶。
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
讓我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抗疫了
將這個元素運用進去
滿滿的愛國情懷
畫面也更加豐富
慶國慶
主題兒童畫
上次給大家準備了中秋節的兒童畫,這次來看看小藝給大家準備的國慶主題畫吧
為祖國
敬禮
雙節
黑板報
除了手抄報、繪畫以外
另一個,可以大顯神通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黑板報啦
下面是小藝給大家準備的一些黑板報的素材
來看看
中秋節這些小知識,你知道嗎?
中秋節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知識
一、少數民族特色習俗
1、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2、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3、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4、雲南德昂族
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5、雲南彝族
雲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
6、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7、朝鮮族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後,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二、中秋諺語
1、七月十五鬼節,八月十五人節(張家口)
2、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邢臺)
3、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莊)
4、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5、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
6、冬唔飽,夏唔飽,八月十五食餐飽。(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
7、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節,教學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8、到中秋,賽摸秋(鄂西·土家)
9、八月摸個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為偷。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現,可早得子。)
三、中秋習俗
1、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2、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4、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本文素材部分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